浅谈先秦“孔、孟、荀子”儒家的伦理思想及其对当今的意义
2016-02-22孙卓
孙卓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浅谈先秦“孔、孟、荀子”儒家的伦理思想及其对当今的意义
孙卓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先秦时代在百家争鸣的文化竞争的流派思潮中,儒家学派作为独树一帜之一的学派,以其有力的思想学说,登上了历史的文化舞台。以孔子开端的代表,开创儒学,倡导仁义、忠恕,到孟子理想主义时期的人之本性为善,再至荀子时的现实主义人性本恶,先秦儒学基本形成。在历经千年的洗礼中,儒家伦理已经在多元的文化冲击下一直在与其融合并接受挑战,特别是在今天的全球化的时代中,并没有消失,对于现今时代的我国的现代化的治理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规范;道德;竞争;融合
自先秦孔孟荀儒家学说形成以来,至今千年的历练形成多方面融合又与其最初略有不同的形式,特别是在现代化多元的全球科技商业化浪潮中迎接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纵观历史长河,或许人们会想儒家学说能不能在这样的浪潮中一直以其独特的风貌伫立着,那么对于今天我国的现代化的治理有没有其应有的作用?但首先我们就要从前秦儒家思想形成及其发展的先秦作为思考。
1 先秦时期孔子儒家伦理的建立
先秦诸侯各国分立时期,因地理和政治差异,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而出自鲁国的孔子则倡导尊崇周礼而提出的仁、义、利、信、礼等道德的观点,开创了儒学的先河。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既是儒家仁义思想。首先先说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提出德性,强调仁和义,特别是以义为重,见利取义。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①又言:“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更鲜明地指出仁的重要,而在利于义中,要求见义而忘利,以义为先,我认为孔子提倡仁义也是在通过教导的宣扬提倡一种道德,即仁义,以长处乐,仁者方安仁,知者可利于仁,也就是通过仁对自我的规范,要为仁者、知者,无仁义观念,则不仁不知,在利与义的天平中必会倾斜于利,则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也无所谓个人道德,一个社会国家也无法实施建立一个有效的道德规范。孔子一生提倡为学之道,就以为学中也亦看出对个人的严己的约束,从形式上看是规范,但在个人身上是遵守道德,学习道德的体现。孔子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择人善于不善选择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向别人学习优良之处。
孔子重周礼,认为礼是社会安定发展有秩序的必要条件。为政之要,有利,因为在仲尼看来,社会规范则用礼治国,“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③对待民众,应重礼而治,更说明在利与礼之间,“仲尼”选择了后者。同时,孔子又提出忠恕之道,“忠”乃尽己为人,“恕”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忠恕来推行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近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④既是其仁的推己及人,即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是孔子的仁的提倡的肯定方面,而忠恕之道则是施行人的方法。从而形成儒家伦理思想的开端。
2 孟子理想主义的儒家伦理的继承
作为理想主义的儒学之孟子,关于人的性本善之说,人均有恻隐之心,对于社会国家规范,提出圣人王道。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治国理想,圣王的治道既是民主政治,王道的圣人之道,并不是完全对君主而言。圣王之道是通过教育和道德指示,在社会中能尽其力,申之以孝悌,则可以达到圣王,君主可以为圣王,臣民亦可以为圣王,军民亦可以为圣王。圣王之道是一种修养和伦理,以道德教化的王道,人如果能达成,则皆为圣王,这也是孟子提出恻隐之心的反应。恻隐之心与不忍人之心几乎同理,以“善”推行其所为、其所不为,则也是圣贤之道,亦是孔子所述忠恕之道。而通过忠恕来减少自私与自我就显现出理想主义的色彩。人人为善,善以及人,通过能取近譬,己欲人而达人的方法,人没有了自私,与宇宙统一,更能体现其特点。在国家规范治理上,孟子言:“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是不可能的,只是孟子在国治和人治与个人道德上,提出了理想的主张。虽然与当时的实际甚远,但我认为对于文化日益增长的后世直至当代具有重要作用。孟子的思想继承了孔子,也为后来的荀子奠定了基础。
3 荀子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
荀子持以与孟子相反的学说,即人之本性恶。人需要教养才会善,才能有道德。若没有经过教育,人怎么会“善”呢?荀子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⑤其寓意人生来不懂何为善,怎能善呢?要想为善,必须努力获得。从伦理层面讲,道德有好坏,伦理为善恶,但有时道德和伦理相同,则善为有道德,那么荀子说伪善,用智慧去获得,不无道理。没有后天的教育,人不能懂得何为善与不善,且荀子强调以“礼”才能有道德,尊礼而有德。荀子所说性本恶,我认为就是一个本体,因为“本体是那些内在的事物,虽然不能说明主题,但是事物成为实事的原因就是他们。”⑥所以性本恶,只是说本性中的恶的本体,使人们有了想要的愿望,并努力去实现它们,发挥自己的意志的能动作用,在符合因果律的时间与空间的所有形式的前提下,实现本体所要求的是什么。但是这个本体的怎是又是什么呢?所以我认为,荀子只能规定为恶,但居于现实,无从知道恶的怎是或真正的意志的本质是什么?不必回答。仅以恶的概念称呼即可。且人要有道德,但不是因为生来就有,而是应当具备道德,即教之以礼以德而获德,这是具有实用主义色彩,与孟子主张截然相反。但两者都继承了孔子的仁、义、礼、信的主张,只是在实践上形成了明显的差异,但正是儒学的理想主义与实用功利主义从而完善了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
4 儒家伦理对当今时代的社会发展与治理
现今我国倡导以德治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国民文化素质建设,无论是九年义务制教育,还是大学扩招的政策,都是在加强素质道德和更好地进行社会规范的治理能力。先秦儒家提出了民贵与圣王之道,正是民主政治的主张,孔子提出为学之道,齐之以礼,无不对今天的社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且当今我国所做的事情无不有着其倾向的一面,因为“传统是秩序的保证,是文明质量的保证。”⑦孔子作为教育家提出为学思想正是有学才有智与善,敬民养民是治理国家的社会规范。以礼制之亦是社会伦理规范,当然我并不是说生硬地用周礼,而是在礼的深层含义上理解,在现今时代下形成礼,既是文明、礼貌、公共精神。用现代的“礼”去规范治理社会,即做到以德治国。对于今天,就要加强国家的教育引导从而做到有教无类,人人皆有教育,则人人均知道善和不善。孟子之道并没有被现代所摒弃,反而生机勃勃地发挥着作用,以新时代的形式发扬着主流的文明,与人为善,与朋友信,倡导诚信,无不显现着与今天主流价值的对应。市场经济要有秩序,必有信;社会秩序的安稳,必有礼与善;文化素质提高能够顺应全球科技化的浪潮,必有教育,教则为学,任重而道远;处处都映着先秦儒家伦理的影子。国家的社会发展是在与时俱进下,将“传统叙述与现代诠释都是我们料理传统文化(包括道德文化)的基本方式,都是我们重访历史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它们,在于运用的目的和立场之有效合理性。”⑧以现代化的眼光借鉴先秦时儒家伦理思想精华的主张,应用新时代下的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及其辅助作用,在面对社会治理规范中去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寻找新方法。且对于现代充满了变化的社会,希尔斯曾指出“现代省会的大部分仍处在与那些从过去继承而来的法则相一致的、持久的制度之中;那些用来评判世界的信仰也是时代相传的一部分。”⑨所以先秦时代形成的儒家伦理对现今社会规范治理仍有指导意义,只是以新的面貌在新时代下屹立着。
注释:
① 《论语》 里仁篇
② 《论语》 里仁篇
③ 《论语》 为政篇
④ 《论语》 雍 也
⑤ 《荀子*性恶》
⑥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黄颖 译.——北京:时事出版社,2014.9 :108.
⑦ E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5.
⑧ 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117 .
⑨ E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
孙卓(1986.10-),男,汉族,吉林梨树人,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伦理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伦理学。
B22
A
1671-1602(2016)22-02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