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临床应用黄芪经验介绍

2016-02-22曹雪张卫华

新中医 2016年5期
关键词:郭老补气补阳

曹雪,张卫华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名医研究◆

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临床应用黄芪经验介绍

曹雪,张卫华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黄芪;经验总结;剂量;郭诚杰

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从事临床近70年,擅长运用中医方法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特别对疑难杂症的治疗独具思维和方法,对乳腺增生病(MGH)的治疗成绩尤著,先后荣获中国针灸学会、省部级、省厅局级多项奖励。郭老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手段或针、或药、或针药结合,运用灵活,每收良效。笔者有幸跟随其临床学习,深得其教诲与指点。现将郭老临床较常使用的中药—黄芪的独特经验整理、总结如下。

黄芪味甘性微温,善于益气升阳,固表敛汗,托毒生肌,利水消肿[1]。郭老对黄芪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继承中又有创新,其用炮制(生用、蜜炙、盐炒、酒浸)有考究,用量(大、中、小)有法度,煎服遵证情,据证遣用,得心应手,效如桴鼓。

1 剂量偏小,功于助行

郭老认为,临床大凡黄芪用量在15 g以下者,补益效应偏小,其作用主要在于协助补气、助气行血、托里排毒和强身保健4方面。

1.1 气虚不甚,力在助补 临床凡精神不振,稍有倦怠乏力,呼吸觉短,脘腹虚胀,少食便稀,身体微肿的轻型肺气虚、脾气虚、脾肺气虚的患者,治当补脾益肺。郭老认为,其补速不宜过快,补量不宜过猛,最适缓补,药味宜少,药量宜小,常用党参、人参、白术、茯苓、山药、黄精之类,以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为代表,郭老常在这些方药中加入6~12 g小剂量的炙黄芪,与其它药物同煎同服,常常收到较佳疗效。认为小剂量的炙黄芪有助于补气药物更好的发挥补气效用。

1.2 血虚之证,补血行血 郭老认为,黄芪虽以补气为主,然而于血虚患者治疗中加入少量黄芪,可起到补血、助气行血之效。气之与血关系密切,“气可生血”“血能生气”“气血互化”。《难经本义》云:“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同时气推血行,只有气充,才能有力推动血行,使血达到濡养之目的,正如《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云:“运血者即是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郭老临床治疗血虚诸疾时,必在补血方药如四物汤、胶艾四物汤、圣愈汤等中加入黄芪以补血行血,提高疗效。

1.3 辅佐正气,托里排毒 郭老治疗中后期乳痈(含浆细胞性乳腺炎)及其它痈肿疮疡者,或其早期而正气虚者,均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方药中加用小剂量生黄芪,取其托里排毒、辅佐正气之意,其用量不超过12 g。如治疗39岁王姓患者,产后1月因乳汁郁积右乳结块、疼痛,1周后右乳头下方3 cm处结块较硬,局部微红,肿胀,发热,疼痛加重,考虑孩子正在喂奶不愿内服药物,经外院外敷药物治疗1月,疼痛有所减轻,余症如故。郭老察患者精神可,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乳房局部红肿发热,肿块变软,为乳痈脓已成而未溃破,处方:瓜蒌、蒲公英各15 g,生黄芪、连翘各12 g,当归、川芎、赤芍、白芍各9 g,皂刺、蜂房各6 g,炒山甲4 g,生甘草3 g。服3剂后局部溃破,疼痛减轻,热退肿消,后生黄芪增至15 g,加减服6剂而愈。

1.4 泡水煮粥,强身健体 黄芪不仅是名药,更是强身健体的上等补品。“常饮黄芪水,强身又健体”“常喝黄芪汤,身体保健康”是郭老的口头禅。他常用黄芪5~10 g泡水代茶频饮,解除乏困,消除疲劳,健身防病。对于气虚体质表现为支持力差、易于出汗、经常感冒者,嘱其常服黄芪水或黄芪精,也可做黄芪药粥食用,郭老推崇黄芪粳米粥(黄芪10~12 g,粳米40~50 g,大枣10枚,熬粥,可小补中气,强身健体)、黄芪枸杞猪骨汤(黄芪15~20 g、山药15~20 g、枸杞子15~20 g、猪骨数块、薏苡仁15~20 g、红枣5~10枚,可益气健胃,强腰补肾)等,长期食用,必收其效。

2 中等剂量,补气效著

郭老认为黄芪临床用量在18~30 g时,补气效应才能显见,此剂量主要治疗因气虚显著而致的头晕、水肿等病症。郭老认为,气虚较甚者,用药当首选炙黄芪,因为炙黄芪为补气要药,以补脾肺之气见长,今气虚明显,必速补峻补,方能速捷力显,若用量偏小,则药力不足,杯水车薪,延误病情。同时强调黄芪应单独水煎,这样独具其身,补气力强,再与其它药汤兑服,其效优于合煎。

郭老治疗低血压性头晕,在补血补气药中均加入炙黄芪20~30 g,其补力大为增强。2012年9月6日,治一头晕5年女性患者,每逢月经期、劳累、熬夜后加重,视物昏花,头脑昏蒙不清,时伴恶心,失眠多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多次测定血压70~80/50~60 mmHg。处方:党参15 g,白术、黄精、当归各12 g,茯苓、天麻、川芎、熟地、白芍、麦冬、五味子各10 g,阿胶6 g,大枣6枚。9月13日复诊,诉其服6剂后诸症变化不明显。郭老依前方仅加一味炙黄芪30 g,并嘱单煎兑服。3剂后复诊,前诉症状明显好转,再服20余剂诸症消失。

郭老临床治疗气虚水肿,多尊崇张景岳“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之说,认为水肿多为肺脾肾三脏气虚所致,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脾气虚失于运化水湿,肾气虚水无所主[2]。黄芪补气而利水消肿,适应于气虚水肿之小便不利,其典型代表则是《金匮要略》中的防己黄芪汤。郭老临床常喜生品,剂量一般为20~30 g。如一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五六年,午后加重,夜尿多,少汗,乏力纳差,食后脘腹胀满,时轻时重的患者,多方求医效果不佳,郭老给予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其中生黄芪用量30 g,连服6剂,浮肿明显消退,后以此方稍做化裁,治疗月余病愈。

3 欲起沉疴,重用其量

郭老认为,重用黄芪之量才可发挥升举下陷、固气摄脱和益气通脉之效。凡临床中气下陷、失于升提的各种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及内脏各种出血等之脾气虚衰、失于统摄和气虚血瘀、脉络不通之中风偏枯、手足不遂,肺气虚弱、卫表失固之体虚自汗、气阴两虚之盗汗诸证,只有重用其量,才有可能挽危候,起沉疴。

3.1 重补中气,升举下陷 黄芪味轻性浮,秉善升发,既能补益肺脾之气,又善升举下陷阳气,为益气升阳之要药。《本草正义》云:“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张锡纯云:“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李东垣创立的“益胃升阳”法[3]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流传千古,方中以黄芪为君药补中升阳。郭老临证,凡中气虚衰,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脱肛者皆重用黄芪,一般用量为40~60 g,以益气升提,举陷固摄,恢复中焦气机。2013年9月12日,治42岁女性患者,双侧肾下垂2年,处方:炙黄芪60 g(煎汤兑服),续断、炒麦芽各30 g,党参15 g,炒白术、熟地各12 g,茯苓、山药、柴胡、升麻、陈皮、砂仁、牛膝各10 g,炙甘草5 g。连服20剂,自觉精神好转,乏力、纳差、腰部下垂、困感明显减轻,继服原方,其用量略作调整。共服40剂后,精神可,乏力、纳差、腰部下垂、困感消失,彩色B超检查:双侧肾脏位置恢复正常。

3.2 气虚崩漏,益气固冲 郭老对气虚、气不摄血之各种出血,包括妇女崩漏,以健脾益气、摄血固冲为治法,以归脾汤为主方施治,方中重用生黄芪,用量为30~60 g。例如边某,女,36岁,2014年3月10日初诊(月经第3天)。主诉:半年前因连续加班劳累后,阴道突然大量出血,随即去当地医院给予止血、输液治疗后血止。近半年来每次月经周期和行经时间均延长,分别为40~50天、10~15天不等,且于非月经期间阴道时有出血,点滴而下,血色鲜红,无块,伴有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困倦无力,失眠多梦,汗出,舌淡少苔,脉细弱略数。郭老诊断为崩漏,其证型为气虚失统,阴血亏少。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固冲。处方:生黄芪(单煎兑服)40 g,党参20 g,当归、续断、地榆炭各15 g,白芍、熟地、川芎、炒白术各12 g,炒蒲黄6 g,阿胶(烊化)8 g,炙甘草5 g。水煎服,服上方3剂后阴道仅见点滴出血,继用上方3剂月经干净,但仍感神疲困倦,说话无力,心慌,寐差,腰酸,脉沉细无力,宜益气健脾,养心补肾。处方:生黄芪、炙黄芪(合煎兑服)各30 g,党参、枣仁、茯神、续断各20 g,炒白术、当归、熟地各15 g,山药、白芍、川芎、桂圆肉、炒菟丝子各12 g,炙甘草3 g,大枣6枚。服15剂,诸症基本消除,继用17天,方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3月疗效满意。

3.3 中风偏枯,补气活血 黄芪益气作用人所共知,然其也具活血通络之功。《名医别录》载黄芪可“逐五脏间恶血”,《本草逢源》述黄芪能“调通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无壅滞也”。清代王清任是将气虚血瘀理论用于临床的典范,创立的“补阳还五汤”为治疗中风偏瘫的代表方,方中生黄芪为主药,用量达120 g。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足量的黄芪是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3~5]。郭老非常推崇王氏中风气虚血瘀论,临床见半身不遂多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其中黄芪用量少则60 g,多则120 g,其新病者用量较少,后遗症期和恢复期用量均较大;偏瘫之上下肢可动者用量偏少,不动、难动者用量偏大;无气虚者用量较轻,气虚明显者重用其量;血压正常或偏低者重用,血压偏高者轻用(配合服用降压药)。郭老曾治一左侧上下肢偏瘫两年、伴肌肉明显萎缩的患者,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法,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其中生黄芪用量120 g,每天1剂,并嘱每天坚持康复训练,半月后瘫痪侧知觉、运动较前稍有好转。继用上方随症加减治疗3月,患者生活可自理。

3.4 固摄卫气,益气敛汗 黄芪能固表止汗,其作用如《内经》所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而司开合也”,卫气虚弱,腠理失固,则见自汗、盗汗、黄汗、战汗、产后汗出不止。郭老治汗证,常以玉屏风散加味,其中黄芪用量都在50 g以上,有的高达100 g。患者李某,因一次感冒后,五年来静时汗出,动则尤甚,稍有重体力劳动则大汗淋漓,伴畏寒恶风,乏力,便溏,舌淡,脉沉无力。当地中医医院给予固表止汗、养阴敛汗法治疗,效果均不佳。脉证合参,郭老辨证为脾肺气虚,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治当补脾益肺,敛阴止汗。处方:生黄芪80 g,白术15 g,防风、党参、麻黄根、五味子各12 g,浮小麦一把。服14剂后,自述自汗明显减少。继用该方加减治疗,生黄芪用量在60~80 g,前后共服30余剂,诸症消失,半年后随访,疗效巩固。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0:283-284.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7:331.

[3]张鹤年.气行则血行—补阳还五汤中用不同剂量的黄芪治疗脑梗塞恢复期108例对比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7):10-11.

[4]谢裕华,陈超.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外周血ESR、PCV及ηb水平的影响[J].新中医,2007,39(6):23-24.

[5]姚建新.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5,36(9):1110-1112.

(责任编辑:骆欢欢)

R249

A

0256-7415(2016)05-0217-03

10.13457/j.cnki.jncm.2016.05.083

2015-12-10

曹雪(1989-),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推拿治疗痛症、内分泌的临床及其机理研究。

张卫华,E-mail:zhangweihua2004@126.com。

猜你喜欢

郭老补气补阳
Ganoderma lucidum: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hytochemistry,eff icacy,safety and clinical study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信仰是历史洪流中闪光的金子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Study o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erum exos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75年的党龄 一生的信仰
忆郭启儒
我的忘年之交郭布罗·润麒先生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