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装设计领域中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2016-02-22曹佳宜温睿涵光莹

西部皮革 2016年22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服装领域

曹佳宜,温睿涵,光莹

(上海市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上海 201600)



服装设计领域中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曹佳宜,温睿涵,光莹

(上海市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上海 201600)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服装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前进。然而,我们作为怀揣着创业梦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当今高校服装设计的专业教育依然不足以满足服装产业对于设计人才的强烈需求。如果沿用传统模式来培育人才,那么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创业之路则很难走得长久,犹如旧船票上不了新客船。想要创立自己服装品牌的毕业生必然会面临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这需要时间、才华及不懈的努力以及正确的指导。

直至今日,回顾中国在国际服装领域中的成果,大多是由形式到形式而非从本质到形式,缺乏自主创新与研究能力。作为服装生产大国,原创成分的缺失令人惋惜。于是我们不禁开始思考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作为服装设计在读并打算从事相关职业的大学生,我们认识到想要提升创新能力并且将自己的创新成果甚至是技术发明运用到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创造新的价值的有效途径既是创业。换言之,创业是为了推动创新的实现。

创业者与设计师不同,创业者需要参与到社会经济的动态循环中去,不仅仅把创业看成单纯的商业行为或创作行为,而是要明白在拥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同时应具备想象力、洞察力及资源整合的能力,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对数据的跟踪和洞察分析能力。

那么如何做到以创新为最终目标的创业呢?

我们认为,只有基于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完美的融合,也只有对教学体系的优化才能使学生们更快的进入和适应这个行业,从而让他们有能力达到以创新为主要目的的创业。

其实在创新推动社会转型的趋势之下,中国高校渐渐开始注意到对创业教育的培养极为重要。虽说现在创业教育并不能作为一个主流课程,但以我们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学校在跨学院之间开设了创新项目,加入的同学中有不少会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选择以创业的方式展现其最终成果。不论结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不仅可以得到专业素养的提升,也可以获得非本专业的专业知识,逐步变成一个具有创新意识与思辨能力的潜在创新型人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如何真切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某些欧美高校。他们的每个创业项目都有独立性并分散于大学的各个学院,由位于全校各个学院的创业教育中心或项目中心进行管理。这些管理机构作为一种分配资金和对所有参与者发挥协调功能的机构而存在,其内部的资金来源支持教师和学生选择这些创业类课程。而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都能够理解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也愿意进行跨学科领域的教学合作。归根结底,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以更具实践性、个体性、多样性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愿景,较好的整合离散的专业知识和学科领域。所以不能只扎根于少数几个应用类学科领域。只有互相的渗透与融合才能最大化的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因此,结合中国教学模式现状,作为学生,我们缺乏的就是结合专业本身的实践机会。所以在课堂中吸收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如果更具体来说既是投入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中去。

当然,对于创业项目的选择也并不是盲目的。我们认为此类项目最好在更大程度上弥补中国服装领域所缺失的市场。“崇洋媚外”是我国国人长期以来的“病根”,这一“病根”需要我们利用教育途径来进行整治。而现如今针对国外诸多各大品牌用服装的表现形式“曲解”中国传统文化,泛滥的中国风却不能最精准的展现中国上下五千年积淀的历史底蕴这一现象,我们认为,作为新青年,我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将传统文化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延续下去;渴望体验渗透着人文知识充满本土气息的“课堂”;渴望老师们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文化落脚点,让我们有机会与我们今后的消费者产生共鸣感,既“达人之情,必先自达其情。”通过此类教育改革,学生能够发挥自我能动性,而创新创业也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

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始真正着手进行“创新创业”呢?

首先,这里需要有两个大的方向:产品创新与模式创新。

先说第一点,产品创新。

于服装设计行业来说,产品创新是我们所欠缺的。不过幸运的是,由于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愈加重视,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相结合(如今年年初颁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五个理念),服装创新设计成为我们在作品设计过程中的一个主流趋势。我们可以自行选择适合个人的发展方向:款式创新还是面料创新?功能创新还是加入智能科技?又甚至能做到个中皆具?都可以。以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来说,我校服装学院的前学长章益裕,曾在毕业后前往米兰、威尔士两地名牌大学深造并获奖,回国后与本校妻子共同创立了私人服装品牌:DannyZhang。据了解,这一走轻奢路线的高级女装品牌,设计理念一直遵循着其“无界”的拼接概念。无论是中西时装元素,还是版型与款式,甚至无性别等,都离不开“无界”的设计理念。而这一品牌最成功的爆款,便是前些年于年轻一代风靡一时、独具其风格特点的“翅膀卫衣”。我们认为,这是当今服装设计专业大学生们易走的一种创业路线:做自己的“独创”品牌。怎么个“独创”法?品牌个性化,产品个性化,不抄袭,不山寨,创新品,爱独家,极力传达个人理念,专做属于自己的个性style。

而相较于前者,这一条道路可谓是坎坷崎岖,那就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创新之路。我相信,我国大多数服装设计专业学者及设计师们几乎都会思考这一课题,它也是爱国青年们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目标。怎样从“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在这条无止境的探索之路上,也不乏有人为其折腰,去选择更易行走以达发家致富的道路。跨界跨领域更是常态,只是目的不同。有的是久居,有的则欲吸收更多知识与技艺来完善其身,辅佐其固有思想。近年来,若提到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变革过程中的优秀案例,我们想到的一定会有她:马可。不光这个名字,还有其他一批中国本土设计师正在用他们的双手拯救那些崇洋媚外、无可救药的众人并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审美。蒋琼耳、王陈彩霞、兰玉,与奋斗在国际前线的许建树(劳伦斯·许),以及诸多为我国服装产业创新发展做出不计大小贡献的设计师与工作者们,都是我们值得学习,视为楷模的对象。可他们是一夜成名吗?只要你稍稍了解,就会知道无论他们其中哪一位都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或非遗技艺的某一、乃至各个领域皆熟知详解,有多年的研究史。这其中所费心思与工夫,无一年半载何以达焉?因此,对于梦想创立具有中国典型特色并承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创新领域服装品牌的同学,我们的建议只六字:先传承,后创新。这是一个大课题,要想做得好,而非一知半解弄出个“四不像”,没有捷径可走,是急需花费长时间来深刻探究与琢磨的。

另外,我们也提倡目前正在服装设计领域中摸爬滚打的奋斗青年们可以走上新路线:功能型创新。这是在中国市场上远远欠缺的,更别提要打入国际权威专业领域。我们有像日裔艺术家Jae Rhim Lee那样的设计者去制成植满吞食污染物的蘑菇寿衣以达到死后让自己的身体令地球变得更清洁环保吗?我们有像Luna那样的90后为叙利亚难民们去设计一系列将临时住宿、保暖设备、海上救生工具等因素融合进去的组合套装吗?我们有一位Danit Peleg自主研发一种3D打印技术能让每个人按自己的喜好打印出量身定制的衣服吗?实际上,中华大地人才济济,我们并非真的缺少,只是能同时拥有像样的平台与资源来实践出完全符合并满足当初自己期望值的,寥寥无几。这也算是我国服装产业正在崛起过程中的一种无奈吧,但前景和未来,我们仍抱有超出百分的希望与自信,坚定不移地相信在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迅猛之势下以及对于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教育的侧重培养之下,即将涌现一大批佼佼者,甚至能引领国际潮流的领路人。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比“产品创新”更令人纠结的一大难题:“模式创新”了。

我们都知道,最常见的创业模式有如下七种:网络创业、加盟创业、兼职创业、团队创业、大赛创业、概念创业,以及内部创业。网络创业于当下已是日渐成熟与完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例如“淘宝”之类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店,包括上文提到的章益裕学长亦是如此。可想而知,这一创新变革于今已成为了大势流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便会达到市场饱和状态。因此,在这里我们着重讲讲概念创业。这是于目前相对来说我们最欠缺、最难做的。

何为概念创业?说得浅显易懂些便是凭借创意、点子和想法进行创业。这就需要其足够的标新立异,来达到抢占市场先机及吸引风险投资商目光的效果。同时最根本的,这些超常规的想法也必须具备可实操性。

线上试衣便是一种网络与概念相结合的一种服装领域创业模式。概念代表Fits.me便是随着网络购物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网购推动了服装产业的兴起而诞生。它为零售商提供了两种服务,其一是适合高端服装的 Virtual Fitting Rome(虚拟试衣间),消费者可以切实看到不同尺码的衣服穿在机器人模特上的效果。这套方案要求零售商将各种尺码下某款衣服信息都输入到 Fits.me的信息库中,成本最低也要 150 美元,因此不宜广泛推广。另一种则相对简单点,叫 Fit Adviser,只需输入你的身体尺寸,它就能根据过往的数据推荐合适的衣服尺码。而国内的“合身穿”便以后者的类似概念将这一模式推广开来。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时可以效仿的一种对象模式,但切记,若要在我国服装行业成为真正的成功者,切勿只换汤,不换药。

综上所述,我们鼓励高校大学生自行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创新创业的两条路线,不仅以此来实现人生巅峰,同时也为我国服装产业带来新鲜血液与革新力量,从而让“中国创造”引领国际舞台的时尚潮流!

[1]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大数据时代下服装品牌的创新与提升[M].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 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3] 邵一兵,郑孟琳.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服装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艺术与设计,2012,12:174-176

[4] 车岩鑫,靳长缨.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2.

G647

A

1671-1602(2016)22-0025-02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服装领域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让人心碎的服装
“沉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2020 IT领域大事记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领域·对峙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