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研究
2016-02-22刘凤银凌天娇彭建柳袁学文穆洪涛
◎ 刘凤银,凌天娇,彭建柳,袁学文,穆洪涛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研究
◎ 刘凤银,凌天娇,彭建柳,袁学文,穆洪涛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了解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在校大学生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广州市某高校38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不高,平均知晓率为57.5%;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不协调,食品专业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得分显著高于非食品专业学生,但同样存在食品安全意识不强,不理性的消费习惯和行为。因此,高校应加强在校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同时有必要进行形式与内容的创新,灌输健康饮食的理念,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行为。
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人群,与食品安全问题密切相关[1]。同时,大学生毕业后走向各行各业,其所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识、持有的食品安全态度和具体的消费行为都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2]。因此,了解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信行现状,并开展相应的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模式是由美国教育专家McGuire W J于20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用于医学领域研究的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健康教育工作中[3,4]。该模式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其中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标。本调查根据该模式原理,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在校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并对高校食品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给出针对性建议。
1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广州市某高校6个专业4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表经查阅文献后自行设计。问卷以选择题为主,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等问题,其中知识题、行为题各6题,态度题7题。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10录入及整理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4份,回收率96%。其中男生170人(44%),女生214人(56%);食品专业大学生138人(36%),非食品专业(美术专业、物理专业、体育专业、教育专业、政法专业)大学生246人(64%)。
2.2 食品安全知识
本调查涉及的食品安全知识题共6题,包括不安全食品的存在形式、食品安全标志的判断、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有效保证食品安全的措施、食品安全法知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题目均为多选题,且每个选项均为正确选项,每个选项1分,共计33分。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18.96 ± 2.34)分。其中食品专业大学生平均得分(24.15 ± 3.18)分,远高于非食品专业大学生得分(15.84 ± 4.1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97,p<0.01)。可见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不高,即使食品专业大学生,其平均知晓率也不足75%。同时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缺乏宽度与深度,认知主要停留在简单的大众常识层面。例如,对于“哪些情况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绝大多数大学生知道农兽药不当使用、添加剂过量使用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知晓率为96%,日常生活常见的发霉瓜子、生熟肉砧板混用、不合理烹调等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知晓率均低于50%。
2.3 食品安全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4%的大学生表示很关心,39%的大学生持一般的态度,17%的大学生表示“不怎么关心”甚至完全“不在乎”。其中最为关注是农药、抗生素、重金属等高残留(79.28%)和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67.96%)等问题。这主要与前几年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有关,如海南毒豇豆事件、湖南镉大米事件、染色馒头等。关于这些问题的原因,76.80%的大学生认为是由于一些食品经营及相关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不强,仍有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只顾追求经济利益,而未能坚守食品安全的底线;79.56%的大学生认为除加强食品企业这一生产源头的自律外,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工作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日趋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已基本合理,监管范围也逐渐扩大,但仍存在食品安全事件后知后觉现象,尤其是对基层及零售小店、摊贩的食品卫生监管。此外,38.12%的大学生认为消费者对假冒伪劣食品的鉴别能力不够也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2.4 食品安全行为
(1)就餐地点。96%的大学生选择在学校饭堂就餐,约4%的大学生会经常光顾校外的小餐馆或路边摊。
(2)食品消费习惯与维权意识及行为。在购买食品时,86%的大学生表示会关注生产日期与保质期,65%的大学生表示会关注食品的商标品牌,45%的大学生会关注食品安全标志(QS),39%的大学生会关注食品的外包装,38%的大学生会关注产品成分。可见在购买食品时,大多数大学生还未能做到理性选择,关注点主要在生产日期、保质期、商标品牌,而对食品安全标志的关注度有待提高。当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38%的大学生表示会与生产者协商,24%的大学生表示会向消费者协会反映,3%的大学生表示会直接通过法律的途径保障自己的权益,但仍有35%的大学生会“自认倒霉,不予追究”。表明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监督维权意识有待加强。
2.5 大学生期望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
大学生主要希望通过网络(77.9%)、电视(59.67%)、书籍(42.82%)和理论课程(37.85%)等途径获取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可见,大多数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体进行自主学习。也有小部分大学生期望可以通过书籍或修读相关课程,获取更为全面、系统的食品安全知识。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的整体知晓率偏低,食品专业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专业学生,一方面说明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表明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与内容下,学生掌握的知识欠缺宽度与深度。
高校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可采取的途径。大学生主要期望通过网络和电视自主学习,获取食品安全知识,这两种途径更为方便和快捷,但同时也存在知识过于片面化、碎片化的弊端[5]。为便于学生掌握系统化的食品安全知识,高校可增大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等相关课程的开课率,也可通过录制网络课程,增大受众率,提高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同时,可以选择成立社团、举办知识竞赛、建立微信公众号等丰富食品安全教育形式。
食品专业的学生与非食品专业学生在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和具体的采购行为表现方面,并未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存在认知不协调现象[6,7]。这可能是由于对知识仅处于理解、记忆的层面,并未认真地思考,尚未能转变态度,确立健康饮食的信念;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18~24岁,大多身体状况良好,食品对人体健康的累积效应还未显现出来,因而部分学生容易怀有侥幸心理,导致知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4 结语
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偏低,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不协调,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同时有必要创新教育的形式及内容,在使其获得更全面及时的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普及健康饮食的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转变观念,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行为。
[1]谢兴伟,孙亚慧,栾国翠.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影响因素和食品安全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4(12):1094-1097.
[2]田慧敏.大学生食品安全K-A-P调查分析[J].西部医学,2010(9):1769-1771.
[3]Bettinghaus EP.Health promotion and the knowledgeattitude-behaviour continuum[J].Prev Med,1986(5):475-476.
[4]马 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5]张克永,李宇佳,杨 雪.网络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88-94.
[6]马德峰.态度改变: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述评[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79-81.
[7]白剑峰. 中国健康传播与公众健康行为优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Resear chon Knowledge, Attitude, Practiceof Food Safet yamong College Students
Liu Fengyin, Ling Tianjiao, Peng Jianliu, Yuan Xuewen, Mu Hongtao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Biology and Food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303,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a scient ifc basis for food safety education, a research on the knowledge, attitude, practice (KAP) of food secur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 was carried out. 384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a KAP questionnaire of food safety. The average awareness rate about the knowledge of food security was just 57.5%. Disharmony exists between knowledge and behavior. Food majors achieved signifcantly higher scores than non-food majors, meanwhile, both of them exist a similar degree of unhealthy dietary behaviors. Food safety education must be enhanced, and the innovation forms and content must be innovated.
College students; Food safety; Knowledge; Attitude; Practice
R151
10.16736/j.cnki.cn 41-1434/ts.2016.24.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60154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6A030310304)。
刘凤银(1990-),女,硕士,实验师;专业方向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
穆洪涛(1981-),男,博士,讲师;专业方向为食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