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2016-02-22王俞淞王斌

西部皮革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创业创新

王俞淞,王斌

(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系,湖南 邵阳 42200)

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王俞淞,王斌

(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系,湖南 邵阳 42200)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实施有效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基地, 培养校企国三级联动的无缝对接,以达到适应在校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脱节时代潮流和缺少创新创业能力的严峻形式, 为探索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提供理论条件。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创新;创业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生产机电产品的企业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迫使高校的发展与经济发展联系的越来越密切[1]。但是现实中的教育模式却是和企业需求相悖而行,企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和创新创意意识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但于学校方面,注重的却只是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较少,正是因为这种畸形,导致当今社会就业难和招人难的怪像[2]。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理论和应用能力高度融合的工程技术类专业,为消除当今社会存在的这种怪像,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研究,寻找破解"就业难”和"人才荒”两难困境的金钥匙,为探索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提供试验田。

1实施校企政府三级联动互帮互助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针对当前教育形势和社会形势,构建"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紧密结合”的全方位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引导式、启发式、探讨式教学”的创新型教学体系[3];构建"国家制定教学质量、学校修订培养方案、企业构建专业人才评价体系”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其复杂的专业知识体系以及动手能力的高度要求,作为政府,应作为中间机构做好衔接企业和学校的“红娘”作用;作为人才孵化基地的学校,在政府及时从机电类企业得到企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的时候,学校迅速响应,让学校学生能够及时准确的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企业,作为学生最后的输送点,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是决定学生能否快速满足进入企业要求的关键环节。实施校企政府三级联动互帮互助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这种工科技术能力要求严格的一种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教育模式。

2课程体系改革创新

其一,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针对专业特点,开设专业前沿累课程,如机电前沿问题研究,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开设专业技能课程,如机电维修、文献检索课程等,帮助学生掌握机电基本专业技能,提升工作和创业能力。为增强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可以开设职业道德类课程(如机电类专业职业规范与道德)。

其二,创新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对于当代的形势和社会的需要以及目前当代大学生普片缺乏创新思维的情况,企业和学校提供方向和技术支持,国家给予资金项目的支持,开设一些创新创业的优化课程。对学生有特别指导意义的必须以必修课的形式进行开课设课,让学生在基础阶段就能够把握创新意识,创业激情。

其三,教学课程数字化建设,争创优质课程,实施网络云端共享。各个高校的机电类优质课程资源,应该力争精益求精,使课程从省级优质到国家级优质的跨越,同时加强各个教学教研团队互帮互助,优质资源实行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域式共享,力争使更好的教学资源能够受益到更多的学生和教师个体。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既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也是学生难得的学习资源。在教学实践基地中,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看准在实践动手的契机,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和研究解决问题,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以及积极创新的意识,更应从侧面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里承受能力,从而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

3.1逐步逐级,看准时机合理布置教育实践基地。合作实践基地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地亦或是本土的相关机电企业,要加强同外部学校共同合作,共同创造,共同比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目的。

3.2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与实践基地的关系。在深度上,实践基地不能只停留于表面,学校应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邀请更多更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到实践基地进行讲学,以便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广度上,学校不应单单只设置机电类的相关实践基地,对于机电类的旁枝实践基地更应该加强合作,使学生在了解机电类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掌握其他反面的动向,加强学生的社会素养。

3.3定期邀请各级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创业典型等先进人物“进班级进课堂”同时以报告和讲座的形式现身说法分享他们服务社会的价值观、社会观以及告诉学生们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的经历。

4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的问题;解决了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学校理论和实践“长短手”, 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和基地建设的办法, 学生的能力被及时测试与反馈, 解决专业知识脱节和跟不上专业趋势的弊病;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作用, 促进和加强与其他学校学生交流能力与技术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2014,10:28-32.

[2]华春革,王晶晶. 浅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由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3):240-241.

[3]陈德海,李小林.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科技信息,2008,26:339.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2-0171-01

猜你喜欢

机电一体化创业创新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试析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