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粤江流域人民历史》
——感壮乡人民“铜鼓印记”

2016-02-22张永胜

西部皮革 2016年12期
关键词:铜鼓

张永胜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读《粤江流域人民历史》

——感壮乡人民“铜鼓印记”

张永胜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摘要:铜鼓历史悠久上至春秋战国时期下至明清时期,而铜鼓对于粤江流域人民人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阅读《粤江流域人民历史》一书过程中对铜鼓产生了好奇。本文通过对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梳理体现了壮乡人民对铜鼓的“独爱”。

关键词:铜鼓;壮乡人民;神格化

1概述:

《粤江流域人民历史》所述内容横越了数千年,然而在这其中作者对于铜鼓做了一章的专项写作。因而铜鼓对于这一地域的人们来说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铜鼓印记)是在对该书第二十一章学习之后的读后感,并就铜鼓在这一地域的产生与发展、地区分布、壮族铜鼓等方面作梳理性写作。充分体现了铜鼓这一敲击乐在壮族人民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重大意义。

2铜鼓简介:

在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中铜鼓是一种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铜器,它本是一种打击乐器,后来逐渐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因此成为民族首领或贵族所追捧,并认为它是一种极为贵重的重器或礼器。铜鼓历史悠久上至春秋战国时期下至明清时期,其中制作的最为精美的还属汉代铜鼓,形式多样,成为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物。按照铜鼓流行的地区和各异的式样,主要可分为两大派(滇系和粤系)。总体上体型较小是滇系的特点,花纹以单弦分晕为主,晕圈构造大小宽窄各有不同。铜鼓体型高大的主要出现在粤系铜鼓,鼓面雕有立体的青蛙。

3壮乡人民“铜鼓印记”

3.1起源:关于铜鼓的起源地,现如今受到认可的说法为云南中部地区的壮乡文山——“铜鼓之乡”。从青铜制造的历史上来看,春秋战国时期云南中部已具备较为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以及丰厚的青铜文化,因此可以推测该地区为铜鼓的铸造创造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楚雄万家坝出土了一批西周至春秋时代的最早的铜鼓,这就为铜鼓起源于云南中部提供了直接证据。

3.2壮乡铜鼓史:壮乡铜鼓历史悠久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二世纪。在田东县锅盖岭出土的战国时代的铜鼓,有利的证明了壮乡铜鼓的历史源远流长。壮乡铜鼓已经成为文物 《后汉书·马援传》说:马援南征交趾时,"得骆越铜鼓"[1]。研究发现考,这里所说的铜鼓所在地正是现今的广西境内。自汉代以后,有关广西壮乡铜鼓的记载屡见不鲜。

3.3相关文献记载:铜鼓历史悠久,对壮族具有极其非凡的意义,因此有关其的记载也屡次出现在各个文献之中。

3.3.1《陈书·欧阳頠传》曰:梁左卫将军兰钦之少也,与(欧阳)頠相善,故頠常随钦征讨。钦南征夷稽,禽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献大铜鼓,累代所无,頠预其功。[2]

3.3.2《晋书·食货志》曰:孝武太元三年,诏曰:“钱,国之重宝。小人贪利,销坏无己,监司当以为意。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阁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输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其重为禁制,得者科罪。”[3]

3.3.3裴渊《广州记》却说:“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4]如此之大的大铜鼓,目前来看只有广西、广东相邻的云开大山区才有。

因此《广州记》、《晋书》、《陈书》等书中有关铜鼓的记载皆为壮乡铜鼓。

3.4分类与形制内涵:壮乡铜鼓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其材料主要成分为铜,同时加入锡、铝等共同铸造而成。铜鼓可分为五个部分即面、胸、腰、足、耳,高超的制作工艺使其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从鼓结构来说可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对应胸、腰、足)。腰间常铸有两对鼓耳。通常来说铜鼓鼓面直径的大小有五十公分左右,高度大致有三十公分(个别的略大)。鼓腔中空,无底。两侧铸有铜环鼓耳。常在鼓面和鼓身上雕刻着精美纹饰。

3.4.1以下几种是铜鼓常用的装饰花纹:

3.4.1.1铜鼓中鼓面最为常用的饰纹为太阳纹,它主要为两种形式:光芒呈长的锐角的太阳纹用于滇系铜鼓中,而粤系则以光芒则细长如针的太阳纹为主。

3.4.1.2在壮乡铜鼓纹饰中蛙纹极具特色,常用多只(四只或更多只)蛙的立体浮雕状为主。这些蛙或是面对鼓心,或是背对鼓心,或是向同一方向旋转。更为有趣味的是还有叠蛙的形式,也称之为垒蹲蛙,小蛙蹲在大蛙的背上,有的多达三四层。

3.4.1.3鹭鸟纹:其形为鸟头有大的羽冠,以飞翔状,姿态甚是优美。

3.4.2形制分类:(1)万家坝型、(2)石寨山型、(3)冷水冲型、(4)遵义型、(5)麻江型、(6)北流型、(7)灵山型、(8)西盟型。

3.4.3纹饰内涵

3.4.3.1反映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壮族人民在从事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认识到阴晴雨雪的变化,与太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无法解释着这种天气现象的产生的原因。

3.4.3.2北流型壮乡铜鼓。壮族人民认为“万物有灵”,从而对太阳极为崇敬,“太阳与月亮的传说”在壮族的民间广为流传。直至解放前,挂“日月牌”的情况在依旧壮乡存在。因此鼓面正中必以太阳作画,反映了壮族人民在生产民生活中对阳光的渴求。

3.4.3.3反映对雨水的渴望。在壮族铜鼓中多使用方形的雷纹与圆形的云纹。这反映了壮族先民在劳作之中对求雨的心理状态。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出现了这种图文,从甲骨文中同样可看出它的演变,在青铜器广为使用的商周时期获得以发展。铜鼓用它作花纹图案,清晰的反映了壮族先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以雷纹影响最大,并因求雨而修建了雷庙,解放之前南宁亭子仍旧立有雷庙,古时壮族人民把六月二十四日作为雷公的诞辰日。

3.4.3.4图腾崇拜的反映。

或是鼓面雕刻有多只蛙,亦或是大蛙背着小蛙的形象,当然还有的是大蛙中有多只小蛙。这清楚的表示了先民对蛙的崇拜。因“蛙鸣即铜鼓精”、“鼓声宏者为上”,龟蛙能预知天时,因而认为其乃神物。铜鼓作为壮族先民的重器,在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因而鼓面饰蛙就是一种对图腾崇拜的象征。解放前东兰县每年还举办“埋蛙婆的盛典之俗”。

3.4.3.5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历史传说。如竹节纹,《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说:“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水经注》作“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5]由于在古代僚人和近代仫佬族中,有着竹王的传说和崇拜情况。因而铜鼓面上刻有竹节纹便不足为奇了。

3.4.3.6反映壮族先民的生活和环境。《旧唐书·地理志》说:邕州、宣化州所治灌水在县北,本胖柯河,俗呼郁状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6]按温水即南盘江。南盘江与红水河相接,因此,温水就是胖柯河,唐代叫骆越水。划船纹跟濮族住于濮水有关。其他如水波纹,亦跟濮水有联系。

古时壮族人也有存在骑马的在情况,因此立体骑马纹也在鼓面纹饰中被刻用。这样的铜鼓花纹也反映了壮族人民骁勇的战斗精神。

3.5用途。嘹亮的壮族铜鼓声音,在古代具有是传达信息或发号司令等重要作用,也用于祭祀、赏赐或作为进贡的重器。至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逐渐变为了较为普遍的娱乐敲击乐器。人们常在喜庆的节日或在宗教的活动中祭祀祖先运用。

因壮族铜鼓被神化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人神之间沟通的宝器,故史书载:“夷僚……击壮族铜鼓、沙锣以祀鬼神”[7];民间还流传着它拥有驱邪除恶的能力;所以人们都认为,通过它可以洗刷心灵中的痛苦和忧愁,从而得以排解心中的迷茫;还可以祈求心愿与表达诚意之功用。并且,敲击壮族铜鼓,奏乐起舞,常用于婚丧庆典或重大节日之时。以示“天地自然和谐相生,人文情怀长存不息”,同时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3.5.1铜鼓舞特点。动作大致可分为六种形式左右。每种舞姿各有其特定的舞步和拍子,风格多样。男女青年围成圆圈队形是铜鼓舞中集体舞的一种固定形式。主要可分为半圆形、一字排开形、纵列形、交叉对跳形、四方形五种队形。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灵动多变,夸张的动作幅度,情绪高涨。鼓手们以激动的呼喊声将表演推向高潮,整个演奏过程跌宕起伏,场面宏大,表现了苗族人民豪放、质朴的民族性情,抒发了思想感情。

3.5.2敲法。敲奏铜鼓的手法千变万化,鼓声铿锵有力带有极强的律动感。皮鼓一面,摆在铜鼓中间。当铜鼓敲响,并进入节拍之后,皮鼓手从人群中跃出,双手持两根鼓棒,围着皮鼓敲击。他是舞蹈中的中心人物,必须同铜鼓奏出的节拍,边敲打,边跳各种舞蹈动作。动作变幻莫测而极富有力量。

铜鼓舞在表演上气势恢宏场面与壮族古代“三月三”对歌的传统习俗息息相关,都具有活跃、谐趣及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4结语:

通过对铜鼓历史的梳理以及其在壮族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发现铜鼓对壮族的人民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贯穿了壮族人民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铜鼓的发展演变史都充分说明了其在壮族人民心目中拥有着不可取代地位。

无论是作为权力的标志亦或是作为神格化的神明还是作为乐器用于节日和祭祀,都体现了铜鼓与壮族人民的生活生产紧密相连。因此无论是在历史记载中还是民间表演中都带着本民族的印记。

当然,铜鼓除了以上的特点,铜鼓还涉及到矿冶、铸造技术、声学等人文历史的价值。因此对于铜鼓的发掘、保护与研究上仍需不断的探索。从而更为深刻了解壮乡铜鼓。

参考文献:

[1]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历史.中华书局,1912.

[2]姚舜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铜鼓演奏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01).

[3]张冬茹.壮族铜鼓传说的文化研究.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

[4]龙符.壮族铜鼓的文化内涵.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01).

作者简介:张永胜,性别:男,学历:硕士,广西艺术学院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和声方向。

中图分类号:K2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2-0145-02

猜你喜欢

铜鼓
关于建构铜鼓学的思考*
铜鼓声的消散:声音在壮族铜鼓文化构建与重构中的演变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广西铜鼓千年历史的欢歌
红水河畔的铜鼓文化探讨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印尼铜鼓的来历研究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快乐的小铜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