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琴玉壶冰,凝固的千年雅韵

2016-02-21张维倩

收藏·拍卖 2016年12期
关键词:玉壶古琴

张维倩

一把流传千年的宋琴,无论形制抑或断纹,都凝固着千年的瑰丽,其背后亦蕴含着华夏数千年的古老智慧与文化。当你平静心境,不妨观赏与聆听其不朽的高雅与静谧。

中国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至少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土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从而在“琴棋书画”四艺中居于首位。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汇演部分中,第一声传到世界耳中的声音,就是来自古琴的琴音。可见,古琴足可称为中国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一种代表。

玉壶冰,宋琴的典范

在天津博物馆里,珍藏有一张南宋时期的传世名琴,名为“玉壶冰”,诞生于南宋时期,距今已超千年的历史。此琴为递钟式,体轻且薄,因琴底池上刻草书“玉壶冰”铭而得名。琴身为无角圆头,直项垂肩至三徽,腰作小型内收半月形,长方形龙池凤沼,内有“金远制”款,池下方刻有篆文“绍兴”(南宋高宗赵构年号)印。“玉壶冰”其名,应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此句意在表明作者清正廉直、玉洁冰清的节操,正符合宋代社会所追求的文人思想。

在宋代皇室中,自北宋太宗起,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宋太宗曾在诗中写道:“夜静风还静,凝情弄琴。看书闲罢笔,自在信缘心。”而宋徽宗好琴,更是知之者重,他曾经搜罗各地名琴,并专门设立“万琴堂”来贮藏这些名琴。最终,统治阶级的推崇和文人风骨的影响,使宋代成为继唐代之后的古琴发展时期,同时也成就了唐后制琴史上的又重要时代。宋代继承并发扬了唐代的制琴工艺,从选材到造型再到髹漆,每一道工序都细致而讲究,从而造就了众多传世名琴。虽然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光,但当天津博物馆的专家对“玉壶冰”琴进行简单的调试之后,从手指轻抚间流淌出的悠然音律,依然瞬间惊艳了在场的所有人。这是一种感动,感动于一场仿佛穿越时空的无言倾述。

据传说,最早的古琴是依照凤凰的身形斫制而成,以求吉祥安泰,其全身与凤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玉壶冰”琴就是严格按照此规格斫制而成。“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岳山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琴底掏有大小两个音槽,大的称“龙池”,小的叫“凤沼”。这就叫上山下泽,有山有水,又有龙有凤,象征着天地物。由此,古琴也便成为了一种有生命、有灵性的乐器。

从“玉壶冰”琴的外形上来看,音箱上圆下平,正是应和了中国人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琴身长度约为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代表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断纹,弹拨千载的瑰丽

当人们靠近展柜观赏“玉壶冰”琴时,便会看到琴身漆面上有无数细碎的裂纹。这些出现在古琴漆面上的裂纹在学术界被称为“断纹”,这也正是古琴鉴赏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将龙池比作古琴的心脏,燕足称为它的双脚,琴头、琴额、琴腰、焦尾是它幽雅的身姿,那么“断纹”就可以称为古琴苍老的皮肤了。

什么是古琴的断纹?断纹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与古琴的制作工艺有关。古琴的琴体是由底板和面板黏合而成的,它的面层漆的处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首先要在面板上刮一层靠木漆(生漆的一种),之后包裹一层麻布,这就是传统工艺中所说的“披麻”,这样做可使琴身经年久而不开裂,同时还能使声音听上去更有内涵,旧时许多老家具的制作中也会使用到这种工艺。第二步是为面板制作灰胎,最讲究的灰胎要用生漆和鹿角霜来调和。生漆是从漆树上取得的种液体,是完全天然的材料,鹿角霜就是用鹿角研磨成的粉末。刮一遍灰胎之后就需要打磨一遍,一直要刮到二十多遍不同目数的灰胎,而由于生漆是一种生物漆,其中含有漆酶,需要在恒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使漆干燥,所以每达到表面干燥的状态就要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而灰胎全部刮完和打磨之后,还要再自然存放一年左右的时间,以便达到彻底的干燥,然后才可以继续后续工艺。制作一张古琴合理的时间应该不低于两年,这的确是一个非常讲究的手工工艺,它保存了历代传统制琴工艺的精髓,用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琴,表面光泽且声音圆润富有内涵。灰胎就像有生命的极富韧性的皮肤一样,紧紧地保护着琴体,历经岁月的考验。正因为运用了这样的材料和制作工艺,古琴成为了可以保存百年甚至千年的乐器。

《琴笺》中说:“古琴以断纹为證,不历数百年不断……。”由良木制作而成的琴体历经岁月,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年风化,它便要冲破紧裹着的厚厚的面层释放出它的能量;同时琴需要经常弹奏,震动也有助于木材的变化,于是在内力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琴身木材表面的漆面便产生了裂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断纹”。断纹的形状和疏密,由木质、木纹、漆质、灰漆以及收缩与老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所以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的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等。断纹是根据其形象来命名的,在“玉壶冰”琴上,除了众多品类的断纹不胜枚举之外,最重要的是出现了一种间隔半寸至寸,节节相似,形如蛇的腹部的断纹,这种断纹被称为“蛇腹断”。出现蛇腹断的往往是古琴中的上乘之品,琴声会更加松透古雅,所以在古琴鉴赏界直有着“千金难买蛇腹断”的说法。

之所以将断纹比喻成古琴苍老的皮肤,是因为它是琴体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知道古琴的皮肤和肌体经过怎样的交融与裂变最终形成美丽的断纹,但是我们却可以透过这些断纹看到它非凡的经历及其蕴藏的价值。

琴韵,传予知己的心声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

,才能达到琴曲中所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的艺术境界。古琴高雅的身份使得它在先秦时期成为了士大夫阶层的专利,除了偶尔出现在祭祀等重要典礼场合,主要在文人雅土中流行,自娱自乐,修身养性,一般不在大庭广众之中演奏。秦朝灭亡之后,古琴渐渐走出宫廷和士大夫的圈子,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此后的七八百年间,古琴在演奏形式上有了重大的发展,它开始作为一种独奏乐器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

古琴形制小巧,音量不大,传播的范围有限,因此,弹奏古琴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促膝谈心,久而久之,琴成为了人倾吐心声的对象,弹琴变成了种人与琴之间的喃喃细语,人在与琴的交流中获得了沟通的满足。散音、按音、泛音是古琴比较常见的三种琴音,在弹奏出的余音上,通过左手的滑动,尾音会发生音高的变化。这样种袅袅的余韵,越来越微弱,直到随风飘散,人的思维随着若有似无的琴音游走、起伏、蜿蜒,聆听者便获得了余音之外更加广阔的联想。音尽,意犹未尽,这就是古琴特有而微妙的“弦外之音”,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中,文人们所追求的就是这样种精神感受。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得情感的表达在音乐声之外有了充分的展开,获得了更多更深的意蕴和共鸣。

(编辑/雷焕昂)

猜你喜欢

玉壶古琴
古琴艺术——闻声而知“道”
石维文
张勇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一片冰心在玉壶——白玉羊首瓜棱式铜镶珐琅提梁壶赏析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玉壶
鞠脉馆古琴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