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啜茗风物,唐代巩义窑茶器

2017-02-21郭丹英

收藏·拍卖 2016年12期
关键词:巩义茶碗茶器

郭丹英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一至七字茶诗》,也叫宝塔诗,是他和王起等人为即将赴任洛阳的好友白居易送行的茶宴上即兴所赋的诗歌,诗中提到唐代流行的煎茶法以及茶碾、茶罗、茶铫、茶碗等茶器,为我们解读唐代饮茶方式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而在唐时就生产众多细腻精巧茶具的巩义窑,以闻名全国,通过唐时的茗茶风物,也可以感受巩义窑的独特魅力。

名扬中原,尤以茶器为甚

巩义窑,古代巩义地区窑口的总称。汉代时,巩义窑以生产青瓷为主,是最原始的青瓷,胎釉、技艺以及烧制温度略有欠缺,处于其发展的萌芽状态。北魏时青瓷烧制技艺不断进步,也开始烧造白瓷,这为巩义窑在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巩义窑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三彩、青花,黄、绿、蓝、青等单色釉陶瓷和绞胎瓷器,甚至独创出唐青花,以高超的技艺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其产品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诸多空白,被誉为最具创新的窑场。

唐代中期,中国茶叶种植面积扩大,从长江流域渐渐向淮河流域北移。产茶区域的扩大,茶叶加工技术的改进,大大促进唐代茶业经济的繁荣。陆羽的《茶经》也在此时问世,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茶文化的专著,内容包括茶的产地、采摘、加工、茶器、煮饮、茶典故等,是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个重要里程碑。

煎茶是唐代主要的饮茶方式,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人自怀挟,到处煎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可见唐代煎茶已相当普遍,并出现了以煎茶为行业的商业活动。

而这一时期饮茶的兴盛进步推动了唐代陶瓷业的发展。除了陆羽特别推崇的越窑和邢窑外,巩义窑也以烧造茶器而闻名。

唐人风尚,巩义之茶器

今年8月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举办过“昔年茶事——诃南巩义新出唐代茶器展”,展出了201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开玺尚城项目区发掘清理的三座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的墓葬,三墓各随葬一套三彩或单彩及瓷茶器,包括茶碾、茶臼、风炉、茶釜、茶盏、执壶、具列(茶桌)、熟盂等,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件出土茶器是一件唐三彩俑,坐在风炉边上,目不转睛地盯着茶釜中的茶汤,有人推测该俑为陆羽,实有待考证,但从这一组出土器中可旁证唐文宗时期北方饮茶的流行风尚。

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历代茶器有几千件之多,其中不乏唐代巩义窑茶器精品。

1.唐巩义窑黄釉风炉及茶釜

风炉,是煎茶时最重要的器具之一,风炉可由铜、铁铸造,亦可陶或瓷。此巩义窑黄釉风炉,风炉上架着一茶釜。风炉呈筒状,上侈下小,炉门口以下部分出沿,下承圈足。炉上半部以镂雕三圆孔作为装饰,下腹部开炉门,炉门为壶门式。茶釜折沿,浅弧腹,口部有两环形耳。风炉外施黄釉,里面不施釉。

2.唐巩义窑煎茶器一套

由风炉、茶釜、茶碾(碾轮缺失)、滓方、熟盂、茶碗、碟子组合成一套,这套茶器曾被寧波收藏家陈钢收藏,现为我馆藏品。

风炉连着茶釜,造型与图一黄釉风炉类似,所不同者仅为茶釜无双耳,施白釉。

陆羽《茶经》提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在唐代无论饼茶、散茶皆需碾末煮饮,因此茶碾成为重要茶器。《茶经》对碾有专门论述:“碾,以枯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该茶碾只剩碾槽,碾轮(堕)已缺失。碾槽座呈长方状,正面一侧镂雕两壶门式装饰。内有深槽,涩胎,正好验证了陆羽所说的“内圆而外方”。外围四周皆施白釉。

滓方,也就是放废水的容器。陆羽《茶经-四之器》载:“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受五升。”

熟盂,盛放熟水的容器。“以贮熟水。或瓷、或砂。受二升。”由于这一套茶器是用于陪葬的冥器,尺寸都比较小,达不到陆羽的要求。

茶碗,又叫茶瓯。唐代的茶碗通常为敞口,浅腹,矮圈足。最典型的就是玉璧底碗,陆羽眼中的茶碗标准造型为“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此巩义窑白釉茶碗系仿金银器造型,内模印五条筋纹,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黄。

碟子系放茶点之盛盘。此巩义窑白釉碟内凹,施白釉,造型也仿金银器捶碟工艺,内模印三条出筋纹。

3.唐巩义窑白釉茶盒

此茶盒子母口,折沿盖,器身和器内均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黄。器底和口沿不施釉,灰白胎。以前通常认为这类盒子为粉盒或油盒,极少有人把它认作茶粉盒。随着出土资料的充实,对瓷茶盒的认识逐渐深入。长沙窑釉下褐彩“大茶合”三字铭文的瓷盒,足可证明此类瓷盒系存储茶末的容器。宁波茶器收藏家陈钢的藏品中,有一件非常珍贵的越窑茶盒残器,其盒器底有“茶”字刻款,是此类盒为茶盒的重要物证。

《茶经·四之器》中也讲得十分明白:“罗末以合贮之,以则置合中”,意即用茶碾碾成茶末后过罗筛选,用茶则(或茶匙)舀至茶盒中存放。至于盒的材质,陆羽认为竹、木比较好:“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并对盒的尺寸也作了规定:“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以盒盖和器身的比例为1:2的比例,这件巩义窑的盖盒达到这比例标准,应为茶盒无疑,当为唐代时期盛放茶末所用容器。

4.唐巩义窑白釉茶臼

除了茶碾,茶臼也是唐代重要的碾磨器具,与棒杵配合使用,把饼茶或散茶研磨成粉末状。柳宗元在《夏夜偶作》中曾提到:“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说的就是研茶用的茶臼。此巩义窑茶臼唇口,矮斜腹,造型如碗,小平底。外部施白釉,内部无釉,以篦状工具刻画蜘蛛网格状,以增加研磨时的摩擦力。

(编辑/雷焕昂)

猜你喜欢

巩义茶碗茶器
茶 碗
茶·碗
漆工艺在茶器上的应用与研究
巩义康店砖厂唐墓出土器物
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及思想文化体现
疫情下 茶器行业将发生哪些变化
河南巩义亲和园唐宋墓葬出土文物
浅谈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
实景漫游在巩义《石窟寺虚拟现实项目》的应用
王蔚波摄影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