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邢窑白瓷,雅俗共赏的恋恋冷光

2017-02-21菡阁

收藏·拍卖 2016年12期
关键词:邢窑茶器翰林

菡阁

类银,类雪,千古以来用作形容白瓷的就是邢窑。尽管陆羽在评天下茶器时,总说邢窑不如越窑,但是从唐代开启,并且一路影响到纯正东方审美的“南青北白”格局里,邢窑和越窑都属于分庭抗礼,各占半壁江山。最难得的是,邢窑白瓷的一诞生就具备了作为器物的平等心。唐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说明,它既是给朝迁的贡品,也满足广大民需。在只是听闻没有见到一件邢窑白瓷的实相之前,它有可能出现在丝路过来的贩夫走卒手上,也有可能出现在大明宫里某位尊贵红颜的案头……博大、雍容、圆浑、丰满,即使在千年之后,邢窑白瓷还是能够让你一眼之下惊艳相逢。

邢窑的诞生,好像就是为了结束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所以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后世的花瓷尤其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由于产品精美、产量巨大,不论对中国还是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质朴自然得天趣

邢窑窑址在河北省内邱县,1980年以来通过调查,在内邱、临城等地发现许多唐代窑址。内邱在唐代属于邢州,故称邢窑。邢窑白瓷的生产,始于隋,入唐后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至唐中后期已自成体系。

历史上出现的邢窑白瓷,胎体坚硬细薄,釉色洁白匀净而微闪青灰或淡黄,有“类银类雪”之誉。天生素朴大方,极少装饰,产品多碗、盘、壶、盒、罐、钵等生活用器。造型上偏重器物的实用性,线条单纯洗练、简洁爽利,具有种质朴自然的天趣。邢窑白瓷在烧成技术和工艺处理上也比较成熟。根据其胎、釉的化学分析,应属于高铅瓷胎。邢窑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340度左右,个别的高达1370度左右,烧成气氛为还原焰。故所产器物既无因欠火候而造成夹生现象,亦很少因过火而产生变形的弊端。这里制瓷工艺精益求精,旋坯技法规范,装烧更趋科学,采用装匣正烧,消除了器内支痕,火候适度,产品瓷化而不过烧,保证了造型应有的神韵,强调了产品实用功能,注意了审美作用,体态丰盈,庄重大方,具盛唐之风。如临城窑生产的大宗碗类瓷器,夹扁和歪塌的缺陷极为少见,其碗口部与底部的交待,清楚利落,器底呈玉璧或玉环状的浅圈足,形状浑圆周正而又光滑,被称为“玉璧底”。

邢窑白瓷分细白瓷、粗白瓷两种。其中细白瓷是陶瓷生产技艺有了突破性的科学进步的一个标志,它为开辟白瓷时代作出历史贡献,当时的邢瓷精品几与今日的高档细瓷无异。所以细白瓷成为皇室、贵族的专用瓷,“盈”字款、“翰林款”就是精品的证明。粗白瓷多为民用,大量行销市场。西安、洛阳等大唐故都都出土过一些精细白瓷,其中不凡贡瓷。

除了细白瓷、粗白瓷外,当时的邢窑还烧三彩釉陶、表瓷、黑瓷、黄釉瓷和芝麻酱釉瓷。

士大夫文化价值的选择

在唐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有相当部分人品茶喜爱用邢窑白瓷茶器。大书法家颜真卿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饶州做官,常常呼朋唤友举办雅集,其中也与一位僧人,一道品茶作诗。他们就不用青瓷茶器,而选用白瓷茶器,体现了他们自己的一种文化价值的选择。还有诗人白居易也喜欢使用白瓷茶器,还在他写的诗中倍加赞誉。杜甫也曾经在他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中赞:“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芭斋也可怜。”短短四句诗,虽然说的是另外一个产地白瓷,但是也表达了他的审美情趣,以及得到白瓷如匹敌至宝的心情。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瓯》诗也大赞邢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这诗不但说清楚了两窑的制品造型規整、明洁、胎薄、质坚,而且两者并提不分伯仲。

《乐府杂录》还记录唐大中初时的乐师郭道源“用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以盘击之,其音妙于方响。”筋即箸,是筷子。这段文字说明邢窑白瓷质量之好,胎骨坚实致密,叩击时有金石之声,所以能与越窑瓷器一直用作乐器,(邢瓷极有可能是作为高音部)合奏出金石般的音乐,而陶器是绝对发不出如此清越的声音。邢越相提并论,一道使用,具有相同互补的功能。因此可以说,从古人的评价来看,多数人是将两窑作最优秀代表来评价的。

只是五代以后,邢窑因受战乱和优质原料枯竭的影响而趋向衰落。河北、河南、江西景德镇的白瓷兴起,发展势不可当,山东淄博的磁村窑也于五代有了白瓷生产。到宋时,邢窑北邻的定窑和南邻的磁州窑皆凭借当地资源条件的优势而崛起。尔后,金元时期恢复生产的邢窑原址的少数窑场,已不可当日而语,仅模仿定窑、磁州窑生产,工艺落后,只能步南北二邻的后尘而兴叹了。

邢窑,终于淹没于漫漫的历史之中。

邢窑白瓷的真伪之辨

邢窑遗址考古发现至今已有三十年,三十年来真假邢窑白瓷共生。但毕竟有标本在,可以在对比中辨真伪。

第一,目前在市场见到赝品邢窑白瓷,通常工艺粗糙,不具备邢窑工匠高超的技艺。技术低劣,修坯不精,造型也没有真品的十分之一;真品邢窑做得端庄规矩、精美,棱角分明,刀切斧断,干净利索。

第二,现在一些小作坊用现代手段加工制作,烧制瓷器燃料是煤、煤气,或是用电烧制,也有用柴烧制的,但白瓷白度过高,胎质极为精细,总有一种新的感觉,缺乏真品所具备的时间积累下来的韵味。唐代邢窑白瓷质地再优良,工艺再先进,也是有时代的局限性。而邢窑白瓷一般都是用柴烧制,窑炉不是很大,很多白瓷中泛青,在积釉处闪有水绿色,这也是辨别新、老邢窑白瓷的手段之。

第三,仿制邢窑白瓷由于加工时间短,密度不够,手感不好,轻者有发飘之感,重者有坠手之感。坯体和釉的结合掌握不好,造成坯体和釉收缩不致,产生裂釉现象;而真品邢窑白瓷轻盈精致,手感适中,轻重适宜,舒服顺眼。

第四,赝品釉层稀薄,白度高,洁白光亮。白中不泛青,而是白中泛灰。唐代邢窑白瓷釉质细,釉光莹润,色调偏冷。正如唐人陆羽所说的那样:“邢瓷类银。”的确如此,邢窑白瓷就是如银似雪的冷光。

第五,唐代邢窑白瓷款识:邢窑白瓷款识常见的有“翰林”“盈”字款等。阴刻款识较多。最初资料表明“翰林”款一般都刻在罐底部,俗称翰林罐。而“盈”字款一般都刻在碗底。但在这三十年里,通过挖掘和出土发现,“盈”字款刻在罐子、执壶及其他器物上的也不少。因此,目前也称呼“盈”字罐、“盈”字执壶等。

第六,款识辩伪:唐代邢窑白瓷翰林、盈字款,均是在器物成型后、烧成前刻画于器物外底部,字体清晰,笔画遒劲,当由具备有定文化修养的陶工所刻画。“翰林”二字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竖着刻写;而“盈”款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赝品邢窑白瓷刻款,字体呆板拘谨。

(编辑/陈彦如)

猜你喜欢

邢窑茶器翰林
邢窑及烧制技艺的发展研究
“邢窑白瓷”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中课程建设的探索
漆工艺在茶器上的应用与研究
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及思想文化体现
基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研究
疫情下 茶器行业将发生哪些变化
浅谈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
陳繹爲翰林侍讀學士
邢窑唐代大陶缸的出土与修复
A novel 4π Gd-loaded liquid scintillator detec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