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
2016-02-21吴仲林
吴仲林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端镇畜牧兽医站,四川宜宾 644000)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
吴仲林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端镇畜牧兽医站,四川宜宾644000)
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是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以侵害7~50日龄鸭为主,在易感鸭群中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均比较高,是威胁养鸭业发展的常见疾病之一,本文从该病的临床诊断要点、病理解剖特征、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为防治本病提供参考。
鸭;浆膜炎;诊断;防治
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原为鸭疫里氏杆菌,因此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鸭疫里氏杆菌为巴氏杆菌科,属革兰氏阴性菌,病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弱,病菌在室温下仅能存活3~4d,病菌较耐低温,在冻干环境中可长期保存。常用消毒剂如漂白粉、过氧乙酸、二氯异氰尿酸钠等都有很好的消毒作用。
1 流行病学
本病的患病鸭和带菌鸭是主要传染源,经呼吸道和有破损的伤口传染,以感染7~50日龄的鸭为主,其中15~20日龄的雏鸭最易感,在曾经发生过本病的养鸭场,因母源抗体的存在,7日龄以下的雏鸭发病很少,50日龄以上的鸭发病也少见。由于本病病原菌耐低温的缘故,因此,本病多发生在冬季、初春温度较低的季节,发生此病的养殖环境多存在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畅、潮湿阴冷等问题,此外,雏鸭在营养不足、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转群等应激情况下也易发生本病。本病存在地方流行性特征,经流行病学调查可知,在发病较多的养鸭场周围也多有此病发生。感染本病后,鸭群的死亡率因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在饲养管理粗放的养鸭条件下,死亡率往往较高,严重者可超过80%。
2 临床诊断要点
病鸭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伏地不愿活动,勉强站立时站立不稳,双翅扑扇、头颈歪斜、摆尾,张口呼吸,眼睛周围、鸭鼻周围粘有黏性分泌物,腹泻,粪便呈黄绿色水样,鸭腹部较为肿胀,关节肿大,濒临死亡前身体强直,头向背部弯曲,1~2d后出现抽搐症状,2~3d内死亡。在饲养条件较好或治疗及时的情况下,病鸭可以耐过,但耐过的病鸭多愈后不良,生长发育受阻、体质瘦弱。
3 病理解剖特征
解剖可见多数脏器表面覆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液增多,病程长的心包被浅黄色纤维素填充,肝、胆、脾肿大,肝脏因充血常呈深棕红色,气囊混浊,肛门周围皮肤有蜂窝织炎样坏死,跗关节肿大,关节液乳白粘稠。
4 治疗措施
由于鸭疫里氏杆菌易产生耐药性,在用药前建议进行药敏实验,以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没有条件进行药敏实验的地方,可选用氟苯尼考、氨苄青霉素、磺胺嘧啶等药物按体重肌注或拌料饲喂,拌料饲喂时可同时添加电解多维以提高鸭群的耐病能力,连用3~5d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5 预防措施
5.1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坚持“自繁自养”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传播,当不可避免的需要引入鸭苗或种鸭时,要充分了解鸭苗、种鸭所在地疾病流行情况,避免从疫区引入,引入的鸭苗、种鸭在严格隔离观察30d后无异常症状时才能混入健康鸭一起饲养。坚持“全进全出”,不仅可以有效防止疾病在不同批次鸭群之间的传播,还能在鸭群统一出栏后,对鸭舍进行彻底清扫、消毒,等待下一批次鸭的进入,有效的提高了饲养效率。
5.2加强饲养管理控制鸭群饲养密度,保持鸭舍换气通畅,避免因长期封闭导致鸭舍有害气体增多而诱发疾病。重视日常消毒,在养殖场、鸭舍入口设置消毒池,池内定期更换消毒药,生产人员在进入鸭舍前可采用紫外灯照射消毒,场区内不得畜禽混养,还要加强灭鼠灭蚊等。
5.3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结合本养鸭场及场区周边的鸭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严格按照免疫操作技术规范,适时对鸭群开展鸭病毒性肝炎、鸭瘟等疫病的免疫接种,提高鸭群免疫力,防止鸭群因免疫力下降导致各种混合、继发感染。
5.4避免各种应激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避免各种应激带来的不良反应,在应激状态下,鸭群体质下降,抗病能力降低,增加患病风险,因此,在转群、运输、捕捉、免疫时应尽量由场内饲养人员进行操作,在天气突变等气候环境下更要精心饲养,要避开在此时更换饲料、免疫注射等。在可预见的应激前,可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如在饮水中添加水溶性复合维生素,在饲粮中添加黄芪多糖、丁酸二酯等,可以有效缓解应激带来的不良反应。
[1]王花茹,等.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J].兽医导刊,2008,12:48.
[2]黎开堂.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综合防治[J].吉林农业,2012,04: 214+213.
[3]谢玉,等.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3,20: 266-267.
10.3969/J.ISSN.1671-6027.2016.1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