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探究吴茱萸汤证治规律

2016-02-21许传奇艾华李冬冬

新中医 2016年9期
关键词:阳明经证治循行

许传奇,艾华,李冬冬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结合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探究吴茱萸汤证治规律

许传奇,艾华,李冬冬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吴茱萸本为行气之药,具有通行经络、温经散寒的作用,仲景将吴茱萸作为君药经过配伍组成吴茱萸汤方,确立了温通经脉、降逆止呕、温经散寒的功效。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检索查阅发现,近代吴茱萸汤的临床治疗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限于《伤寒论》书中所述病证,指出可从吴茱萸汤所主经络循行部位的角度来理解,将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以温通经络作为吴茱萸汤的首要方义,探究其证治规律。

吴茱萸汤;证治规律;六经辨证;经络辨证;张仲景;温通经络

吴茱萸汤首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方中吴茱萸为君药,其药性味苦辛大热,走而不守,通行肝、胃、脾、肾经,辛热可散寒,燥湿降浊,吴茱萸汤通过配伍,使吴茱萸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完善。

1 仲景关于吴茱萸汤的论述

仲景关于吴茱萸汤的论述共有5条条文,《伤寒论》中有3条,《金匮要略》中有2条,条文分列阳明病篇、厥阴病篇与少阴病篇,涉及阳明经、厥阴经、少阴经三条经脉,从条文来看阳明经以干呕为主证,厥阴经以干呕吐涎沫、头疼为主证,少阴经以手足逆冷为主证,三经所主症状并不完全一致,但从三经经络循行角度分析,病机却相同,皆为寒邪客于经脉,脉络阻滞,阳气不通所致。寒邪痹阻经气,浊阴上逆则发为呕吐,经脉寒凝则发为痛,阳气不通则手足逆冷,若从经络辨证的角度来分析吴茱萸汤的作用,亦可解释得当。

2 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的关系

经络最早出现于《素问·温热论》,六经辨证是张仲景在其基础上运用脏腑变化反映到经络所创立的辨证方法。目前研究认为,三阳病证是以六腑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是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可以将六经辨证视为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的结合[1]。十二经的循行属于经络辨证,可以用来解释仲景的六经所示。如:阳明经为三阳经之一,是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则可认为是以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为基础的病变,同样可以对应到胃与大肠出现的疾病。

3 结合经络辨证分析吴茱萸汤证治规律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介绍吴茱萸汤的条文只有3条,但由于仲景书写记录的条件有限,记录的只为吴茱萸汤所治最主要的病症。通过对近代文献检索发现,吴茱萸汤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包含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各类型疾病。那么,如果结合脏腑与经络循行的部位来看,则可以解释吴茱萸汤治疗范围之广的原因,吴茱萸汤可适用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所主脏腑的病变,也适用于与这六条经络所过部位的病变。

3.1阳明经经脉循行与证治关系《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出其端”,“大肠手阳明之脉……上挟鼻孔”。阳明经经脉循行由头至胸腹至足,范围广泛,若寒邪阻滞胃经经气,可导致胃经、大肠经所过部位出现疾病,如食谷欲呕、呕而胸满、颜面头痛、胃痛、下肢冷痛、项背拘急等症。文献显示:近代吴茱萸汤被广泛运用于治疗胃经、大肠经虚寒引起的各类疾病,如各类型胃炎、腹泻、风寒痹症、头痛、呕吐、糖尿病等。郑逢民[2]以吴茱萸汤为基本方,加减后治疗肝寒犯胃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效率达到93.3%。陈亚军[3]用加味吴茱萸汤,对68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3.2厥阴经经脉循行与证治关系《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厥阴经循行范围同样很广,挟胃、属肝、络胆、入肺连目系且与督脉上交巅顶等。此条经脉循行联络肝、心包两经,如果经气循行出现问题,容易引起肝胆、心脑类疾病。文献显示:近代吴茱萸汤常被用来治疗肝胆经、心包经虚寒引起的各类型疾病,如高血压、颈肩综合征、风湿、胆囊炎、肝囊肿、神经性头痛、脑动脉硬化等。刘红燕等[4]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厥阴虚寒型头痛,临床疗效优于口服养血清脑颗粒的对照组。范志强[5]以吴茱萸汤为基本方,治疗脑动脉硬化、高血压、梅尼埃氏综合征、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所见的眩晕,疗效优于传统治疗组。

3.3少阴经经脉循行与证治关系《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注胸中”,“手少阴之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阴肾经根据循行部位,可影响膀胱、肝、肺、心、喉咙、舌等部位的病变。肾经经脉过于腰腿等部位,如果经气不畅会影响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及下肢的血液循环。文献显示:吴茱萸汤对于肾脏疾病及生殖系统疾病有突出疗效,如腰椎间盘病变、水肿、高血压、痛经、疝气、膝关节囊肿、下肢静脉曲张等。李建社等[6]以吴茱萸汤治疗痛经属于寒凝血瘀型,成功治愈1例人工流产术后即下地浇水感寒而致行经腹痛者。

4 小结

六经辨证是以《内经》十二经脉为基础,结合经脉循行部位,可以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理解仲景的用药规律。吴茱萸汤此方本身具有通行走串特性,所以,更适合从经络循行的角度来理解原方的使用规律,结合现代临床疗效的佐证,可以使对吴茱萸汤证的理解更加准确。该方组方严谨,适用范围广泛,历代医家常用之治疗疑难杂症,希望本探讨可以对吴茱萸汤在临床使用方面提供帮助。

[1]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09.

[2]郑逢民.吴茱萸汤治疗肝寒犯胃型慢性浅表性胃炎15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4,39(4):153.

[3]陈亚军.吴茱萸汤加味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68例[J].北京中医,1997,16(1):19-20.

[4]刘红燕,刘春艳.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32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6):608,625.

[5]范志强.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眩晕症60例[J].中医药导报,2007,13(7):66,79.

[6]李建社,赵金荣.吴茱萸汤临证运用举隅[J].国医论坛,2003,18(3):8-9.

(责任编辑:刘淑婷)

R241.5

A

0256-7415(2016)09-0004-02

10.13457/j.cnki.jncm.2016.09.003

2016-03-25

许传奇(1989-),男,医学硕士,医师,研究方向:中医临床基础——金匮要略。

猜你喜欢

阳明经证治循行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从阳明经论治黄褐斑浅析
督脉循行考
从西汉出土经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阴经脉的循行演变*
《理虚元鉴》劳嗽证治刍议
《伤寒论》暑病证治规律研究
慢性泄泻证治体会
从伤寒六经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