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导师制度在药学专业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6-02-21孙思欧阳勤刘天渝
孙思,欧阳勤,刘天渝
(第三军医大学药学院,重庆400038)
本科导师制度在药学专业中的实践与思考
孙思,欧阳勤,刘天渝△
(第三军医大学药学院,重庆400038)
【提要】为了增强药学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其科研思维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和导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但是,以理论课堂知识讲解为主的传统本科教育模式严重制约着学生科研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该文阐述采用“本科导师制度”的培养模式,由导师对学生的本科学习阶段进行全方面、深层次的指导,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科研能力培养,从而弥补传统药学本科教育的不足,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药学专业本科生的素质。
学生,药学;导师制;教学方法;本科;培养模式
目前,随着国家对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视和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医药产业结构将重心由现今“以仿制药物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转型到“以创新药物为主”的生产模式。而随着医药行业加大创新力度,同时深化改革发展模式,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也随之不断变化,这对我国高等学院药学教育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挑战[1-2]。而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高等教育的结构中居中心地位,并且本科生人数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生人数中占据最大比例,因此,本科教育对我国高等人才队伍的建设举足轻重,而药学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育对我国药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中国现阶段药学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大都只是停留在课本层面,为适应现代医药行业的发展要求,满足国家药学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国内药学本科阶段的培养教育模式也亟须顺应时代发展,推陈出新,超越传统培养模式,着力于学生科研思维和药学实践能力的培养[2]。
学生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建立并非朝夕之事,此过程中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手段缺一不可,若想付之于实际,导师的导向作用必不可少[3]。通过导师科学、有目的、针对性的引导,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还能培养其不断探索的科研实践能力。本文通过探讨对药学专业“本科导师制度”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希望能为我国药学专业本科层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 目前国内药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药学专业作为关系到人类健康且与社会和谐发展
密切相关的重要学科,其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基于药学学科操作实践性强的特点和当今医药产业迫切转型的需要,也决定了药学学科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不光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独立思考和进行科研探索的思维能力[4-5]。目前,国内各高校药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均是采取以教师讲解授课为中心的学分学年制,学生只需在规定的学年里通过相关考试即可,而考试通常采用笔试作答的形式,受限于课堂教学模式和以考试为目的的评价机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导致其信息面狭窄,且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往往以取得高分为目的,只看重考试分数,偏向于对考点的记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学习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虽然大部分高校已安排了相应的实践课程,但由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度不够,学生对待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实验过程也几乎是按照讲义依葫芦画瓢,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 针对药学专业学生“本科导师制度”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2.1培养目标的确定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高校的重要任务是创新发展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现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6]。基于现今国家加大力度致力于医药卫生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本校药学院总结历年药学人才培养经验,立足学院药学专业学生生源和师资力量等众多实际情况,同时广泛调研并借鉴其他院校成功经验,建立健全了以培养适用于创新药物研发的高层次、创新型、社会适应型药学本科人才为目的的“本科导师制度”培养模式[7]。“高层次、创新型、社会适应型”的培养目标,则是希望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药学理论知识,同时还具备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完善的科研思维能力,为他们本科毕业后无论是进入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进行研究生深造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8]。
2.2“本科导师制度”的实践“本科导师制度”是指在药学本科学生培养阶段,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兴趣及个人意愿进行导师-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最终每名导师会确定1~3名本科学生进行指导。带教导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在四年的本科期间分3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培养,其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2.2.1打好基础,树立目标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于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方法均有很大差别,为了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为大学的学习生活打开一个良好的开始,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学习目标尤为重要。以作者所在的药物化学教研室为例,教研室中参加“本科导师制度”的导师在学生大一期间会定期与学生进行私下交流沟通,充分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同时还会通过教研室组织召开新生见面会、学习方法交流会等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2.2培养兴趣,发散思维在大二至大三期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对实验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该阶段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为重点。这时导师会定期组织药学学科相关的学术研讨课,采取以学生讲解为主,导师适当点评和辅导的互动教学模式。在研讨课上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地与教师进行交流,有什么不懂的立刻就能够得到解答,这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和建立起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
2.2.3拓展实践能力,增强科研探索思维的培养国内现阶段的本科教学一直沿袭着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授课形式,而这种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过前三年的学习和累积,学生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大四期间,导师会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其进行毕业课题的设计,同时培养学生查询和阅读文献的能力,随后由学生独立进行毕业课题的完成。在夯实的理论知识上,最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整个大学阶段,“本科导师制度”培养模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对学生从基础知识的夯实扩展,到实践能力的锻炼提升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培养[9]。
2.3初步取得的教学成果
2.3.1促进师生情感,确保因材施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解授课为主,师生互动的机会较少且主要围绕课堂的教学知识为讨论中心,这种教学环境下师生间难免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本科导师制度”的导师会组织学生同研究生一起参与到实验室的各种课余活动及学术研讨中,在长期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使导师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确保因材施教。例如,在和导师的相处中发现有的学生性格偏外向活泼好动,对于文献思路和课题有较多的想法,而在亲身实验操作中却难以沉下心,略显浮躁,而药学科研实验结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操作中的细节。此时,导师则需根据学生个性适当引导,在帮助学生全面规划的同时,抓住重点,确保能够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这样既保证了学生能够构建起发散思维,广泛涉猎不同知识,同时又能超越对理论知识的粗浅认识,能够针对某一知识点静心研究深入探索,有利于科研工作的进行。
2.3.2启发科研思维,提高学术水平药学专业为实践性学科,其不光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需培养学生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作者一样,参与“本科导师制度”的导师均是药学科研方面的一线工作者,具有多年的药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于具体实验操作中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在药学科研学习上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实验。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药学科研人才增加了知识储备,提高了学生的相关实践技能。在实施“本科导师制度”培养下,学生在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后,基本具备了独立阅读文献、撰写论文的能力,并且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本科学生参与到了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成果显著。
2.3.3创新培养模式,加深本科与研究生的衔接教学美国药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多采用开放式、自主性的培养模式,课堂讲解只占课程学习的一小部分,而更多需要学生自己从实践中探索,或给定相关科研题目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文献进行综述汇报,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科研思维的建立,也为今后研究生的深造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0]。本校进行的“本科导师制度”培养,并不是照搬美国教育模式,而是充分考虑了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自身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注重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拓展的培养,进一步加深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的接轨。
3 小结
现今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若是只将教学重点停留在课本基础知识的讲解与考试成绩的评判上,显然已不适合现今创新型药学人才的培养。而本校采取的“本科导师制度”的培养模式,在承袭传统教育精华的同时,在培养理念、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虽然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作者认为,在今后的本科学生培养中,除了应一如既往地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外,还应充分做好各位导师的政治思想工作与相应的考核奖励机制,不断发展和完善“本科导师制度”的培养模式[11]。
[1]王广平,丁冬,张小平.“十二五”期间中国医药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研究[J].中国药事,2012,26(10):1060-1065.
[2]石晓波,高峰.论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导师制度完善[J].经营管理者,2013(2):288.
[3]施华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对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增3):554.
[4]陆丹红,黄可新,李校堃,等.药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模式[J].药学教育,2007,23(3):10-12.
[5]关延彬,贾永艳,田效志.对药学本科生课题实习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3(1):114-115.
[6]涂雪峰.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11):38-40.
[7]徐雪英.浙江大学本科导师制度思想渊源及其意义[J].高教探索,2014(6):157-161.
[8]邓琪,杨海龙.应用型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建议[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31(4):126-128.
[9]谭春娇,刘越,赵亮,等.本科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定位和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5(6):5-7.
[10]王龙,侯爽.从开放教育资源到开放评估资源——访美国开放教育资源知名学者戴维·威利博士[J].开放教育研究,2011,17(6):4-7.
[11]张福生.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139-142.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9.059
C
1009-5519(2016)09-1420-03
△,E-mail:liutianyu@tmmu.edu.cn。
(201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