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针灸医学的发祥地之一*
2016-02-21盛雪燕邢家铭韩雅迪张彦峰严兴科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盛雪燕,邢家铭,韩雅迪,张彦峰,严兴科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
——针灸医学的发祥地之一*
盛雪燕,邢家铭,韩雅迪,张彦峰,严兴科△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从传说中的名医——伏羲、医书之祖——岐伯、敦煌遗书——《灸经图》、武威汉代医简惊世出土及晋朝高秀,洞明医术——皇甫谧5方面入手论述作为针灸发源地之一的甘肃,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第一部经典医籍《黄帝内经》是甘肃庆阳人岐伯所作,之后安定朝那(甘肃平凉地区)皇甫谧历时25年写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充分表明了勤劳、智慧的甘肃人民,在历史的发展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为祖国针灸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丰富人类的科学文化宝库做出了伟大贡献。
针灸;甘肃;发祥地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独特治疗方法之一,作为一门古老的科学,现已获得全世界人民的赞誉,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拥有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甘肃,孕育了一代代贤人志士,如文明始祖伏羲,针灸鼻祖皇甫谧等都谱写了自己辉煌如火的人生壮歌。黄河是祖国的摇篮,甘肃是祖国针灸医学的发祥地之一,在祖国针灸医学发展史上有过辉煌的一页,为解除人民的疾苦做出了贡献:
1 传说中的名医——伏羲
针刺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被奉为文明始祖的伏羲,具有多重身份,他是部落首领,也是华夏最早的帝王,在医学方面开创了中医“九针”和“八卦”理论[1]。伏羲创制的“九针”开创了中医外治的先河。其中,“九针”为较精细的石器工具,用石头磨成各种形状的石针,以刺激人体疼痛部位达到治病目的。伏羲“以石治病”[2]的思想为针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伏羲在医学方面的贡献不仅发明了针刺技术,还开创了以阴阳为基础的自然宇宙观和方法论,形成八卦理论,其中的阴阳原理成为中医理论基础中的重要部分,如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等均以阴阳原理为骨架阐述生理、病理。《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做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3]系统总结了伏羲的贡献,由此创立了易学。而以道教闻名于世的甘肃平凉崆峒山[4]孕育了“太昊”之称的伏羲,成为高尚、智慧的化身,指引着中华文明的进步。
2 医书之祖——岐伯
《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黄帝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关于“北地”,在《庆阳县志·地理》记载:“庆阳古为禹贡雍州之城……秦县义渠置北地郡。”验证了这位传说中我国远古时期最著名的医生籍贯在甘肃。岐伯著被称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后又称为“岐黄之术”,经大量考证认为岐伯为《黄帝内经》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构建者,针灸在此也有体现,如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
《黄帝内经》[5]的面世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是我国古代医学科学的起点和源头,本书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各九卷,共162篇,约14万多字。其基本理论是春秋战国以前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总结,而且为后世两千多年来的医学发展确立了准则。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腧穴、针灸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其中最基本的特点和价值是强调了整体观,重视脏腑经络,调整人体矛盾、突出针灸治疗。全书论述针灸内容占多数,具体疾病的治疗几乎全部为针灸治疗。第一次确立了中医针灸理、法、穴、针的理论基础。两千多年来,祖国医学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丰富起来,为后世《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等典籍的相继问世提供了理论依据,被后世称为“医家之宗”。
3 敦煌遗书——《灸经图》
《灸经图》在敦煌针灸文献中最具有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它是罕见的灸疗图谱,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灸法专著。《灸经图》发现于莫高窟第17号洞窟[6](藏经洞),现存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斯坦因当初将其列为罕见汉文书。
《灸经图》主要采用图文相兼模式,但因其保存不全,现存残页中没有目录、作者、图名等,无法考证其成书、抄录年代,说法不一,但学者汤氏[7]认为《灸经图》是与《黄帝内经》同期或早于《黄帝内经》的针灸流派,本文将其放在《黄帝内经》后叙述。从尚能辨认的18图中统计载有穴位52个,多以人体远端、末端选穴较多。现代临床常用的头针、耳针、腕针等方法在《灸经图》中广泛应用,取穴少而精,同时也开创了以人体部位取穴的先河,如眉山1寸为板眉[8],当眼睛童子是,两眉头中间位曲眉,两额角发际是玄角等,让人叹服。同时,《灸经图》丰富了经络内容,首载膀胱经单线路走形,也是罕见的裸体针灸图,多以乳头、玉茎头作为取穴标志,充分证明其不受封建礼教束缚,探求神圣医学的科学态度,是中国现存针灸文献中最早并唯一有裸体针灸图的资料,为针灸医学留下了一份宝贵财富。
《灸经图》中大量记载了灸,体现了重灸理论,有灸法穴位、壮数、病证的灸方。各种灸方均介绍了病名、施灸穴位及壮数,治疗各种病的艾灸壮数从三壮至千壮不等[9],治疗面瘫仅三壮,治疗五劳七伤[10]可用千壮,如:“灸人面而上浮风,如似虫相习习,起则颠旋,灸天窗、灸扳眉、灸曲眉、灸两风府、足阳明,凡十处,左右灸二百。”且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疼痛病症等均可用灸法治疗,正式将灸法神奇功效在临床上进行应用和发挥。在《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甘肃位居高陵的地理位置、寒冷的气候因素均促进了灸法的出现。因此,在敦煌出土的《灸经图》,为针灸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4 武威汉代医简惊世出土
研究祖国医学遗产的珍贵资料之一当属于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医药简牍[11],内容丰富,对研究东汉时期祖国医学的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保存比较完整的医方有30余方,针灸方面的记载仅有9枚简牍涉及,但从其中仍能推断出当时在针灸方面发展的片段,其描述中仅具备以下特点:主张辨证施针、因病选穴;因记载穴位仅有3穴,即腧穴理论不完善;针刺禁忌内容粗略等,反映了东汉初期针灸学发展处于个人经验总结时期。
5 晋朝高秀,洞明医术——皇甫谧
皇甫谧(公元215—282)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幼名静,字士安,安定朝那人(甘肃灵台),自称玄晏先生[12]。后因得风痹症,继错服“寒石散”,几欲“叩刃自杀”。自此习览经方,潜心医学,始撰《针灸甲乙经》,其所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且较全面系统的针灸专著,进一步补充完善了《黄帝内经》针灸理论,共收录349[13]个穴位名称,并讲述了定位及刺灸方法;结束了经穴分离的局面,使经脉和腧穴理论初步形成并结合起来;首次明确了80多个交会穴。《针灸甲乙经》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影响较大,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针灸甲乙经》是皇甫谧在结合《素问》《灵枢》《明堂》基础上整理编写而成的[14],内容详细,衔接紧密,处处反映着“事类相从[15]”的编撰原则,是《针灸甲乙经》的重要特色。首先是穴位数目由《黄帝内经》中的160多个,扩充到349个,对腧穴的贡献不言而喻。其次,补充完善了《黄帝内经》中无穴位的手少阴心经,而在《针灸甲乙经》中有8个穴位;并在《难经》记载的督脉内容基础上又补充了“上巅,循额,至鼻柱”的内容,至今一直沿用。《针灸甲乙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针灸医学的又一次重大发展,使针灸学第一次专门化,系统化,成为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从而奠定了针灸专科化的基础。其影响巨大,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至世界各国,作为教科书以学习我国医学,至今仍为医者必学书籍,正所谓千年古曲,传唱至今。
在皇甫谧思想传承方面,甘肃人民为表示对这位为民造福的医学家的怀念之情,多次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纪念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逝世1701周年暨学术交流会于1983年9月1~6日在兰州举行;“2006中国·灵台皇甫谧中医针灸学术交流会暨皇甫谧文化首节”于2006年9月在平凉市灵台县举行;在“2010国际针法灸法技术演示暨学术大会”上,与众同仁达成一致的“寻踪拜祖[16]”的“敦煌倡议”;在2012年5月18日崆峒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暨皇甫谧文化园开园庆典活动在皇甫谧故里甘肃灵台[17]县举行;首届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暨《针灸甲乙经》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于2012年8月6~8日在皇甫谧诞生地甘肃灵台县举行。多次大型活动的举办促进了皇甫谧学术思想的更好传承。
“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的传奇一生完全可由“小小银针,铮铮济世,卷卷甲乙,煌煌鼻祖”来诠释。在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发展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后世敬仰。
6 结语
甘肃作为针灸医学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厚的文史资料,在针灸医学上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学习这些宝贵资料,从中不断探索研究先辈的学术思想,为弘扬祖国医学不断努力。当代针灸与科研结合,出现针灸新框架,针灸将实现现代化、国际化,作为针灸学者,要努力传承和发展针灸,顺应时代发展步伐,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且科学创新和有序持续地发展[18]。
[1] 甄雪燕,梁永宣.伏羲制九针[J].中国卫生人才,2012(7):90-91.
[2]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2.
[3] 王柏灿.论九针的多极起源[J].中国针灸,1993,13(2):45-46.
[4] 尹健源.陇上:闪光的足迹[J].金日科苑,2000(5):18-20.
[5] 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
[6] 于灵芝.敦煌针灸文献之《灸经图》的价值[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4):4-6.
[7] 汤志刚,张瑞,苏大为,等.论敦煌遗书《灸经图》的文献价值[J].西部中医药,2013,26(9):36-39.
[8] 张侬.敦煌《灸经图》古代俞穴考[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1,8(2):32-34.
[9] 何天有,王亚军.敦煌《灸经图》重灸思想初探[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2):65-67.
[10]王天生,吕兰萍,王永强.敦煌遗书《灸经图》治疗五劳七伤特点初探[J].中国针灸,2006,26(10):753-755.
[11]郝晋东,郑俊江.武威汉代医简的针灸学内容[J].中国针灸,1999,19(10):633-634.
[12]岳玉烈,夏庆,程世翔.皇甫谧的生卒年代及皇甫世系[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8):152-153.
[13]魏稼.皇甫谧对针灸学的贡献[J].广西中医药,1982(4):10-12.
[14]秦中一.针灸学家皇甫谧[J].陕西中医,1983,4(3):44-45.
[15]戴恩来,金华,雒成林,等.皇甫宏著 承先启后——晋朝高秀皇甫谧及其《针灸甲乙经》[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5):439-440.
[16]杨金生,刘海华,王莹莹,等.拜祖归根 提升认同——从文化视角探析皇甫谧故里拜祖意义[J].中医药文化,2013,8(2):8-10.
[17]胡义成,严华,林诗昆,等.把灵台建成“针灸之都”——对甘肃省灵台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2,21(1):43-50.
[18]徐春波,郝威威,顾晓静,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0,5(4):296-298.
Gansu:One of the Cradl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HENG Xueyan,XING Jiaming,HAN Yadi,ZHANG Yanfeng,YAN Xingke△
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00,China
Gansu as one cradl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iches in literature resources,it is stated from five aspects:legendary famous doctor:FuXi,the ancestor of medical books:QiBo,DunHuang bequeathed book:Jiu-JingTu,the excavation of WuWei medical slips in Han dynasty,famous doctor in Jin dynasty showing high medical skills:HuangFu Mi.The first medical classics HuangDi NeiJing was written by QiBo from QingYang of Gansu province,while HuangFu Mi in Pingliang region of Gansu spent 25 years in writing HuangDi SanBu ZhenJiu JiaYi-Jing,which fully demonstrated that diligent and intelligent Gansu people ha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establish theoretical system of national acupuncture and rich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treasure of human during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disea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Gansu;cradle
R245
A
1004-6852(2016)01-0071-03
2014-12-1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LP0128060-kfj j 01,LP0128060-kfj j 02)。
盛雪燕(1988—),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技术规范与临床社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