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引《释名》声训探析
2016-02-20张国良
张国良
(湖南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本草纲目》引《释名》声训探析
张国良
(湖南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李时珍有意识地使用声训训释医药词语名源,引自《释名》29的条声训可以证明,即使在其声韵标准中被释词和训释词音不同不近,只要意义符合其要求,仍然被当作推源声训引用;《释名》已有声训李氏不引用,而重新训释被释词,证明声训的引用仍主要受意义的制约。
声训;义通;音同音近;《释名》;《纲目》
李时珍(1518-1593)著《本草纲目》 (以下简称《纲目》),凡52卷,分类16部,收药物近1 900种,记载了许多可贵的临床经验,于前代本草著作多有是正和补充,是当时最完善的医药学著作。依《纲目》体例,每种药物名下列有释名、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和附录等组成部分。“释名”部分综合前代本草之书,汇集同一药物的异名,参考医典、文字、音韵和训诂之书给药物名注音、释义,并探讨药物各名由来等,是李时珍语源学成就的集中体现。《纲目》“释名”部分综合利用声训、右文说和方言转语等方法[1]来推求药物名源。就《纲目》使用的声训来说,一部分是根据自己对药物的认识和个人经验而自创训解,另一部分则引自《释名》、《白虎通》、《论衡》等典籍,尤其“刘熙《释名》对李时珍的名物训诂产生了很大影响”[2]。
东汉末刘熙作《释名》二十七篇,成熟地运用多种方式对“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事物的得名之由进行了推求,是训诂学史上的第一部语源学著作;所得结果大多数通过声训的方式展示出来,全书使用声训千余条,所以这也是一部声训的代表性著作。后代训诂学者释词引用前代故训本是常用之法,但如果引用《释名》声训,则《释名》本书的性质、声训的性质、被释词和训释的意义和声韵关系特点等都必须考虑。以《纲目》所引为例,李时珍引用声训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被释药物的语源,此本毋庸多论。但还需研究李时珍所引《释名》声训的意义标准和声韵标准,尤其要研究李氏淘汰《释名》声训的标准,此对深入地认知声训、梳理《释名》的流传和评价李时珍的语源学成就等都有重要价值。
一、《释名》声训被引用例分析
声训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方便从语音角度展示词语的语源。李时珍深晓声训的功用,在《纲目》中多处使用声训来展示其推求药物之名来源的结果。若其推求的结果与前人相合,则直接援引旧说以示己意。其中全书引用最为频繁的当数刘熙《释名》,多达29条。从意义方面分析,《释名》声训中的被释词,无论在《纲目》中是作为独立的词(如篦、梳、栉等)还是作为药物名的构成语素(如“蒸饼”的“饼”)被解释,但凡这条声训被引用了,至少说明训释词和被释词的意义关系得到了李时珍的认可;如果被释词和训释词在意义上不能相通,仅仅有音同音近关系,这算不上词义或词源的训诂,他肯定是不会引用的。从声韵关系方面看,《释名》成书于汉末,到明万历朝已过近千年,语音的演变(包括方言、使用者音近标准宽严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释名》声训的被释词和训释词,从刘熙时代的音同音近变为李时珍时代的不同不近。因此我们要弄清楚李时珍是否考虑了所引《释名》声训的被释词和训释词的声韵关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确定引自《释名》的声训在李时珍的训诂标准下是否仍然是“声训”。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李时珍判断音同音近的具体标准。一般而言,在科学古音学尚未兴起之前,历代学者使用声训,都是以时音为主要标准来判断被释词和训释词是否音同音近的。李时珍的“时音”,从《纲目》引用书目和使用的注音、声训、方言和语转等材料看,不是一个纯粹的系统,而是韵书、明代官话和各地方言①的混杂。所以只要韵书、官话和方言三者之一证明被引用声训的被释词和训释词声母相同就视为双声,凡三者之一证明其韵相同就视为叠韵。关系分析见表1。
表1 《释名》声训被释词和训释词声韵关系分析表
综合参考韵书、官话和方言,已经将判断引用声训被释词和训释词声韵相同相近的标准放到最宽,但仍然有5条声训引自《释名》而韵不相同,甚至连韵近都算不上:
1.《服器·皮靴》:靴,跨也,便于跨马也。(靴/跨)
2.《服器·屐屉鼻绳》:屐者,支也,支以踏泥也。(屐/支)
3.《服器·梳篦》:栉,其齿连节也。(栉/节)③
靴、跨声母不同,上古同属鱼部;《集》靴属戈韵,跨属麻韵;《中原》靴属车遮部,跨属家麻部;《正》靴属遮韵,跨属麻韵,韵不相同且不相近。屐、支在上古分属锡部和支部,形成阴入对转关系;《正》屐属陌韵,支属支韵,韵不同也不相近。栉、节声母不同,上古同属质部;《正》栉属质韵,节属屑韵,韵不相同且不相近。这三组字到了元明时代,语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已经不符合李时珍自创声训重视韵同的标准,但是他仍然引用了它们。
4.《鳞部·鱼》:鲊,酝也,以盐糁酝酿而成。(酢/酝)
5.《水部·腊雪》:雪,洗也,洗除瘴疠虫蝗也。(雪/洗)
以上2例情况更为特殊,需要进一步的分析。鲊-酝,《纲目》虽注明出自刘熙《释名》,然今本《释名·释饮食》原文为:“鲊,菹也,以盐米酿之如菹,熟而食之也。”另《释名·释饮食》又有:“菹,阻也,生酿之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则“鲊”无论训“阻”还是训“菹”都是声训,且其意义都是相通的。《纲目》训为“酢”为“酝”,意义虽然勉强可通,但与被释词却已经没有音同音近的关系了。雪-洗,《释名·释天》原文为:“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也。”是声训。《纲目》训为“洗”已非《释名》原文。从声韵上看,“雪”、“洗”在李时珍的方言中完全有可能声纽相同,但很难说韵也相同或相近,所以在他的声韵标准中“雪”和“洗”并不音近。4、5两条注明引自《释名》,《释名》原文也本是声训,但李时珍所引两条已非声训④,而他仍然选择引用这两条“声训”。也就是说,李时珍在引用《释名》声训时,当被释词和训释词的意义关系符合其释词目的的时候,即使语音上不符合“音同音近”的要求,仍然选择引用它。也就是说,被释词和训释词声韵是否相同相近,并没有影响这些声训被引用。
二、《释名》声训未被引用例分析
《释名》推源以声训为主要表现形式,《纲目》释药物名也多用声训。同一词语,刘熙已经解释过,《纲目》不引用《释名》的解释而是选择重新训释,说明《释名》的训释不符合李时珍的要求,其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认为刘熙选择的训释词没有正确地揭示被释词的语源,即《释名》声训的被释词和训释词意义关系不当;二是认为刘熙选用的训释词和被释词不再符合李时珍判断音同音近标准的条件,不满足声训的基本要求,所以不得不另外选择和被释词音同音近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的语源。
《释名》声训的被释词和训释词的意义关系不符合李时珍解释医药名物的要求,他自然会选择一个和《释名》训释词意义不同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或者才采用其他的非声训形式来解释被释词的来源,例如:
1a.《草部·艾》引王安石《字说》:艾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
1b.《释名·释长幼》:五十曰艾。艾,刈也,治事能断,割芟刈无所疑也。
2a.《人部·人胞》:人胞,包人如衣,故曰胞衣。
2b.《释名·人体》:胞,鞄也,空虚之言也。主以虚承水汋也。
例1《纲目》解释的是植物“艾”,而《释名》解释的年五十岁的名称“艾”,虽字形相同,但实非同一个词。例2《纲目》解释的“胞衣”之“胞”,《释名》解释的是“尿泡”之“胞”,字形虽同,实非同一个词。李时珍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便引用刘熙旧训。
3a.《水部·醴泉》:醴,薄酒也,泉味如之,故名。出无常处,王者德至渊泉,时代升平,则醴泉出,可以养老。
3b.《释名·释饮食》:醴,体也,酿之一宿而成体,有酒味而已也。
4a.《水部·露水》:露者,阴气之液也,夜气着物而润泽于道旁也。
4b.《释名·释天》:露,虑也,覆虑物也。
5a.《水部·冬霜》:阴盛则露凝为霜,霜能杀物而露能滋物,性随时异也。《乾象占》云:天气下降而为露,清风薄之而成霜。霜所以杀万物,消祲沴。当降而不降,当杀物而不杀物,皆政弛而慢也。不当降而降,不当杀物而杀物,皆政急而残也。
5b.《释名·释天》:霜,丧也,其气惨毒,物皆丧也。
6a.《土部·白垩》:土以黄为正色,则白者为恶色,故名垩。
6b.《释名·释宫室》:垩,亚也。亚,次也,先泥之,次以白灰餙之也。
7a.《服器·裈裆》:裈亦作裩,亵衣也。以浑复为之,故曰裈。
7b.《释名·释服饰》:裈,贯也,贯两脚上系要中也。
8a.《土部·鼠壤土》:柔而无块曰壤。
8b.《释名·释地》:壤,瀼也,瀼瀼肥濡意也。
以上8例,《释名》使用声训而《纲目》则多用王安石“字说”之法训释。例3同训“醴”,a《纲目》训为“酒味薄,泉味如之”,实是说“醴”因“澧”而得名;b《释名》是就其酿法而言,二训不同。例4,a《纲目》释“露”的得名来源为“道旁”,实是说其得名于“路”,b《释名》释“露”为“(覆)虑”不同。例5,a《纲目》是说“霜”能杀万物,古训已有此说,《汉书·董仲舒传》:“霜,天之所以杀也。”《春秋感精符》:“霜,杀伐之表。”与b《释名》训为“丧”不同。例6同解释“垩”,《释名》有训为“亚”的声训,李氏未用,而是直陈其因“(色)恶”而名为“垩”。例7同训“裈”,a《纲目》是就其性状做法而言,b《释名》是就其穿法而言,二者不同。例8《纲目》对“壤”的解释为“软而无块”,而《释名》训“壤”为“瀼(瀼)”是言土壤宽阔起伏,视角也不相同。如此,李时珍不引用《释名》声训自有道理。
9a.《人部·初生脐带》:脐之为言齐也。
9b.《释名·释人》:齐,剂也,肠端之所限剂也。
10a.《水部·雹》:雹者,炮也,中物如炮也。
10b.《释名·释天》:雹,跑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蹙跑也。
11a.《谷部·酒》引许氏《说文》:酒,就也,所以就人之善恶也。
11b.《释名·释饮食》:酒,酉也,酿之米曲酉泽,久而味美也。亦言踧也,能否皆强,相踧待饮之也;又入口咽之,皆踧其面也。缇齐,色赤如缇也。
以上3例,《释名》 《纲目》都使用声训,但所选用的训释词不同。例9同训“脐”,《释名》训为“剂”,“限剂”即从此处割断;《纲目》因为“脐”“当心肾之中,前直神阙,后直命门”处在中间位置,二训不同。例10中,同解释“雹”,《释名》中用“跑”,“(人)跑”是“雹”造成的结果;李时珍自创了一条声训,用“炮”来训释“雹”,是说“雹”和“炮(弹)”相似,二训不同。例11都是解释“酒”,《释名》一词两训,《纲目》皆未取,而是引用了《说文》中的声训,从“酒”的作用方面来推求其源。从以上诸例可以看出,《释名》中本有的声训,李氏之所以不取,都是对《释名》所解释的“意义”不能接受,所以才另辟蹊径重新解释。
三、讨论与结论
《释名》中的声训,《纲目》不引用而选择重新训解,也有可能是因为《释名》声训被释词和训释词在李时珍的声训标准下不再音同音近。论证这点要选取合适的语料来分析:1.《释名》声训的被释词和训释词在李时珍的声韵标准下不符合音同音近的标准;2.《纲目》不采用《释名》故训,而是选择另外的词语对被释词重新进行声训,或者采用其他的训诂方式解释;3.李时珍所使用的训释词与刘熙所用的训释词是同义词,或者意义相关。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确切地说明李时珍是没有受到意义的影响,单纯因为《释名》声训不符合“音近音同”的标准而被淘汰。对比《释名》和《纲目》所释词语,尚未发现此类情况。且上文已证,《释名》声训只要意义能通,符合《纲目》推源的意义要求,即使被释词和训释词声韵不同不近仍可能被引用,所以单纯因被释词和训释词不符合李时珍音同音近的标准而不引用《释名》声训,理论上是不会存在的。
退一步来看,《释名》中未被采用的声训也不能说明它们是因为被释词和训释词声韵不近不同而遭淘汰的。醴-体、霜-丧、酒-酉、雹-跑、齐-剂、壤-瀼、露-虑等在李时珍的音韵标准中仍然是韵同或韵近的,不被引用自是受了意义的影响;酒-踧、垩-亚、裈-贯等组虽然韵不同不近,但也不能就此认为李时珍是单纯因语音问题而改用其他训诂。
声训的被释词和训释词既要求音近音同又要求意义相通,音近和义通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就其本质而言,训释词和被释词当具有同源关系。所以一条正确的声训,被释词和训释词应当满足音同音近、意义相通和具有同源关系三个条件,而“具有同源关系”是声训正确与否的最终评价标准。古代学者尚不能站在科学语源学研究的高度来判定被释词和训释词是否同源,只能或着眼于语音是否同近,或着眼于语义是否相通来评判声训的恰当与否,这是在科学语源学建立之前,评判声训最为简便且操作性强的方法了。李时珍推求药物名源虽然属于俗语源的研究,但其具有主动利用声训推源的意识,仍然难能可贵。从其引用《释名》的声训来看,只要《释名》声训被释词和训释词意义相通且符合《纲目》释药物名源的需要,即使在二者音不相近的情况下,他也会引用。从《释名》未被引用的声训来看,《纲目》中没有合适的例证证明《释名》声训因被释词和训释词不满足李时珍音同音近的关系标准而遭弃置。总之,李时珍主要是因为《释名》声训没有正确地展示出被释词的语源,也就是只因为被释词和训释词的意义关系不当,而不得不重新解释被释词的语源;而被释词和训释词的声韵关系的远近,尚未作为一个独立的评判标准来衡量《释名》声训恰当与否。
感谢陈师建初教授对本文写作的指导,文中若有错谬,均由本人负责。
注释:
①按:包括李时珍家乡黄冈的方言和他了解的其他地方的方言,后者甚至不成系统。
②按:韵书主要参考《集韵》(简称《集》),另参考《洪武正韵》(简称《正》);官话参考《中原音韵》(简称《中原》),另参考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的相关研究;方言则主要参考黄冈方言和南昌片赣语;另外还参考《纲目》使用的约900条注音语料。
③按:第2、3条的情况又特殊一点,因为被释词和训释词的字形具有准同声符的关系,而李时珍训释受王安石《字说》分解字形释义的影响较大,所以即使被释词和训释词声韵不同不近,也有可能被引用。
④按:李时珍为何改动训释词原因难考,出现这种情况的最大可能性是其所依据的《释名》底本有文字错讹。
[1]殷寄明.中国语源学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75-178.
[2]钱超尘.中医古籍训诂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197.
The Study of the Quotative Shengxun in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from Shi Ming
ZHANG Guo-lia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Changsha,Hunan 410205)
ShengXun(a book exploring the sound and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ters) has an effective influence of the on the explanation of Chinese medica in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compiled by Li Shizhen,a pharmocolist in ancient China.Li incited 29 character explanations in order to prove that there’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wo words,if they can meet with the standard,they could incite as the origin of the language,and there’s also a limitation on the ShengXun of character explanation,as Li proved.
ShengXun;the same meaning;the same pronunciation;ShiMing;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H01
A
1671-9743(2016)12-0096-04
2016-11-26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汉语语源学史研究及汉语同源词汇纂”(200909)。
张国良,1986年生,男,江苏徐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训诂和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