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连翘治疗H.pylori慢性胃炎体会
2016-02-20王玉珠
王玉珠,邢 磊
1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2 甘肃中医药大学
重用连翘治疗H.pylori慢性胃炎体会
王玉珠1,邢 磊2
1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2 甘肃中医药大学
通过1则典型医案从幽门螺杆菌(H.pylori)慢性胃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理法方药等方面入手介绍重用连翘治疗H.pylori慢性胃炎的体会,指出H.pylori感染伴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是由脾胃虚弱,外感湿热之邪而致病,因此选用“连朴清幽饮”以“清热解毒、运脾化湿”,且在方中重用连翘,抗H.pylori的同时也能清热散结,缓解胃脘部烧心等症状。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连翘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 pylori)自1982年由澳大利亚医生 Warren和Marshall成功从人胃中分离出来后,有关H.pylori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分别从流行病学、细菌学、致病机制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关于H.pylori与慢性胃炎的关系及其致病机制已越来越明确。慢性胃炎患者中H.pylori感染率超过95%[1]。H.pylori持续感染,可以从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成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三者均属于癌前期病变[2]。H.pylori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治疗H.pylori感染主要采用西药三联,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越来越显著。中医药在治疗H.pylori感染慢性胃炎方面有明显优势,不仅能有效根除H.pylori,同时也能改善H.pylori慢性胃炎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将重用连翘治疗H.pylori慢性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连翘性味苦、微寒。主要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风散热。主要用法用量:煎服,6~15 g。连翘出自《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一名异翘,一名兰华,一名轵,一名三廉。生山谷。”《丹溪心法》中保和丸以连翘为佐药,有清热散结之功效,散胃中积热。现代医学研究[3]发现连翘有效成分连翘酯苷具有极强的抗菌、抗病毒活性,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四环素强,而且连翘酚对志贺氏痢疾杆菌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4]。
1 H.pylori慢性胃炎病因病机
根据H.pylori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本病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常因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诸多因素,长期反复作用而致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汉代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大多认为脾胃虚弱为本病的病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气滞、血瘀、湿阻、郁热等病理变化,为H.pylori在胃中的附着、繁殖、致病等提供客观条件。现代许多医家认为中医病因学里的“邪气”包含致病微生物,而湿性缠绵难愈又与H.pylori根除困难,反复发作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相同之处。故认为H.pylori感染属“邪气”范围,H.pylori可归属于中医六淫中的湿热之邪。胃喜润恶燥,受纳水谷,熏蒸蕴热,有利于湿热之邪H.pylori的生长、繁殖,因此,H.pylori感染可导致脾胃湿热,而脾胃湿热又为H.pylori侵入致病提供了有利环境,互为因果且相互影响。
2 H.pylori慢性胃炎治疗原则及理法方药
根据H.pylori感染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为H.pylori作为“毒邪”侵袭胃部,脾胃运化失权而致脾胃湿热、脾虚不运,故H.pylori慢性胃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证,笔者提出采用“清热解毒、运脾化湿”法治疗H.pylori慢性胃炎,据此自拟中药处方“连朴清幽饮”,药物组成:连翘、黄连、厚朴、黄芩、干姜、法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砂仁、炙甘草。连翘、黄连、黄芩为君药,厚朴、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为臣药;干姜、砂仁为佐药;炙甘草为使药。其中君药连翘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在保和丸中连翘有清热散结之功效,现代研究[3]表明连翘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具有抗炎、解毒作用。笔者临床实践发现重用连翘15~25 g左右,不仅能有效改善胃脘部烧心样疼痛、胀满不适等症状,同时也能有效提高H.pylori的根除率。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厚朴燥湿化痰、下气除满;砂仁辛温,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干姜辛温,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之功效;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法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黄连、黄芩、法半夏、干姜、炙甘草化裁于半夏泻心汤,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之功;法半夏、茯苓、陈皮、甘草为二陈汤组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治疗湿气困脾效果显著;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组合成平胃散,具有燥湿健脾、行气和胃的功效。
3 典型病例
陈某,男,60岁,退休工人,2015年5月14日初诊。患者因“上腹部隐痛不适3月余,加重1周”就诊,患者3月前因上腹部隐痛不适,嗳气频作,反酸,有烧心感,纳食后加重于外院就诊,查胃镜示:胃体、胃窦及幽门前区散在多发性疣状胃炎糜烂;病理示:活动性浅表性胃窦炎,HP(++++)。予西药三联+多潘立酮治疗后症状好转不显。复查14C呼气试验:359。患者适闻中医治疗效佳,遂来我院就诊。刻下:上腹部隐痛不适,嗳气频作,反酸,有烧心感,便干欠畅,苔黄腻,舌质暗红,脉细弱。处方:连翘25 g,黄连4 g,厚朴6 g,黄芩10 g,干姜8 g,法半夏10 g,苍术10 g,茯苓15 g。1剂/d,水煎,分2次温服,共14剂。2015年5月21日二诊:上腹部少许隐痛,烧心感减轻,嗳气尚显,苔黄偏腻,舌质暗红,脉细弱。处方:原方减连翘至15 g、加枳壳10 g,继服14剂。2015年6月4日三诊:诸证均缓,唯有纳食后饱胀,嗳气,苔薄黄,舌质偏暗稍红,脉细弦。处方:原方加焦山楂15 g、鸡内金15 g、炒麦芽15 g,继续14剂。2015年6月18日四诊:患者诉诸证明显好转,苔微黄,脉弦。复查14C:78。予原方继服14剂巩固疗效。随访6月,症状未见发作。
按本案患者脾气虚,见上腹部隐痛,脉细弱等,实则湿热毒邪,见苔黄腻,疣状胃炎糜烂,H.pylori强阳性。故证属湿热毒邪壅滞,痰瘀搏结,脾胃虚弱。治疗当以“清热解毒、运脾化湿,健脾助运。”方中重用连翘达25 g,一则清理湿热,改善患者烧心感,二则与黄连、黄芩联用以抗H.pylori。同时配伍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以复脾胃运化之职,并以二陈平胃散燥湿健脾,以去舌苔之黄腻。
4 体会
H.pylori感染是一个关系到公众健康的问题,全球有半数以上的人口都有H.pylori感染,我国是H.pylori感染的高发国家,故治疗H.pylori感染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但是随着H.pylori对抗生素的广泛耐药,导致H.pylori的根除率不断降低,是目前临床面临的巨大挑战。
中医药是治疗H.pylori慢性胃炎的新途径,H.pylori感染主要是由于外邪侵袭胃脘,致胃膜受损,壅滞中焦,久则脾胃虚弱,生化无权,使气机升降失和,湿热蕴结,脾虚不运。“邪气”属“湿热”,正如中国古代医家“胃病可由外来湿热邪气传染”的认识。朱丹溪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脾病多见湿困之象: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胃病多见化热之机。这就决定了脾胃对湿热之邪的易感性。从中医病因学角度分析,六淫之中,湿邪易伤脾,热邪易伤胃。吴又可云:“邪自口鼻而入。”结合H.pylori的感染途径,湿热邪气(即H.pylori)经饮食不慎从口而入,经口-口或粪-口传播,内传入里及胃而发病。故可认为H.pylori感染伴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外感湿热之邪而致。治疗上选用“连朴清幽饮”以“清热解毒、运脾化湿”,方中重用连翘抗H.pylori的同时能清热散结,缓解胃脘部烧心症状。
伴随着对H.pylori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不仅要从宏观方面辨证,更要从微观方面辨证,根据H.pylori的特性,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方能从根本上治疗H.pylori。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5-16.
[2] 成虹,胡伏莲,李江.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对其根除治疗影响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8):2679-2682.
[3] 胡静,马琳,张坚,等.连翘的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12,10(10):760-764.
[4] 曲欢欢.连翘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Experience of Heavy LianQiao in Treating H.pylori Chronic Gastritis
WANG Yuzhu1,XING Lei2
1 Gan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50,China;
2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
1004-6852(2016)11-0087-03
2016-07-21
王玉珠(1964—),女,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老年病、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