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心理调节

2016-02-20宋敏

西部中医药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学调节心理

宋敏

兰州铁路局党校,甘肃 兰州 730030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心理调节

宋敏

兰州铁路局党校,甘肃 兰州 730030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积极的心理调节的思想和方法,帮助个体具备更强的能力应对正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挑战,具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使自己的内心深处平和与协调,实现幸福人生,这是心理调节的目的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心理调节的现代价值。

心理调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儒道互补;中医养生文化

心理调节,指通过调节人们的需要、认识、观念、情绪、性格、行为等,提高自我认识,改进心理状态,改善心理素质,发展心理能力的过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积极的心理调节的思想和方法,旨在帮助个体具备更强的能力应对正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挑战,具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使自己的内心深处平和与协调,实现幸福人生。这是心理调节的目的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心理调节的现代价值。

1 现代人的心理调节为什么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

1.1 认知模式是心理调节的治本之道认知模式是一种思想的方法和思维的习惯。一个人的认知模式形成以后,会影响对世界的一些看法,包括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过:“对人类最大的伤害,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如何去看它。”认识模式的改变是心理调节过程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辩证思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大特色,“太极图”是辩证思维最形象的展示。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人喜欢钻牛角尖,甚至芝麻大的事情也会想出天大的事情来。而辩证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完善对事物的认识,将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有助于人想得开,增进个人幸福感。

1.2 预防为主是心理调节的有效手段心理学的新兴学科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主要使命除了治疗人的心理疾病外,还要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加充实和幸福。因此,积极心理学从减少发生心理问题可能性的角度,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性研究,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有着不解的渊源。正如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在《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一书中所说:“积极心理学的悠久历史,在西方至少可以延伸到雅典哲学家,在东方可以延伸到孔子和老子。”[1]

我国传统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预防性自我调节的心理学思想。例如,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饶土壤里的中医,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主张保健要坚持预防为主(治未病)。中国传统文化中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的保健模式,清楚地表明了人的身心疾病和身心健康是由生理、心理、自然和社会4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较之心理学中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更加完善[2]。

1.3 文化差异是心理调节的重要因素现代心理学主要发源于西方,当代中国的心理科学主要从西方传入。由于人类的相似性比例高,西方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能够为我们调节心理提供具体方法。然而,个体无法脱离环境而存在,心理无法脱离文化而存在,心理活动包含着诸多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文化基因中价值观的影响。例如,受“喜怒不形于色”“祸从口出”“男儿有泪不轻弹”等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人一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又如,中国人重“人情”,好“面子”等。诸多不同,皆表明在心理调节过程中,不可忽视文化方面的差异。

2 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调节的主要资源

2.1 儒家文化

2.1.1 修身 梁启超曾把儒家哲学归纳为8个字: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修己即个人的道德修养或说是修身,修己达到极致就是内圣,安人达到极致就是外王,即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都是道德修养的结果。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王的修养之道,既强调涵养心灵,又不失进取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修养对心理保健具有积极的意义。

2.1.2 知命 儒家主张“为而无所求”。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因为每个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是在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达到其他什么目的。一个人做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至于结果则交付命。儒家所说的命,并不是宿命论,而是指人力所无法控制的某种力量。这种“知命”的人生态度,由于它是超越于人本身的一种更大的无形的力量,是人所不能左右的,因此,可以用“命”来化解人生所遭遇的痛苦,在某种程度上对解除人的苦恼、缓解人的焦虑起到了一定作用。

2.1.3 中庸 朱熹对中庸的含义解释为“无过无不及”。这一解释,在《论语》中已有相当清楚的表述。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是过,“狷”是不及,“中行”最好。可见,中庸之道是一种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采用中庸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做事,会减少偏执与极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

2.1.4 恕道 儒家人际关系的思想非常丰富,论述很多,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道理和原则非“恕道”莫属。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便在今天,仍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其潜在涵义是对个体的尊重,提醒人们注意区分人际边界,不要将个人意愿强加于人,有利于化解人际间的紧张与冲突。

2.2 道家文化

2.2.1 辩证思想 中国辩证法最突出的代表作品是《道德经》,在主宰事物变化的法则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反者道之动”,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物极必反”,事物的运动总是向对立面转化。据此就有了许多辩证法的命题,如福祸相依、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等。从积极的心理调节角度看,“反者道之动”,不失为预防性的心理调节法则。“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这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力戒的。

2.2.2 人生智慧 道家有许多调节心理的人生智慧,例如,“顺应自然”。顺应自然,能够带给人心灵的慰籍。在《庄子》中,有不少地方讨论人生最大的苦难——死亡。庄子认为,人们不快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惧怕死亡的来临和由此而来的忧虑,而这种恐惧和忧虑是可以消除的,关键在于人对事物本性有一个正确的洞察。按庄子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不必介意。

道家其他调节心理的人生智慧,如“宽容不苛”“宠辱不惊”“各当其分”“厚积薄发”等,对于保持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品质,都具有积极的作用。2.2.3 积极天性 道家是社会大变革中利益的绝对受损者。怎样治疗这颗受伤的心,使其能够活下去?只有重新寻找参照物,跟不如自己的事物比。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种“向下比较”并非消极的心理调节。

心理学家谢丽·泰勒曾描述过一项研究:大部分乳腺癌病人在面对确诊这一事实时都采取一种“向下比较”策略,她们去想那些比她们还惨的人。这不是否认,而是证实了积极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现在道家的思想已经有了专门的心理治疗流派。

2.3 儒道互补儒道互补和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人特别强调儒道互补,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进则孔孟,退者老庄”。儒家讲进取,旨在实现人生价值,可是一旦实现不了,遭遇重大人生挫折和磨难时怎么办?只有到庄子思想中去寻求心灵的安慰。范仲淹的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反映了中国人在进退间、在庙堂和江湖间择机而动的情怀,既要有“修齐治平”的抱负,也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有坦然接受的大气胸怀。

2.4 中医养生文化中医运用“身心相养”的方法来调节心理,其中,情志相胜法是我国所特有的。《黄帝内经》中认为人的七情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相生相克,主要依据就是阴阳五行中的“喜胜忧”“思胜恐”“悲胜怒”“恐胜喜”原理。最典型的范进中举的故事,印证了情志相胜的规律。

3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心理调节的具体方法

3.1 用道德修养增强心理免疫力心理调节与道德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先哲论心理保健大都重视品德的作用,如“养生莫如养性,养性莫如养德”,强调养生先要修养性情,而修养性情先要修养道德。儒家认为“德”的核心是“仁”,于是,又提出“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的命题。

《黄帝内经》里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使人“形与神俱”以及合于四时变化而规范起居等的论述,既是医术,也是道德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有一种自觉的信仰,约束自己的行为。强调道德因素,并不意味着把德与寿的对应关系绝对化,但是,在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诸多因素中,道德因素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

一个人若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有利于保持心情平静,减少心理冲突,这对维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有利于提高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因此,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促进身心健康是极为有利的。

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的研究印证了这一点。马丁斯经过10年的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罪行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神经过敏等病症而折寿。一个人会因为做了恶事精神压抑,心理失衡,以至于身体失调、生病。有些所谓心理稳定的人做了错事,也会有恐惧心,因为人作恶之后唯恐遭到报应,这种精神负担,必然引起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干扰其各种器官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削弱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最终在恶劣的心境重压和各种身心疾病的折磨下,或早衰或丧生。而那些为善者,心无挂碍,故无恐惧,心理不会患得患失,这样就能消减焦虑烦恼,身心俱安,心理平衡,从而增强心理免疫能力。

3.2 用中庸之道保持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平衡就是在人们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用一些心理调节的手段使之回至正常的范围内,消解一些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常态。

心理调节,主要是情绪调节。采用中庸的思想调节情绪,是中庸之道的应有之义。《中庸》第一章就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说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中”,表现出来又能合乎礼节的叫“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些情绪尚未表现出来时,内心的状态是平衡而稳定的,等到与外界事物接触时就出现了各种情绪反应,所以关键在于做到“发而皆中节”。人的情绪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无法正常宣泄有害健康。但是,宣泄应有“度”,适度宣泄,既不能过分压抑自己,也不能胡乱发泄。换言之,适度宣泄,就是既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又不伤害别人。当人的情绪得到适当表现,内心便达到一种平衡。

但是,“度”在哪里?《道德经》里没有,《论语》等儒家经典里也没有明确描述。其实,任何一种活动的极限,要分析客观情况。例如,人在饮食上要适度,但多少是“适度”,则要根据个人的年龄、健康和食品质量而定。因此,中庸之道不是具体的技术,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凡事都要把握好分寸。过于攀比、过分苛求自己和他人、过于自负或自卑、过于计较,都会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用中庸之道调节心理,重要的不在技术层面,具体技术可以运用心理学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其主要价值在于促进自我和谐,减少偏执与极端,防止心理失衡。

3.3 用儒道互补强大自己的内心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苦痛。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又用道家的思想调节紧张情绪。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有进有退,就有了自我调节的空间。

例如,苏东坡一生为官,出任过朝廷命官,也出任过知州的秘书,其人生之坎坷,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苏东坡又是乐观的,乐观是他人格的突出表现,面对挫折时,不会满腹焦虑或意志消沉。

一个人要在忧患艰危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苏东坡强大的内心,主要源于儒道两家的修养。显达的时候有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穷困的时候运用道家的超旷襟怀而不为这种忧患艰难所打败。苏东坡乐观的人格中含有大量的达观和辩证的思想,辩证的思想让苏东坡练就了一颗非同寻常的平常心,可以不因宦海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生活颠簸而怨天尤人。

儒道互补的修养,对今日中国人调节心理,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人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执着前行,积极进取,又要用道家超然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急躁的情绪,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

3.4 用怡情逸致调节情绪状态中国茶文化。饮茶品茗,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我国人民生活中一项颇具典型意义并富有特色的生活艺术。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焦虑等消极心理,心灵复归清静、恬淡,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茶的精清、恬静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相契合。中国书法。书法本身是中国的视觉艺术,不仅表达视觉美,更重要的是宣泄创作者的情绪和情感。中国民族音乐。音乐具有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作用,既可以做心理治疗,也可以作为心理调节之用。读中国古诗词等图书可以调节人的心理,使心理压力得以减轻、得以释放,这是“阅读疗法”对心理健康的功效。读一些国学经典,可以帮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调整看事情的方法,心态的调整是提升幸福指数的终极心法,而古诗词则可以把人们带入另一种精神世界,感受一种美的境界,而人们对美的感受无疑是幸福的。

[1] 汪凤炎,正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210.

[2] 克里斯多弗·彼得森.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侯玉波,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

Study on Psychological Reg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ONG Min
Party School of Lanzhou Railways Bureau,Lanzhou 730030,China

A

1004-6852(2016)11-0049-04

2016-02-27

宋敏(1964—),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心理学调节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方便调节的课桌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心理感受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