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研究*
2016-02-20周映帆
周映帆,宗 蕾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研究*
周映帆,宗 蕾△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目的:对近年来临床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以便临证选取有效的针灸治疗方案,并为日后研究进行必要的探索。方法:检索近年来临床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相关文献,对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穴位选择、具体操作、治疗疗程、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并按不同疗法进行分类综述。结果: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取穴多以局部取穴为主,疗法有针刺、温针灸、皮肤针叩刺、火针、穴位注射、电针及多种疗法配合使用,且均见显著疗效。结论:针灸疗法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但是目前尚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优化治疗方案仍然有待进一步探讨。
股外侧皮神经炎;针灸;综述
股外侧皮神经炎又称“感觉异常性股痛”,是由于股外侧皮神经受损而产生的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的综合征[1]。临床主要表现以中年男性为多见,发病过程缓慢渐进,大腿前外侧下2/3区的皮肤麻木或刺痛,同时伴有异常感觉,如蚁走感、烧灼感、寒凉感、麻木感等。开始发病时疼痛呈间断性,逐渐变为持续性,有时疼痛可十分剧烈。衣服摩擦、动作用力、站立或行走时间过长都可使感觉异常加重。因股外侧皮神经为纯感觉神经,故患者无运动障碍症状。主要体征为上述局部区域内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2]。
股外侧皮神经炎是皮神经炎中最常见的一种,因其发病机制与股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密切相关,为临床常见病。本病时轻时重,常数月至多年不愈,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影响较大。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多以维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营养神经、消除炎症,或以镇痛剂、局部封闭临时镇痛为主,但效果欠佳且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国传统医学无明确病名,但依据本病主要症状,可归于“肌痹”“皮痹”“着痹”范畴,亦有诸多医籍医案与之相关联。而近现代中医针灸工作者以此为据,传统方法演变改进后应用于本病的治疗,临床疗效良好。
现对临床针灸治疗本病的治疗方法、穴位选择、具体操作、治疗疗程、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股外侧皮神经炎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股外侧皮神经为单纯性感觉神经,分布于大腿外侧皮肤,其任何一段受到损伤均可引起本病。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上棘下经过股外侧皮神经骨纤维管,其出口距髂前上棘较近,该部位是劳损易发部位,可因外伤、感染、受压等致其损伤[3-4]。
股外侧皮神经炎在传统中医学中没有相应的名称,可归属中医学的“肌痹”“皮痹”“着痹”范畴,并有相应记载。《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还指出:“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素问·长刺节论篇》谓:“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针灸甲乙经》早有“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寒气在分肉间,痛上下,痹不仁,中渎主之。”的记载。《张氏医通·卷六》:“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医林绳墨·痹》:“不痛不痒而麻木者。此属气虚、痰湿、死血之为病也。经又曰:“手麻气虚,手木湿痰或死血病,其足亦然?”“痹症日久,邪留络脉而不去,血泣不流,死血形成,则新血不生,肌肤失荣而致皮肤麻木不仁。”《景岳全书·风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以气血受湿则濡滞,濡滞则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着而不移,是为着痹。”
现代中医学在继承发扬祖国传统医学对本病认知的基础上,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认知。其大体归结为外感风寒湿邪,致营卫不和;或外伤、受压等因素导致经络阻滞,不通则痛;肌肤失养则麻木不仁。
2 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研究
2.1 针刺疗法为主
2.1.1 单纯针刺疗法 李连洁[5]以血海、足三里、阳陵泉、阴市、伏兔、风市为主穴,麻木较重者加商丘,疼痛较重者加肾俞、关元。操作时血海、足三里、肾俞、关元采取捻转补法,其余采用泻法,取中等刺激强度,留针20分钟。1次/d,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痊愈28例,显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8%。年龄小、发病时间短则疗程短、效果好;反之年老体弱、病程长者则疗程长、效果较差。曾奕[6]运用毛刺法,采用40 mm的毫针直接在局部感觉异常区多针浅刺。上下左右各间隔1寸,浅刺2~3分,不进入皮层,以针尖刚刺入表皮、针体悬垂于体表而不脱落为度,轻刺激留针30分钟,每天针刺1次,10天为1个疗程,治愈26例,显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8%。李阳等[7]运用扬刺法,采用长40 mm的毫针在患处中心先针刺1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浅刺1针,针刺方向稍向中心,留针30分钟,行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痊愈27例,显效25例,有效10例,有效率为100.00%。
2.1.2 针刺配合火罐疗法 吴威等[8]选取髀关、阴市、风市、中渎穴,用0.4 mm长3寸毫针,进针至皮下后15°沿皮透刺,然后缓慢大幅度捻转1分钟,从髀关透阴市2寸,沿风市透中渎2寸。然后涂擦红花油轻按揉至患者感觉皮肤发热,再于大腿外侧走罐至皮肤完全潮红为度,隔日进行1次,7次为1个疗程。治愈18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94.4%。赵青年等[9]取患侧髀关、风市、伏兔、阴市、血海、阿是穴,用2~3寸毫针直刺0.5~1寸,摇大针孔,行捻转补泻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起针后局部拔罐10分钟,以局部微紫或少量出血为佳,然后取厚约3~5 mm生姜片擦拭患处至局部微红或有灼热感。1次/d,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愈21例,显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15%。
2.1.3 针刺配合叩刺拔罐疗法 赵春梅[10]视患者肥瘦程度采用0.30 mm×40~60 mm的针灸针,针刺L2、L3夹脊穴,使针感向下放散为佳,不留针,用梅花针在病变区域叩刺,中重度刺激,以皮肤有明显潮红并有轻微出血为度,然后采用闪火法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再用TDP照射患处15分钟。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间隔2天进行下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愈28例,显效3例,有效1例,全部有效。
2.2 针灸并用疗法为主
2.2.1 针灸并用疗法 杨林[11]在感觉异常区中心直刺一针约2寸左右,强刺激泻法。然后在周边对称取4点为穴,用1.5寸针15°向中心斜刺约1寸左右,采用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并灸患处,以患者能耐受的热度为限,10次为1个疗程。痊愈19例,显效7例,好转4例,无效2例,有效率90.9%。Jing BW[12]采用扬刺法配合隔姜灸治疗,穴取阿是穴、患侧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每天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痊愈23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3%。
2.2.2 温针灸配合梅花针叩刺疗法 王燕[13]选取患侧髀关、风市、伏兔、阴市、血海、阿是穴,针刺得气后施以温针灸,连灸3个艾段后拔针。然后用梅花针沿患侧大腿足三阳经脉循行路线由上而下叩刺,每条经络刺激3遍,以皮肤潮红为度,再叩刺局部,从中心向外离心性叩刺并至有微小出血点后即用闪火法罐拔20分钟,每次拔出2~10 mL瘀血,与温针灸交替使用,7次为1个疗程。治愈13例,显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94.1%。和宇等[14]选取局部阿是穴、髀关、伏兔、风市穴,直刺1~1.5寸,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并施以温针灸,连灸2~3段,然后用梅花针均匀叩刺感觉异常范围,中等刺激至局部微出血为度,配合使用4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2个疗程,痊愈11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有效率92%。
2.3 皮肤针叩刺疗法为主
2.3.1 单纯皮肤针叩刺疗法 郑葆青等[15]根据疼痛、麻木病变的范围大小利用梅花针沿大腿部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叩击,重点叩击阿是穴、髀关、伏兔、风市、血海等穴位,强刺激手法使局部皮肤重叩出血。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痊愈220例,好转70例,无效10例,有效率96.7%。
2.3.2 皮肤针叩刺配合留罐疗法 陶泽民等[16]在病变局部以梅花针叩刺至发红或出血,约3~5分钟,然后拔罐约3分钟,以针眼有少量出血为度,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治疗2个疗程。治愈39例,显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62%。舒晴等[17]以梅花针自上而下于患处分排均匀叩刺,频率120次/min,对感觉异常区域的皮肤行重度叩刺手法,以皮肤表面微渗血为度。然后拔罐5~10分钟,拔出血液约1~2 mL。隔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治疗2个疗程。痊愈10例,好转15例,无效0例(P<0.05)。王秀珍[18]取L2、L3夹脊穴以及患侧风市、伏兔、髀关、阿是穴,以阿是穴、夹脊穴为每次必选穴,其余每次选2个穴位,皮肤针对各部位逐一叩刺,90次/min,中重度刺激至皮肤有潮红、甚至出现轻微渗血为止,然后拔罐于叩刺部位,留罐20分钟,1次/d,5次为1个疗程,严重者休息2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治愈32例,显效7例,有效4例,有效率为100%。
2.3.3 皮肤针叩刺配合走罐疗法 李小红[19]用皮肤针重叩患处,叩至微出血,中心略重,周围稍轻;然后在局部走罐,拉至明显皮下青紫出血,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治愈28例,好转9例,无效1例,有效率96.4%。黄金忠[20]用皮肤针叩刺患处,用力中等,以局部皮肤有较明显潮红但不出血为度,然后局部走罐,上下往返推移,至所拔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为度,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愈42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有效率96.2%。
2.3.4 皮肤针叩刺结合电针疗法 杜江等[21]在患处局部采用七星针循经叩刺,然后从外侧向内侧螺旋形叩击,经络处轻叩不出血,患部稍重叩至微渗血,再按发病部位取穴,髀部:环跳、居髎、秩边、风市、委中、阿是穴,股部:膝眼、梁丘、膝阳关、阿是穴、阳陵泉、阴陵泉,每次取局部穴位一对,疏密波刺激20分钟,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共治疗2个疗程,治愈26例,有效8例,无效1例,有效率97.14%。
2.4 穴位注射疗法为主
2.4.1 单纯穴位注射疗法 韩怡菊[22]取患者感觉异常区的上下左右四个极点,与中心点共五点为注射点,予维生素B12注射液1 mg、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斜刺进针1~3 cm,每点注射1 mL,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痊愈64例,显效11例,好转5例,全部有效。
2.4.2 穴位注射疗法配合中药熏蒸 沈来华[23]用制川乌20 g、艾叶30 g、桂枝20 g、红花30 g、透骨草30 g、伸筋草30 g、白芍30 g、杜仲20 g、海桐皮20 g、羌活20 g、木瓜30 g、川续断30 g熏蒸患部,治疗30~40分钟,再用弥可保注射液1 mL在患侧髀关、伏兔、风市、中渎、阿是穴等穴位中选取2穴,每穴注入0.5 mL药液,诸穴交替使用,1次/d,1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痊愈29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4%。
2.5 火针疗法为主
2.5.1 单纯火针疗法 杨栩[24]选用贺氏细火针在患者皮肤感觉异常区速进疾出,深2~3分,每针间隔1~2 cm,多点密集成片散刺,5天治疗1次,治疗4次,痊愈64例,好转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李月红等[25]取阿是穴在股外侧皮神经支配区域选择针刺点,每次选3~5个点,每个点间隔1.5 cm左右,将粗火针迅速刺入约0.2~0.3 cm。3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4天,治疗2个疗程,痊愈3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杨海春[26]在股外侧皮神经支配区域选好针刺点后迅速点刺,深度约0.1寸,每次选取5~7个针刺点,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4天,治疗2个疗程,痊愈36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
2.5.2 火针配合艾灸疗法 王颖等[27]取0.5 mm的小号贺氏火针迅速垂直刺入感觉异常区2~3分,快速出针,由周围向中间围刺,每0.5~1寸刺1针,艾灸采用悬起灸和温和灸以患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局部皮肤明显发红为宜,每处灸15~20分钟。两种治疗方法交替进行,每日1种,2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4天,治疗2个疗程,痊愈40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
2.6 电针疗法为主
2.6.1 单纯电针疗法 陈旻等[28]取髀关穴,用65 mm毫针快速直刺40~60 mm后采用烧山火手法,反复操作3~5次,得气后在髀关穴处上下左右1 cm各呈30°浅刺1针,髀关穴及左或右侧接正负电极,选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留针20分钟。1次/d,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痊愈39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有效率98.3%。2.6.2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疗法 苏仁强等[29]取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阳陵泉、阿是穴。若有腰椎病变或腰大肌压迫引起者加腰夹脊、大肠俞。采用围刺法直刺达骨面为准,平补平泻手法后取连续波,频率50次/min,留针20分钟,1次/d,再将香丹注射液和2%的利多卡因注射液按5∶1配制,选取阿是穴3~4个,每穴注射1~1.5 mL,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治愈42例,好转25例,无效3例,有效率96.3%(P<0.05)。陈敏[30]主穴取阿是穴,配穴取伏兔、梁丘、风市、中渎、血海。配制维生素B1100 mg、维生素B12100 mg和2%利多卡因2 mL混合药液,根据不同麻木部位每次选取一个配穴,并行上下左右4点浮刺法注射,电针取夹脊穴为一组,腰眼、阳陵泉为一组,选疏波,频率10~20 Hz,留针20分钟,同时以CQB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照射患处。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休息1星期,痊愈28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显效率88.1%。
2.6.3 电针配合红外线照射疗法 张磊[31]选取风市、环跳、中渎、伏兔、髀关、血海、阿是穴,局部阿是穴采用2寸毫针围刺法,其他穴位常规操作,在围刺针上接电针后疏密波30分钟,同时采用TDP灯分别照射髂前上棘内上方和大腿前外侧的感觉异常区30分钟,1次/d,10天为1个疗程,痊愈11例,有效7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
2.6.4 电针配合刺络拔罐疗法 毕曙光[32]取患侧髀关穴向伏兔穴方向透刺,伏兔穴透梁丘穴,居髎穴向下斜刺,风市穴透中渎穴,中渎穴透膝阳关穴,断续波治疗30分钟。自患肢髂前上棘下方沿足阳明胃经叩至梁丘穴,再自患肢足少阳胆经的居髎穴向下叩至膝阳关穴,中、重度手法交替叩刺,再沿两条线走罐,上下推拉6次,周一至周五用透刺电针法,每日1次,周六用刺络走罐法,1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痊愈19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Wang H[33]以局部阿是穴为中心直刺,周围取4穴与皮肤呈15°向中心斜刺,电针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持续15~20分钟。再取梅花针沿足少阳胆经从上往下轻叩,再以阿是穴为中心向外周重叩,病程短者轻叩,病程长者重叩,然后在叩刺处拔罐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痊愈58例,有效20例,有效率100%。
3 讨论
3.1 治疗方法针灸治疗本病疗法繁多,有针刺、艾灸、温针灸、皮肤针叩刺、火针、穴位注射、电针及多种疗法配合使用。股外侧皮神经炎面积较大,部位表浅,宜用皮肤针或针刺用浅刺法较合适,特别是扬刺、毛刺,适用于病位表浅,面积较大的痹证。火罐可调和营卫,补虚活血,祛邪蠲痹。配合灸、或TDP照射,其温热作用可祛瘀通络。结合用之,能补营卫之气虚,行经络之瘀滞,祛风寒湿之邪。
3.2 穴位选择本病病位在足阳明胃经及足少阳胆经,故治疗本病以局部取穴为主,多取足阳明胃经及足少阳胆经穴位,如血海、伏兔、风市、髀关、中渎、环跳、梁丘、阴市等;股外侧皮神经发自第2、3腰神经前支后股,故取腰2、腰3夹脊穴;或以痛为腧,取阿是穴或局部感觉异常区。在本文所选30篇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相关文献中,各穴位中应用次数最多的为阿是穴(21次),其次依次为风市穴(14次)、伏兔穴(12次)、髀关穴(11次)、血海穴(8次)、中渎穴(5次)。
3.3 具体操作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针刺多选取40 mm毫针,采取扬刺、毛刺或沿皮透刺法,留针20~30分钟。隔姜灸或温针灸时多连灸3壮,热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皮肤针叩刺多采取局部感觉异常区叩刺或循经叩刺法及中重度刺激手法,以皮肤潮红为度。火罐多采用留罐或走罐,留罐10~20分钟或至拔出瘀血,走罐多循经或沿皮肤感觉异常区往返推移。穴位注射多用维生素注射液或配用利多卡因,选取4~5个穴位进行注射,每个穴位注射1 mL左右。火针操作时先定准需要针刺的穴位,多选取多个穴位或多点密集成片散刺,针刺时速进疾出。电针多以疏密波持续电刺激20~30分钟,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3.4 治疗疗程针刺灸法、电针多每日1次,皮肤针叩刺、穴位注射、火针多隔天1次,多种疗法配合时可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轻刺激疗法一般每天1次,重刺激疗法一般隔天1次。各种疗法疗程长短不一,多5~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病情重者可酌情延长疗程。
3.5 临床疗效纳入文献分析可知各种疗法均有显著疗效,有效率均在90%以上。另外每次治疗前根据治疗进展情况探明感觉异常区域再进行治疗,平时注意保暖,适当的劳逸结合,可巩固疗效。有资料显示年龄小、发病时间短则疗程短、效果好;反之年老体弱、病程长者则疗程长、效果较差,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3.6 研究现状与展望纵观以上所收集资料可以发现,近年来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法多样,临床报道和理论探讨居多,机理研究和实验研究较少。对于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近乎空白,适应症的范围亦欠明确。诊断标准有待统一,没有统一规范的随机、对照及双盲研究,并且缺少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难以对其疗效进行横向比较。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近期疗效,但对远期疗效的观察、随访不足,病程长短与疗效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针灸疗法因其简便、高效、安全等特点,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但是目前尚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故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进行有效的穴位筛选,组成高效处方,多开展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出疗效确切、可行性强的针灸治疗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
[1]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
[2] 曹非,童萼塘.神经科疑难问题解析[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
[3] 姚洁涤,陈湘军,姚洁辉.感应电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2):296-297.
[4] 韦以宗.现代中医骨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
[5] 李连洁.针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2例[J].光明中医,2008,23(8):1101.
[6] 曾奕.毛刺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2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2):63.
[7] 李阳,周建华.扬刺法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6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2):124.
[8] 吴威,黄秋贤,姚欣.沿皮透刺法结合走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2011,31(1):43.
[9] 赵青华,李育文,郭守环.多针浅刺、拔罐配合生姜片外擦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26例[J].河北中医,2009,31(10):1527.
[10]赵春梅.针刺夹脊穴结合叩刺拔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8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0):11-12.
[11]杨林.针刺灸治疗33例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J].求医问药,2012,10(4):80-81.
[12]Jing BW,Hou SW.Thirty-five cases of neuritis of lateral cutaneous nerve ofthigh treated with centrosquare needling combined with ginger moxibustion[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 Moxibustion,2012,22(4):53-54.
[13]王燕.温针灸、梅花针结合拔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17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8,16(4):17-18.
[14]和宇,吴锦萍,何茂平,等.温针灸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7):42-43.
[15]郑葆青,彭易雨,龚玉林.梅花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00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0):2280.
[16]陶泽民,陶泽军,王天宝.梅花针叩刺配合拔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47例[J].西部中医药,2012,25(5):94-95.
[17]舒晴,焦杨.梅花针结合拔罐放血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25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6):71-72.
[18]王秀珍.皮肤针配合拔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J].中国针灸,2010,30(4):312.
[19]李小红.皮肤针叩刺配合走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8例[J].光明中医,2011,26(1):122.
[20]黄金忠.皮肤针叩刺配合走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52例[J].中医民间疗法,2011,19(2):28.
[21]杜江,赵红.叩刺为主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5例[J].山西中医,2013,29(1):42.
[22]韩怡菊.穴位注射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8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2):301.
[23]沈来华.中药熏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4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10):654.
[24]杨栩.火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7):571-572.
[25]李月红,俞婧,马玲,等.叩刺拔罐、火针及口服西药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疗效比较[J].中医杂志,2013,54(3):222-224.
[26]杨海春.火针点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52例[J].河北中医,2010,32(4):573.
[27]王颖,张卫华,张培国.火针配合艾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50例[J].河南中医,2011,31(6):660.
[28]陈旻,张航曼.扬刺髀关为主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58例[J].中国针灸,2008,28(8):581.
[29]苏仁强,李伟华,杨鸣.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10):50-51.
[30]陈敏.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5-26.
[31]张磊.针刺加红外线照射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18例[J].光明中医,2011,26(8):1648.
[32]毕曙光.透刺与刺络走罐交替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21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8,16(4):19-20.
[33]Wang H,Zhang N.Seventy-eight cases of 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uritis treated with comprehensive therapy[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1,21(1):61-63.
The Clinical Study on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uritis
ZHOU Yingfan,ZONG Lei△
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437,China
R745.4
A
1004-6852(2016)11-0142-05
2015-05-14
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项目)(编号ZY3-JSFC-1-1023)。
周映帆(1989—),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及药物依赖研究。
△通讯作者:宗蕾(1965—),女,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帕金森的诊治及药物依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