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1 中国心-工大心紧密相连
——访胡沛泉老师
2016-02-20胡沛泉,王文慧,吉庭武
简讯1中国心-工大心紧密相连
——访胡沛泉老师
2015年6月1日下午,在离退休工作处老师的带领下,机电学院13205-3党支部的成员们怀着崇敬而激动的心情,在一间普通的教职工宿舍里对胡沛泉老先生进行了采访。胡先生扎根在西北土地上已有整整59年,虽然已95岁高龄,但仍然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在我们进门后,胡先生细心地嘱咐我们来访人员在一本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单位和姓名,提前交代我们哪些是要拿走的材料,在材料上做好标记等,每一个细节无一不体现着先生的严谨与认真。
胡先生是一位工程力学教育家,早年在美国从事航空研究工作,他长期致力于力学教学工作,编著《材料力学》简明教程,组建西工大的工程力学专业,讲授工程数学、高等材料力学、弹性稳定理论。40多年来,胡沛泉尽心尽职,努力办好《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现在仍担任《西北工业大学学报》主编。
1948年,胡先生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丰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1952年投身于华航的教学和科研,1956年在寿松涛院长的领导下,又一次放弃南京的生活,和广大的航院师生怀着同一颗心,为占领航空航天的制高点而西迁西安,成为西安航空学院的一员。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胡先生对钱学森有着特殊的感情。钱学森同样也是怀着一颗航空救国的心前往美国留学,怀着一颗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心回国,工大心和中国心紧紧连在一起。在我们的采访中,胡先生不止一次地跟我们强调了西北工业大学和钱学森的密切关系。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西北工业大学前身之一交通大学航空系和华航、西航就和钱学森在航空航天事业的道路上几乎同步前进,经常互补互助,自然形成了密切关系。
在抗击日寇侵华,抗日救国的声浪中,国立交通大学(上海)于1929年着手在机械工程学院筹建航空工程专业。1934年设立航空工程门(1935年正式成立)。1934年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中有14人被选上赴意大利及美国学习航空工程,钱学森即是被选赴美国学习的唯一毕业生。1936年交大就有航空工程毕业生。1952年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三个航空系在南京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学院。当时的华东航空学院师资队伍相当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的航空精英人才。在1956年即至少有7人被评为二级以上教授:范绪箕(浙江大学)、季文美(交通大学)、王宏基(交通大学)、黄玉珊(南京大学)、王培生(南京大学)、谢安祜(南京大学)、胡沛泉(圣约翰大学)。1985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所选上的全部在国内大学毕业的34名科技专家中有11人和这三个航空系有关;(甲)华东航空学院教授中有季文美(交通大学)、曹鹤荪(交通大学)、王宏基(交通大学)、范绪箕(浙江大学)、梁守槃(浙江大学)、黄玉珊(南京大学)共6人;(乙)三个航空系1952年以前的毕业生中有徐昌裕(交通大学)、马明德(交通大学)、庄逢甘(交通大学)、顾诵芬(交通大学)、罗时钧(中央大学)共5人。1956年评的二级以上教授7人及198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的11名国内科技专家可以说明1952年成立的华东航空学院是国内强校。1955年中央决定华航于1956年内西迁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以支援西北地区航空工业基地建设。1956年8月,华航全体教职工(包括家属)和学生5000多人浩浩荡荡西行抵达西安,9月1日如期开学,和西迁的交大一起成为古城数一数二的名校。
1956年5月1日,刚回国不到一年的钱学森给青年团华东航空学院委员会写信,信中有给1956年五四青年节华东航空学院青年“三好积极分子大会”的题词。
1957年6月,钱学森为西安航空学院师生们写道:“在你们这一代里人们一定会开始星际航行,这是航空技术的方向”。1962年,西北工业大学62届本科生即将毕业,钱学森又发来了情深意重的题词:“你们的毕业,将为祖国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增添新的力量,祝你们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要发扬严肃、认真、丝毫不苟的优良学风和勇于创造的精神。愿你们今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听党的话,埋头苦干、发愤图强,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事业而奋斗!”这先后三次题词,勉励西工大师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求实创新、报效人民。
钱学森怀着对母校交大一样的感情关注着华航、西航、西工大的航空航天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1959年,西北工业大学导弹系(西工大航天学院的前身,是中国最早的导弹系之一)成立。在经历文革前快速发展、文革中发展基本停止、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等几个阶段后,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西工大由航空部领导,西工大导弹系却面临被解散的命运,即所谓“机吃弹”危机。七十年代末在一次北京召开的国防专业设置调研汇报会议上,时任西工大宇航工程系(即原来的导弹系)系主任的陈士橹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要求保留西工大宇航工程系的发言引起了国防科工委领导和钱学森的重视;在此次会议的间歇,陈士橹又及时向钱老汇报了此事,并代表学校向钱老提出了保留宇航工程系的请求。钱老当即表态,“宇航专业是中国急需的,不应该解散。我是赞成支持你的。”随后又得到国防科工委正、副主任张爱萍、周一萍的支持。因此,西工大的宇航工程系得以保存下来并逐步发展壮大,50多年来,航天学院(此时已改为航天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科技人才5万多名,成为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出贡献单位中两所高校之一。
胡先生认为西北工业大学和钱学森的密切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宏观上,也体现在钱老跟我们西北工业大学教师的深厚情谊上。在钱老提到的17位对他一生有深刻影响的人中,有一位教几何的傅种孙老师,他经常对学生说:“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是根据科学,根据逻辑推断出来的,在课堂如此,到外面如此;中国如此,全世界如此,即使到火星上也是如此!”,这是钱老第一次领悟到什么是严谨的科学。也正是因为钱老对傅种孙的佩服,使得钱老和傅种孙的儿子西工大马列主义退休教授傅正阳有着不一般的情谊。当时的傅正阳只是教研室内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却曾经“享受过”钱老的3次亲笔回信和一次3个半小时当面交谈的高规格“礼遇”。傅正阳老师在1982年6月给钱学森写了第1封信,阐述了自己关于自然辩证法和研究生学位制的有关想法和思考.很快,钱老就亲笔给傅教授写了回信,他在信中说:“您们对研究生培养的做法,我很赞成.我想我要修正以前说的研究生交两篇论文的说法,要交3篇论文:(一)业务学术论文;(二)业务发展史的唯物辩证分析;(三)业务的科普分析。您意如何?如您同意,我在下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会时,可以放个炮。”1983年12月,傅正阳得以与钱老直面3个半小时的谈话。谈话中,钱老认真地说:“你们对研究生培养的作法我很赞成。研究生不但要交业务学术论文,而且要对业务发展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要能够对业务进行科普介绍·我建议你写篇文章做些宣传工作·我们要创新,开创新局面。”
钱老关于研究生学位培养的意见在学校上下引起了空前的关注和讨论,学校教学科研各有关部门多次集中学习了钱老的讲话和文章,学习体会的文章多次在学报参考资料上刊登。胡先生本人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此后十分注意运用辩证思想指导工作。在他主编学报几十年的过程中,他认真学习、理解和运用“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的辩证思想,注意处理好方方面面的矛盾,使之互相促进,提高学报质量。在调动教师撰稿积极性的同时,他注意充分发动研究生积极向学报投稿。他花费了相当大的力量帮助他们写好论文,在修改论文方面实际上起了众多研究生导师的助手作用。研究生写出的高质量的论文大大地促进了学报在国际工程界地位的提高,许多研究生的论文得到Ei报道,由此又调动了更多研究生的积极性,他们认真地写出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
飞机系主任黄玉珊教授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兼职,进一步密切了西北工业大学与钱学森的关系。1962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运载火箭再入大气层时发生摇摆,黄玉珊应邀参与故障诊断。不久经钱学森推荐,黄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顾问,1963年经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任命兼任第五研究院结构强度与飞行环境研究所(五所)所长,直接领导运载火箭的有关研究工作。西北工业大学接受钱学森的建议,对1964年的飞机系飞行器强度专业的教学计划作了修改,一次性开设了气动弹性班。1965年西北工业大学又接受了钱学森的建议把航模队从体育转到科研方面。经过长期努力,发挥了西北工业大学专业比较齐全的优势,建成了全国第一的无人机所,为国防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老对西工大的航空航天事业不仅从整体上关心,而且对于教师个人和具体项目表示了特别的关心。航天学院教授周凤岐就和钱先生有特殊的交往。1959年的夏秋之交,钱学森轻车简行来到西北工业大学,在寿校长的陪同下,到学校12号楼4楼一个简陋的展示室内,钱学森对周凤岐等人设计的探空火箭发动机项目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当时西工大搞探空火箭的大部队,已在甘肃某个靶场准备发射探空火箭,周凤岐因有任务没前往靶场)。他仔细地询问了发动机的推力、薄壁厚度等参数。彼时的周凤岐已是大学刚毕业的年青助教,他和同学们一起对火箭发动机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你们的研究工作很有意义,这是你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大练习!但是要造出高精度高性能的火箭发动机,还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钱学森握着周凤岐的手说,钱学森1936年在美国也和一帮美国学生一起试制火箭,是火箭研制5人小组人员之一。
就是这次握手,让一群当时还懵懵懂懂的年轻人坚定了献身航天科学的信心。“钱老是在用肯定来鼓励,用不足来提出希望。这让当时的年轻人十分感动!”周凤岐老人至今还是念念不忘第一次和钱老的握手。周凤岐在实践中从一名学生迅速成长,成了学校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学科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靠的就是这份执着的信念。如今,已经是80多岁的他依然科研热情不减,因为他还惦念着钱老的一份“作业”呢!
上世纪80年代,西北工业大学的飞行器控制和导弹制导等专业方向得到了迅速发展。“钱老当时鼓励我跨学科搞激光制导,这个专业方向我不熟悉,有点担心自己搞不上去,所以我不敢接钱老交给我的任务。”周凤岐告诉笔者,“钱老就鼓励我们,你们年轻人要敢于干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不要老守着自己熟悉的专业嘛!”从那时起,周凤岐就坚定了一个信念,要完成钱老交给的任务。他领导的团队在激光制导技术、电动舵机技术及导弹模拟训练器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但是我还是不满意,钱老布置的作业我还没完成。现在钱老走了,我很内疚没能及时交上一份让他满意的答卷。”
罗时钧,1945年中央大学航空系毕业,1948年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博士学位,主修空气动力学,是钱学森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深得钱先生的器重。罗时钧1950年毅然回归祖国大陆,先在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任教,1953年天安门观礼解放军代表,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1955年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空气动力学教材。1970年哈工大空军工程系并入西工大,罗时钧任西工大教授、博导,1979-1984年任西工大空气动力学研究室主任和西工大副校长。他长期从事飞机部件空气动力学、跨音速空气动力学、大迎角空气动力学、计算空气动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创造了这方面的诸多第一,是我国空气动力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2013年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为罗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肯定其一生辉煌的成绩。2015年,为了庆祝罗先生的90岁寿辰,西工大学报还为其出一期学术论文集。西工大对罗先生重视,同时也体现了钱学森与西工大的亲密关系。
胡先生虽已是95岁高龄,在自己挚爱一生的西工大校园里,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份对钱学森的浓厚情感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往事,让更多的西工大人留住这些记忆,让更多的西工大学子踏着伟大的科学家在航天领域功勋卓著的学长开辟的道路更好地前行!
(口述:胡沛泉录音整理:机电学院党支部王文慧、吉庭武)
简讯1摘录人:胡沛泉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