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背景下强化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2016-02-20应朝纲赵佳敏
应朝纲 赵佳敏
“机器换人”背景下强化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应朝纲 赵佳敏
近年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机械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现代农业发展进入“机器换人”时代,农机产品逐步向高科技方向发展。但农机专业教育却存在着弱化和下滑的趋势,农机专业人才出现断档,成为制约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重要因素。
1 “机器换人”背景下农机专业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农机专业人员缺乏,人员结构不合理。以浙江省缙云县为例,由于农业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整个农机专业教育进展缓慢,年轻的农机专业技术操作人才培养出现断档,而年长的专业人员虽然经验比较丰富,但知识老化,对新型农机具的使用和维修存在困难。该县共有耕地面积1.16万hm2,农机具3.9万台套,农机从业人员7 928人,其中从事拖拉机驾驶作业人员2 274人,而收割机驾驶作业人员仅38人,农机维修人员68人,农机管理人员37人。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机作业的范围逐步扩大,联合收割机、粮食烘干机、微耕机、炒茶机等机具被广泛使用;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的支撑,农机具的使用效率普遍较低。因此,基层农机操作人员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
(2)农机操作人员文化水平偏低,缺少专业技术培训。许多农机操作员只有初级文化水平,除从事道路运输和农田作业的拖拉机驾驶员经过系统培训考试外,其他农机操作人员基本上没经过实质性的技术培训。同时农机操作手年龄普遍较大,知识陈旧,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强,认为参加培训既要增加负担,又要浪费时间,只要能操作就行。而基层的职业技术学校几乎没有农机专业,也很少有学生愿意直接从事农机具操作与检修工作。此外,在农机化培训推向社会化后,缙云县及周边县市专门从事农机技术培训的单位,因缺少生源逐步退出经营,农机专业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3)农机操作人员年龄偏大,后续教育困难。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知识、有能力、懂业务的中青年人不屑于从事季节性强、报酬低的农机操作工作,纷纷转行。据统计,2014、2015年缙云县个人申请购机补贴共有2 400人,其中50岁以上有1 319人,40-50岁有804人,分别占55%和33.5%。据调查,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操作人员中,40岁以上达到92%,由于这部分人缺少必要的农机基础知识教育和 《道路交通安全法》《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法制观念、安全意识不强,同时对新型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性能知之甚少,不重视农机具的维修保养,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4)农机专业维修技术力量薄弱,跟不上现代农机发展步伐。农机维修人员多从“学徒”入行,缺少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虽然农机主管部门也进行了一定的技术培训和认证,但从农民自身角度出发,更深层次的技术培训存在许多问题,不能适应高效率、高精度、自动化农机具的维修要求。多数农机维修人员只能维修传统的农机具,对现代化程度高的农机具根本无从入手,这制约了高性能农机具的普及和推广。
2 强化农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拥有一支完整的农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确保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而农机管理、操作和维修专业人才的断档,将制约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影响农业生产现代化。为此建议从两个方面强化对农机专业人才的培养。
(1)切入重点,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农机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动力。一是积极营造社会氛围。借助网站、报刊、广播电视和专业媒介推广宣传,进一步为农机发展营造声势,提高社会认可度。二是提供政策法规保障,加强对农机工作领域的立法,规范农机工作者的义务和行为,使农机工作有法可依,工作有序,整合有规,创建必要的权益保障机制。三是在农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招生和就业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和扶持。
(2)完善管理机制,扩充农机人才队伍。强化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农机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管理网络,由政府部门牵头,加大教育、人事、农机等部门人才建设的工作力度。
一是加大对农机培训资金投入和加强培训机构的建设,把农机操作人员、农机维修人员培训纳入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范畴,增加农机专业人才数量,提高分布密度。二是由国家财政对培训机构进行补贴,减免培训费用,确保农民有地方接受新技术培训和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扩大农机人才队伍规模。三是完善激励机制,落实人才待遇。制定农机人才选拔的规定,实行动态管理,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通过评选业务骨干、拔尖人才,加大对优秀农机人才的奖励表彰力度,扩大农机人才的影响力,增强职业荣誉感。
作者信息:缙云县农机管理站,321400,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