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机维修能力建设的实践和对策
2016-02-20张浩
张浩
推进农机维修能力建设的实践和对策
张浩
1 颍泉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区域面积643 km2,耕地面积3.7万hm2,总人口70万,其中农村人口58万。2015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44万kW,拥有各类拖拉机5 192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 893台,小型拖拉机3 299台;联合收割机1 513台,其中小麦收获机械1 236台,玉米收获机械277台;农机装备原值达4.22亿元。
颍泉区自2012年开展农机维修能力建设以来,紧紧围绕“提升农机维修能力,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要求,主抓宣传培训、规范建设、扶持发展、执法监控等重点环节,以整治农机维修网点为抓手,以开展技能培训为载体,完善维修场所设施设备,全面推进农机维修能力建设。形成由区农机局、区农机维修专业合作社牵头,各镇办及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逐步使颍泉区农机维修行业走上了市场化运作、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的新路子。
至2015年底,全区共有维修网点75个,其中一级维修点3个,二级维修点8个,三级维修点62个,专项维修点2个。现有维修场地16 200 m2,其中维修车间1 500 m2,停车场地7 750 m2;持有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农机维修从业人员达204人。2015年,全年培训农机维修从业人员1 200人次;共维修农机具13 500多台次,农机维修经营收入达1 200多万元。
2 农机维修服务监督管理情况
2.1集中整顿,规范市场
对农机维修网点实行行业等级管理,结合《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和《工商营业执照》核发换证工作,对全区农机维修网点检查整治,逐一进行登记造册,核发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鼓励和扶持优质网点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农机维修网络,达到农机小修不出村、大修不出区,逐步使区、镇、村不同级别、不同形式的维修网点合理并存发展。
2.2健全机制,完善制度
积极贯彻落实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结合颍泉区实际,制定了《颍泉区建设农机综合维修网点规划实施方案》,科学规范建设实施细则,明确以颍泉区农机维修专业合作社、颍泉区郑洲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加林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三个一级维修点为基础,辐射周围各镇、村,建立农机维修网点服务网络。在严格执行《农机维修管理六项制度》的同时,制定了农机维修网点《设备管理制度》《人员技术培训制度》《量具、专用工具发放、借用管理制度》等。全区农机维修网点在建设中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配件供应、统一配件价格、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收费价格、统一管理运作,保证农机零配件质量和价格公开公道,杜绝维修行业乱收费行为,切实维护农机手权益,逐步规范农机维修市场秩序。
2.3创新服务,引导发展
积极争取财政、信贷、土地和项目扶持,着力完善农机维修、场库棚、信息化等设施设备,增强服务能力和发展后劲,促进快速发展。对专业合作社修建维修车间加大扶持力度,在建设用地上给予优先安排,建设资金上以奖代补,努力提升合作组织和维修网点的基础设施、服务装备、服务规模和经营效益。
3 推进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做法
3.1政府引导,社会共建
重点加大对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场地、经费及技术上的支持,注重引进农机维修新技术新设备。积极开展农机维修机制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维修网点与农机经销企业合作共建,既完善经销企业售后服务,又拓展维修网点业务范围,延伸农机维修服务功能。
3.2开展培训,提高素质
通过举办农机维修技术培训班、知识讲座、农机维修技能大赛等活动,对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开展技术培训。积极与农机生产企业、经销企业联系,选派农机维修人员赴生产厂家学习农机维修技术。同时,继续加大对农机维修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督促农机修理工和操作工持证上岗,促使农机维修网点实现规范化管理。
3.3资金扶持,以奖代补
制定农机维修网点建设计划,积极利用上级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机维修网点的扶持。对建设效果好、服务规范的,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资金扶持。2015年,落实农机化产业发展项目资金45万元,用于4家农机维修网点提升农机维修能力。
4 农机维修服务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维修网点数量少,布局分散。辖区内农机维修网点与机具保有量所需维修保障能力还有差距,且区域分布不均衡。各个农机维修网点往往各自发展,各自使力,缺少相互协调,无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甚至出现浪费资源现象。
(2)现有网点设施设备和维修技术落后。无法适应大型、高技术含量农机具的维修,且维修多以换件为主,真正的加工修理能力较弱。
(3)农机维修三级网点缺少监管。一级、二级维修网点基本可以做到全面监督,但由于人力物力有限,分散在各个镇、村的三级网点依然存在监管缺失,制定的规章制度有的很难落实,存在应付检查、敷衍了事的现象。
(4)项目资金投入依然不够。相对于其他项目,政府部门对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扶持措施,导致农机维修业发展相对滞后。
(5)农机维修人才缺乏。由于从事农机维修脏、苦、累,且维修网点环境差,赢利能力低,工资待遇差,导致部分从事农机维修的人才向其他行业转移,如汽车修理行业。目前颍泉区维修网点多是“老板加技师”、独立经营的模式,进入农机维修行业的新生力量越来越少,造成农机维修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限制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
5 提高农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
(1)引导各级网点间的互助协作。充分发挥一级网点的帮扶带动作用,积极联系二、三级网点,通过配件供给、技术共享,形成网点间利益共享、效益共存,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展,共同前进。
(2)加大政府对农机维修业的扶持。扶持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有一定维修能力的高新农机具维修中心网点,对大型综合维修设备购置予以补贴。
(3)加强“社会共建”。积极与生产企业、经销企业合作,依靠其强大的技术、资金力量,提升农机维修网点技术能力,开展农机“三包”售后维修服务。
(4)加强农机维修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农机维修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改善农机维修从业环境,提高维修从业人员收入。
作者信息:阜阳市颍泉区农机局,236000,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