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

2016-02-20瞿太华

乡村科技 2016年23期
关键词:卷叶螟飞虱稻瘟病

瞿太华

(利川市元堡农业服务中心,湖北 利川 445424)

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

瞿太华

(利川市元堡农业服务中心,湖北 利川 445424)

根据水稻主要病虫发生危害及防治实际,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思路。分析指出,重点和难点均在农药的选择和使用上,并提供了一套简易可行的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体现保蛛控虫、精准防病的特色。

水稻;病虫害;防控;建议

我国1975年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2006年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全新理念,2014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遵循的基本原则[1]。水稻病虫害的防控一直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化学农药防治仍是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防控研究的目标是在水稻产量安全、稻谷质量安全、农田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综合权衡得失,尽可能省工、最大限度地降低投入品(农药、器具等)的用量,在“断流、竭库、增抗、生防”上多做工作,避免过分依赖化学药剂的防治。

1 水稻病虫害重发年份与原因分析

1.1 稻纵卷叶螟

2003年,稻纵卷叶螟不但迁入早、迁入量大、发蛾期长,而且繁殖力强,蛾卵量极高,五(3)代、六(4)代连续发生乃至特大发生,为历史罕见发生危害年份。其原因之一是天气对稻纵卷叶螟繁殖有利,对及时用药防治造成困难。另外,大量应用三唑磷等复配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其药效不稳也是导致稻纵卷叶螟特到大发生的原因之一。

1.2 灰飞虱

灰飞虱虫量高、带毒率高,波及范围广,危害损失重,历史罕见,水稻成灾面积为历史之最。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水稻后期防治不力,致使麦田残留灰飞虱虫量高;二是冬春天气有利于灰飞虱安全越冬和繁殖;三是大量应用吡虫啉防治灰飞虱。

1.3 稻瘟病

水稻品种的抗性较弱,特别是部分品种原有抗性有逐渐丧失的趋势。菌源累积量巨大,自禁烧秸秆以来,田间和水域稻瘟病菌累积多,传播扩散快;气候条件适宜,特别是在水稻破口前后连续低温阴雨,同时还致使无法及时用药。

2 水稻病虫害防控措施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药剂的选择和使用上。应用药剂必须符合“三安全”特性:一是生产安全,就是要求药效高,确保水稻生产安全,危害损失在经济阈值以内;二是质量安全,就是毒性低、残留少,确保稻谷质量安全、符合国标;三是生态安全,就是药剂的施用要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小,对天敌较安全,充分发挥自然生态控制功能。只有药剂选对了,并适时适量使用,才能实现水稻病虫的真正绿色防控。笔者根据实践经验,提出如下防控措施。

2.1 稻纵卷叶螟

根据发生量,中等以上发生年份可采用生物或化学农药重点防控五(3)代,轻发生年四(2)、六(4)代可不治,让天敌进行自然控制,在四(2)代发生时水稻还有自身补偿作用[2]。

2.2 灰飞虱

在水稻秧田可研究物理防控方法,采用遮挡网来隔断;在直播稻田,结合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制定方案,重点防控二三代,四代可利用天敌蜘蛛防控或兼治。

2.3 稻瘟病

播前可采用化学药剂浸种杀灭种子带菌;苗期叶瘟病株率达5%时及时采取措施防控。根据水稻品种抗性结合天气,在抽穗初和齐穗期采用生物或化学农药重点防控。

3 防控建议

3.1 加强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特别是在分子抗病育种上;农药作用机理、抗性产生途径须持续跟踪研究。

3.2 重视应用研究

目前田间应用研究在我国相当薄弱,病虫害的暴发都直接或间接与推广应用的农药品种有很大关系,其药剂的应用技术很关键,灰飞虱、稻纵卷叶螟的暴发危害与稻瘟病的暴发成灾都无一例外。加强田间应用研究十分迫切,包括目标病虫对不同农药品种的抗性,不同水稻品种对病原菌的免疫力等都值得持续研究。

[1]杨普云,梁俊敏,李萍,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4(12):65-68.

[2]陆彦,殷茵.纵卷叶螟危害水稻功能叶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4(5):135-136.

S435.11

B

1674-7909(2016)23-77-1

瞿太华(1973-),男,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水稻、马铃薯、魔芋。

猜你喜欢

卷叶螟飞虱稻瘟病
水稻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崇明区稻纵卷叶螟历年发生特征分析
中国科学家发现水稻IPA1基因具有稻瘟病抗性功能
广东省不同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均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