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的佛寺
2016-02-20撰文宋桂杰韩卫然翟崇勇
撰文/宋桂杰 韩卫然 翟崇勇
扬州城的佛寺
撰文/宋桂杰 韩卫然 翟崇勇
悠悠运河水,穿扬州城而过,贯通南北,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数不尽的繁华过往,也带来了佛教文化的兴盛。千百年来,这座城和城中的佛寺,相融相生,互为滋养,在宁静和谐中,发展至今。
高旻寺寺门
高旻寺大雄宝殿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挖邗沟,还筑起了一座邗城,即今天扬州的前身。到了隋朝,隋炀帝以扬州为中心,在邗沟的基础上进行南北扩建,大规模开凿运河。运河的开通,给扬州带了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佛教也随之兴盛起来。
那时的扬州城内,有大小佛寺近100座。到了唐朝晚期,城中著名的寺院就有近40座。这其中就包括唐代鉴真大和尚出家的大云寺和他主持讲学的大明寺。当时,天台宗、三论宗、密宗、净土宗、禅宗、律宗等佛教宗派“百花齐放”。一般佛寺的僧人就达300人。寺内香火鼎盛,香客众多。扬州的高度繁荣和佛教文化的兴盛,推动了江南地区佛教文化的传播,也为鉴真东渡提供了良好条件。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即位后,改变了北周武帝毁灭佛法的做法,而以佛教作为巩固统治权的重要方式。隋炀帝信佛,在他即位后,更是护持佛教,大兴佛寺。当时,虽然北方是整个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但是在物质供应上却要依靠富庶的南方,正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在江南的城市中,扬州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日益繁华,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以及对外贸易交换地。并且,隋炀帝在登帝位前曾经担任过9年的扬州总管,称帝后又三下扬州,对扬州可谓甚是“偏爱”。有这位“信佛”的皇帝加持,佛教在扬州日趋兴盛,大明寺、旌忠寺、高旻寺、莲性寺、西方寺等大批佛寺香火鼎盛。到唐朝时,扬州佛教进一步发展,大悲禅寺、天宁寺、开元寺、镇国寺、铁佛寺、万寿寺等佛寺日益兴盛。
明清时期,政府把两淮盐运史和两淮盐运御史设在扬州,使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很多富可敌国的盐商们长期聚居于此。他们在扬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影响极大,形成了独特的盐商文化。当时,扬州的佛教发展迅速,民间佛寺数量急剧增多,其中不少是盐商“舍宅为寺”修建的。于是,扬州的很多佛寺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盐商文化的印记,这也使得它们和其他地区的佛寺有了明显区别。
扬州佛寺与扬州园林出自同一批工匠之手,所以在佛寺的选址、布局、结构、细节等处,均体现出盐商优雅、精致、奢华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亦商亦儒”的身份特征。扬州佛寺增添了园林设计,在外部空间追求“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的造园意境,在内部空间按照“厅堂为主”的格局布置,在细节处精雕细琢,在用色上融入江南儒家青砖灰瓦的肌理元素。此时的佛寺,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宗教职能,而是成为修行、问道、赏景的多功能场所。
这时的佛寺也不再是以早期的佛塔为主,而是以殿堂为主,并设讲堂等附属建筑。整个佛寺以大殿为中心,采用多轴线院落式的布局方式,建筑沿轴线布置,形成殿宇重叠、院落互联的空间组合,如准提寺与天宁寺。
扬州的高度繁荣和佛教文化的兴盛,推动了江南地区佛教文化的传播,也为鉴真东渡提供了良好条件。
天宁寺
观音禅寺
早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分为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后来主要分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寺庙按照所处地势可划分为山地寺庙和平地寺庙,按外部空间特征可分为佛寺、佛院、佛堂、岩洞四种典型代表。
扬州地处江苏中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界内地形呈西高东低态势,没有山峰重峦的地势高差,唯一的制高点是蜀岗一带的土山。依据具体的地理位置,扬州的佛寺可分为三种类型。
城镇及周边型。 扬州佛寺的选址与扬州城址的变迁息息相关。唐朝时,扬州由子城和罗城组成。子城位于扬州蜀冈一带,始建于吴王夫差所建的邗城;罗城位于子城东南的平原上,城内的两条南北向的水道均为运河的一部分。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的大明寺位于隋宫、唐城(即子城、罗城)之西。
民国时期,扬州的城市中心转移至城镇中心渡江桥西侧地块。这里的准提寺、重宁寺、天宁寺、旌忠寺等佛寺,受老城区人口密集因素影响,多以院落形式构成一个近乎圆形的佛教建筑圈群。这类佛寺选址大多靠近市民生活区,分布在大街小巷里。这也是扬州佛寺区别于很多地方佛寺的一个特点,即一改原本的形制森严,位于街巷中,显得平易近人许多。但也正因为如此,这类佛寺常常在城市规划中被迫为新的建筑和设施做出让步,甚至挪作他用。
如今,一部分被改建成集体宿舍楼和私家宅院的佛寺,在遣散了原住民之后,修缮一新,开始享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待遇,成为扬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运河沿岸型。扬州毗邻长江,又有运河从腹地穿过,是重要的交通要津。扬州的发展依赖运河漕运,而漕运行船需要高层建筑物作为航标,在古时佛塔便承担了这项职能,如镇国寺的西塔、文峰寺的文峰塔。镇国寺位于江南漕船沿运河北上的必经之处。寺内的西塔是当时船只驶离邵伯湖进入高邮湖的标志建筑。文峰寺位于扬州城南的古运河畔。文峰塔下为文峰寺,寺门朝西,面临运河。古往今来,船只行至文峰塔处,就标志着驶入运河的扬州古城河段。而长江扬州段沿岸大多为滩涂,芦苇丛生,不适合兴建建筑,因此佛寺一般不会在那选址。
扬州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洪涝频发,因此扬州佛寺的选址不可避免地受到水系的影响。古时,人们将很多自然现象,如洪涝灾害,视为上天对人间的惩罚。人们通过祭祀的方式供奉神明,期望借助神明的庇佑驱邪造福。随着经济发展,祭祀模式从最简陋的露天宰杀牛羊,慢慢发展成为神明建寺、修祠、立碑。扬州运河沿岸的佛寺,就起着固堤、镇水的作用。
另外,从古至今,历代君王都十分重视水患。扬州水患频发,当地官员为了方便皇帝的饮食起居,便在运河沿岸修建所谓的“行宫寺”。所以这些佛寺不仅是宗教思想的外部体现,也是古代君主南巡治理水患的行宫。
山林独立型。扬州的山林独立型佛寺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建制完整,规模宏大,如高旻寺、大明寺、观音禅寺。观音禅寺位于扬州市区西北郊蜀冈东峰唐城遗址的西南角。整座寺院依山就势而建,错落有致。寺内茂林修竹,相映成趣。高旻寺位于扬州市南郊古运河与仪扬河的交汇处。这座佛寺名气极大,是驰名中外的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合称为我国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它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影响远至东南亚各国。高旻寺的建筑形制和布局一改大明寺、观音禅寺因地制宜的灵巧别致,显得大开大合、气势不凡。究其原因,缘于其位于郊外,不需要为地势高差困扰,因而布局规整,建筑排列有序。
扬州位于长江和大运河的交会处,经常会受到洪水侵袭。运河沿岸多设佛寺,一可固堤,二可镇水。这些佛寺多设在运河河道转向处,相当于今天的道路指示牌。
文峰寺文峰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