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将入相好戏须好台

2016-02-20

中华民居 2016年6期
关键词:戏台楹联山顶

出将入相好戏须好台

从戏台建筑形制来看,宋金元时期,戏台的形式极为简单,基本上为方形亭榭,面阔进深各一间,屋顶形制多为单檐歇山顶或十字歇山顶,梁架结构为简单的亭式扒梁结构。山西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内舞亭和侯马市牛村金大安二年(1210年)董明墓的砖雕仿木结构舞亭模型,均为单檐歇山顶。明代以后,随着古建筑营造技术的提高及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戏台建筑形制日益完善,屋顶形式多样化,硬山顶和悬山顶也用于戏台建筑,但仍以十字歇山顶抬梁式构架的殿堂式建筑较为普及。此外,这时期出现的戏台建筑出檐深远,举折明显,部分戏台甚至出现了斗栱等高级别结构。比如,山西临汾市魏村牛王庙的元代舞亭和临汾市东羊村东岳庙的舞亭都有斗栱结构。它们的斗栱除在建筑结构方面起承重作用外,还兼具装饰作用。

一桩戏台的结构设计,关乎着演员表演水平的发挥,关乎着一场戏演出效果的好坏。金元时期,为了给演员化妆、休息、更换服装等提供相对隐蔽的空间,曾于戏台内临时悬挂幕布以区分前后台。演出时,演员掀开帘子上场,并无固定的上下场门。明代为提高演出效果,出现了为戏曲表演进行音乐伴奏和动作配音的人员,称“文武场”或“文武场面”。因文武场也是戏曲表演的重要内容,大多数戏台都不为其提供独立的场地,而与演员出现在同一台上。清代为明显地区分前后台,通常设置固定的板壁,左右两侧各开文武门,右侧上场,称“上场门”,左侧下场称“下场门”。上、下场门上一般有门额题匾,如“出将”“入相”“风花”“雪月”“调调”“传传”等。

自然,戏台作为一方以演出愉悦观众的视听场所,外部装饰不可马虎。并且,因其独特的祭祀功能,人们认为,戏台规模越是宏伟壮观,装饰越是精美华丽,越能表达人们对神灵的虔诚之意。另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地方经济实力。于是,在历史发展的风云变幻中,戏台的装饰日趋精美华丽。

在金代墓雕和现存大约金元时期的舞亭中,装饰构件多兼有结构作用,只有少数为纯装饰性。至明代以后,装饰则愈益华丽讲究。为提高戏曲的观演和音响效果,明清时期各地戏台增设了各种装饰物,如音壁、看台、围栏、藻井、雕刻、彩画壁画、围栏、牌匾、楹联等。戏台雕刻一般位于台口上方或后台的墙面上,有木雕或砖雕,形式上有浮雕、镂雕,内容为戏曲人物和相关故事情节,也有些是直接在木构建筑构件上绘制吉祥图案及戏曲人物。

在我国建筑中,匾额和楹联是传统戏台建筑的重要装饰内容,其字里行间往往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为戏台装饰的点睛之笔。比如,北京颐和园听鹂馆内戏台“凤翔云应”、德和园内戏台“庆演昌辰”等匾额,既可起到标名作用,又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楹联是指悬挂、粘贴或镌刻在柱子上的对联。上下两联字数相等、词性相称、声调协调。这些文字通常由名人撰写,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如山西平遥关帝庙有戏楼楹联曰:“你看这般人,以假作真,才上台就变脸色;他同那件事,非名即利,未出脚煞费心机。”又如圆明园内戏台旧联,相传为明太祖所作,联云:“尧舜净,汤武生,桓文丑旦,古今来几多角色;日月灯,云霞彩,风雷鼓板,宇宙间一大戏台。”

戏台装饰中,还有一种颇值一提的特殊结构,就是藻井。藻井是传统建筑中等级较高的一种顶棚形式,应用于戏台建筑上不仅满足了建筑结构上的需求,而且可以使乐亭里的丝竹吟唱发生共鸣,产生音响效果。为了增强音色效果,以便于将乐曲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人们还在戏台两侧筑八字影壁,或在戏台周围设围栏,以突出和美化戏台造型。比如,山西平遥东卜宜村先师庙戏台,台身三面设廊,造型奇特,富有变化。

尧舜净,汤武生,桓文丑旦,古今来几多角色;日月灯,云霞彩,风雷鼓板,宇宙间一大戏台。——圆明园内戏台旧联

猜你喜欢

戏台楹联山顶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到山顶去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山顶站不了几个人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此人是否到过山顶
孔府的年节楹联
秋千飞起来
我与楹联缘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