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 那一扇扇门
2016-02-20撰文罗祯
撰文/罗祯
雪域高原 那一扇扇门
撰文/罗祯
步行在西藏的大街小巷,常常会被藏式建筑里形制独特、色彩鲜艳的门所吸引。这些极具民族风情的门,展现了藏族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的建筑技艺,张扬出一种独特的藏民族性格特征。
藏区建筑 门道几何
西藏地域广阔,门的样式也丰富多彩。藏式门一般由门扇、门框、门枕、门槛、门脸、门斗栱、门楣、门帘、门套等组成。出于防寒保暖以及防御外来入侵的考虑,藏式门的门洞较小。
藏式门用色大胆,以“大色块明快、小色块稳重”为基本用色原则。门扇常涂为红色、黑色或黄色,其中红色最为多见。门上常画有日月同辉图、“雍仲”、印花等吉祥图案。传统藏族建筑多使用木门。在西藏木材较多的亚东和林芝林区,很多民居的大门保留着木料的原色,不刷漆也不挂装饰。卫藏地区的门普遍用木板拼装。西藏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僜人不用木材,而用当地的竹子拼装门扇。在木材较少的阿里地区,使用较小的木方做木门樘子。现在,随着西藏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建民居的大门普遍采用更为结实耐久的铁皮门。
藏式门上常悬挂编织物或龟壳等材料做成的饰品。门扇上装饰着横向门箍、门环、铺首等。过去,普通民居门上的铺首多为素面,或只描绘简单的图案。宫殿、寺庙门上的铺首比较华丽,多为浅浮雕的瑞兽图案,还有镂雕的各种吉祥图案,且门环一般为铜质。如今,这种区别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
斗栱形如一个倒着的等腰三角形或斜三角形,一般用于寺庙或贵族宅院的大门上。斗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最底层的托木。托木从墙上伸出,端头削成狮子爪状的弧形。托木上置坐斗,上下构件用暗梢连接。第二部分为支撑散斗,置于坐斗之上。散斗一般分为三层,由下至上各层的散斗数多为1个、3个、5个。第三层也有7个散斗的。层间用弓木隔开。藏式门也有两层散斗的,第一层为1个,第二层为3个、5个或7个。据笔者所搜集到的资料,西藏常见的散斗多为1-3-5式、1-3-7式、1-5-9式。在数字方面,藏族人崇单忌双,因此极少出现双数。第三部分为横木,有两块。有些级别较高的藏式寺庙建筑受汉式建筑的影响,会仿造汉式建筑斗栱的做法。
藏式门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门洞外有黑色的梯形门套。藏族人崇尚黑色,并且黑色相较其他颜色有吸热、保温、耐脏等特性。
藏式门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门洞外有黑色的梯形门套。藏族人崇尚黑色,并且黑色相较其他颜色有吸热、保温、耐脏等特性。
藏式门楣的装饰也很特别。最高级别的门楣一般自上至下装饰着狮头梁、挑梁面板、挑梁、椽木面板和椽木。这种高级别的装饰一般只出现在传统藏式宫殿和寺庙中,以雕刻与彩绘技法来表现。特别是狮头梁,只能用在宫殿和寺庙中。在藏式民居中,一般用其他图案替代狮头梁。这种区别至今仍然存在。普通民居门楣装饰常在以卡板和椽木构成的建筑构件上进行简单的装饰。
在西藏中部地区,阶梯性的门檐下方的正中位置常设有小方龛。笔者认为这应该和西藏历史传说“天梯说”“坛城说”有一定关联。小方龛中安放着十相自在(用金属材质雕塑而成的一种装饰图案)或玛尼石刻(镌刻着佛教经文、六字真言及各种佛教图像的石板、石块或卵石)。
门壁为大门左右的两面墙。藏式神殿的门壁上一般描绘着有关“六道轮回”“四大天王”等内容的彩绘。
门廊位于建筑入口处,无门,由两三面墙和顶部构成。藏式宫殿的门廊内墙壁上常画着有关“财神牵象”“蒙人驭虎”等传说故事的彩绘。现代民居常用这些图案保
王宫寺庙 等级之门
在藏式建筑中,相比普通民居的门,王宫和寺庙建筑的门的级别要高很多,装饰也更为讲究。寺庙的门分为板门、多关多扇门、格扇门等。尽管种类繁多,但这些门的构造大致相同,一般是在预留的门洞里立门框,然后安装上槛木和下槛木。
寺庙经堂、佛殿大门的门框,早期饰有雕刻卷草、佛像等,后期则拼镶“白玛却砸”“加纳加日”“星星木”等装饰构件。寺庙重要建筑往往在大门上部挑出几层短椽木,并在短椽头上置一排蹲狮雕塑。宫殿及寺院大门的门楣最多有9层。门框的左右两边至少有7层枋案,雕刻和描绘着吉祥图案。
门扇一般是用几条穿带将门板木连接在一起。门扇外侧安装门钹并包着用铁皮或铜皮做成的条带。门钹和镏金铜叶上有镂錾的花纹,显得富丽堂皇。
多关多扇门是一种特殊的门。它通过间柱将门框分成几格,各设门扇以供开关。在下槛木端头和间柱下,设有木作或石作的门枕。门的转轴插在门枕的门臼里,上穿连楹。有的门没有连楹,门轴就插在上槛木上方的一块横木中。室内多关多扇门的两端都有插轴,不用时可以卸下。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灵塔殿的多关多扇门平时不开。为了便于朝佛者观瞻,门扇中部用镏金铜条编成透空的菱花格心。格心上捆绑用哈达编制而成的藏式金刚结。有些护法神殿的门扇上绘制有类似“阎罗王”的图像,门脸上安装着骷髅形象的装饰物,以起到震慑邪灵、守卫家宅的作用。
为了防止门上的装饰受到雨水和阳光的损坏,门过梁上方设置有门头罩。门头罩由短椽层层挑出而成。短椽向外挑出的一端自下而上削成楔形,伸出墙体之外,并略向上倾斜,俗称飞子木。飞子木的上层比下层多挑出一截,短椽个数一般是上层比下层多两个,最下层又比下方的门上短椽多两个。最上层的短椽一般围成三面环形,各层之间用卡板隔开。为了防水和排水,最上层的木板上一般斜插一层薄青石片,然后在青石片之上再加一层黏土,做成斜坡状。如果是寺庙的话,还会在最上面加一抹“阿嘎土”。门楣的长度一般与门过梁长度相同或稍长。为了美观,还常在短椽和飞子木上描绘吉祥图案或者涂刷油漆。
寺庙大殿的入口门帘由黑牦牛毛编织而成,尺寸略大于门扇,起到遮挡视线和装饰的作用。内门门帘用镶绣吉祥图案的织锦布料制成。以前只有在寺庙才出现的镂空花纹铁皮门罩,现在也广泛出现于西藏民居中。
早期西藏建筑还吸收外来建筑的装饰文化,如在大昭寺和阿里古格王朝遗址中仍可见带有明显印度、尼泊尔风格的门。
民居宅院 生活之门
传统藏式民居的内外门一般为单扇门,净高1.5米至1.6米。大型宅院的大门由门框、门楣、斗栱组成。门楣连着斗栱。斗栱多用蓝、红、绿三色彩绘进行装饰。门楣上常印六字箴言等烫金符咒。
西藏近代民居的院门檐上方为“凸”字形,中间的空间供奉着主人喜欢的佛像或玛尼石刻等。藏式民居门檐最顶部还喜欢放白神石、牦牛头、羊头等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物件。门顶部常挂一种当地称为“塔觉”的经幡或者煨桑的香炉等。门梁上常悬挂龟壳、羊角、兔子、鹰爪、狐狸等。这些用于装饰的动物是由当地人放牧时捡来的动物尸体自然晾干制成的,代表着某种崇拜、禁忌、祈愿。
西藏民居门框边的墙体用黑漆涂绘,上窄下宽。大门多为单扇,涂成朱红色或黑色。有的地区在门上钉铜质或铁质的装饰片,还有的在院门上绘有日月形图案、“雍仲”符号,贴有文殊九宫八卦图等。日喀则民居常在大门外两侧墙壁上画蝎子图案,目的是为了辟邪、保家宅平安。现在,根据实际生活需求,大门也有开双扇的。
在藏式建筑中,白色寓意吉祥,黑色可以辟邪,红色代表着护法神,黄色代表大地,亦代表财富。
门帘有门楣帘和门框帘两种。藏式民居常在入户门楣盖板下挂白色的“香普”(一种薄白布料制成的带褶皱的帘子,宽度较窄),每逢结婚或藏历八九月份时换新帘。内门用蓝白色布制成尺寸跟门扇相同的门帘。门帘上常绘有藏式八宝图等吉祥图案。
(作者来自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另文中较多藏族音译词汇,不一一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