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传播:深化学科建构与研究实务
——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国际认知传播论坛综述

2016-02-19朱婧雯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传播学教授研究

■ 朱婧雯



认知传播:深化学科建构与研究实务
——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国际认知传播论坛综述

■ 朱婧雯

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国际认知传播论坛于2016年4月8日至4月10日在春意浓郁的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镜湖校区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密西根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日本札幌大学、威尼斯大学、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等60多家高校及单位160多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人员来自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学、语言学、电影学、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神经科学等专业领域,大家围绕认知传播学学科建设和认知传播实务研究两大主题进行探讨。

开幕式上,全球修辞学会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陈汝东教授在致辞中倡导,打破华夏文明“内向认知范式”,提出“由自我认知、媒体认知向社会认知、国家认知、文明认知,乃至全球认知发展,代表了认知传播学研究和社会媒介实践的双重方向”的本体回归,为认知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具包容性、民族性的宏观逻辑思路。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欧阳宏生教授在致辞中综述了认知传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鼓励以认知传播学作为学术生产力的增长点,积极探索传播学研究的学术蓝海。同时还总结了目前国内认知传播学研究的三支力量:一是以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为主体的理论建构,从宏观上建立认知传播学理论体系,从学科地位、边界、目的意义、性质方面提升认知传播学科的学理性;二是以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为主体的认知神经传播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勘探人脑的认知运作;三是分散在各个学术机构的认知传播应用型研究,用认知传播理论分析、阐释社会热点难点。

中国人民大学的周小普教授主持学会主题演讲,12位知名学者、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认知传播学相关理论,或以认知传播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理论积淀和学科发展,或以认知传播为工具,分析社会现象、拓展学术视野。

复旦大学童兵教授将认知传播学研究置于党十八大以来的社会语境中,从习近平2·19讲话中提出的我党新闻舆论工作的九大创新思路出发,认为认知传播学现在迎来了自己最好的发展时期并预祝此次学术会议圆满成功。在题为《当前认知传播学的使命和发展时机》的发言中,根据对“认知”不同的研究视角,梳理了三种认知传播学相应的不同研究场域,一种视角着眼于信息特别是新闻信息接受主体,二是着眼于传播信息特别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传播人即传者,三是研究传受双方互动的结果即传播效果。在传播效果的研究中童兵教授提出了认知不协调和认知和谐论,指出效果研究发现的假传播、低效传播或传播效果虚假等现象,开拓了认知传播效果研究的视野范畴。

中密西根大学艾伦·海马特教授在《Cognitive Framing and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的主题演讲中提出通过认知和修辞干预影响国际交流话语,介绍了情感在认知科学研究中的融入,梳理了国外知名学者的相关理论,如伽达默尔“视阈融合”、福柯“自反性”、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德里达“结构”、巴特“对话文本”,为国内的认知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多元的理论思索。

中国传媒大学周鸿铎教授作了《认知传播学核心支点理论》的主题发言。继承其历史研究成果——将认知文化作为认知演技的具体对象——在认知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智慧理论是认知传播学演技的支点理论、是认知传播的动力源,作为一种“切入点”式的研究方向,主要探讨传统传播学研究的“例外”,试图进一步明晰认知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和切入点。

国家广电总局中广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高级编辑、张君昌以《创新话语体系:当前认知传播的首要课题》为题,倡导以修辞为核心发展认知传播学,在国内国际传播中努力实现话语体系的创新,注重修辞的差异性,坚持内外有别、外外有别的方针,提升我国国际话语的修辞技巧与话语效果,营造“多音合奏”的传播局面,让认知传播学的诞生为国家发展、国际交流作贡献。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副院长马成龙教授以“劝说”为关键词展开演讲,以发展的眼光对与“说服”相关的理论进行梳理,开辟并拓宽认知传播学研究的视野与范式。其发言《从劝说研究的发展看认知传播学》提取亚里士多德对于修辞的定义,发现人际传播活动中的“顺从”现象,认为“态度改变并不必然在行为改变之前”,为说服研究以及认知传播学研究做出了具有发展与进步意义的理论贡献。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林克勤在《体认传播观:后大众传播时代的一个核心概念》主题发言,以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传播变革为时代背景,在人际传播和分众传播成为主流、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提出体认传播观,作为透明传播观的传承与延续,塑造了认知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对认知传播学研究的理论深化与升华。

如果说主题演讲中部分学者对于认知传播学相关理论的探讨奠定了认知传播学的研究根基、深化了认知传播学的研究思路、明晰了认知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意义、发展趋势,那么另一部分专家学者以认知传播学为工具或理念所进行的应用性研究则有力支撑了认知传播学的研究效用,并拓展了认知传播学的研究视野。

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以舆情认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舆情认知在大数据时代的转向并进行技术反思,以期在最大效应层面推动当代公共政治文化的转型契机。舆情既是公众对于社会事件认知效果的一种反映,又能为国家治理提供认知导向,舆情认知的精准度直接关系到公共政治的效力。邵培仁教授对于舆情的研究是以认知传播为视角的对象把握,舆情作为认知传播的产物,通过数据认知与情境认知的结合,能够突破方法工具的局限;同时,鼓励更为开放的公共空间,将大数据治理下的舆情分析机制融入公共领域结构,有效地提升舆情认知的准确度、在最大程度带来当代公共政治文化的转型契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甫在视觉研究的基础上捕捉到认知传播进入了VR时代,通过对VR仪器的展示昭示了视觉传播即将面临的拐点与转型。作为认知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传播的转型也将直接带来认知传播的转型,而这一转型的立足点便是在以VR为代表的媒介技术进步下对人类视觉能力的充分挖掘。王甫教授提出VR虚拟现实的特征包括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性,VR通过装置将自我投射进入一种虚拟的环境之中,这将改变人类的购物、生活乃至情感,形成从视觉到认知的一种深刻的转型。

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彭增军以武侠小说与功夫电影为研究切入点,深刻地分析了中国民族性的认知与表达,是对认知传播学研究的应用与实践。彭增军教授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李小龙和花木兰为例,分析了统一人物形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塑造方式与传播接受,为认知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应用型的学术阐释。

日本札幌大学教授、孔子学院院长张伟雄以日本战后社会中不同阶段的典型文化为脉络,从文化特色背后的社会现实以及生存其中的主体认知为观照,试图探索并梳理日本战后传播学发展的轨迹。其中,提到了Otaku,“萌”等日本特色流行文化的形成、社会背景以及现实影响,从流行文化的认知与传播中构建日本战后传播学的发展轨迹,而其中的一些典型文化现象,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华民族认知和心理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中央电视台总编室高级编辑、节目研发部主任吴克宇以“一带一路特别报道:数说共同体”这一央视在大数据时代倾力打造的高品质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在“视效地球”的影像呈现中揭示了当前乃至今后电视新闻的数据化发展方向,认为纪录片用数据库对接可视化工具,将数据轨迹转化为真实的地理坐标,提升了数据新闻的视觉表达效果,形成了“抽象主题具象显示”的电视传播与接受趋势,为认知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案例支持、为认知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前沿性的视野。

四川大学教授朱天对《新闻联播》2015年间“典型人物报道”进行历时性梳理并总结,挖掘节目创作的潜在框架,揭示类型化新闻生产的认知逻辑,完成了从现象到理论的实践升华,为认知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对象与方法的借鉴。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Gallelli Beatricebs博士发表题为“中国梦的修辞性构建”的演讲,从中国梦的概念入手,以认知传播的视角,构建了中国式的蓝图。

主题发言之后,学术年会安排了“认知传播学科建设专题”、“华莱坞电影认知传播”和“认知传播实务与交叉研究”两组分会场讨论,来自各个高校的学者将相关研究成果相互交流、分享,共同探讨,进一步壮大认知传播学学术队伍、充实认知传播学研究内容。

在由张君昌教授主持、邵培仁教授和周鸿铎教授评议的“认知传播学科建设专题”分会场中,欧阳宏生教授就认知传播学科建设进行主题演讲,从认知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三个方面介绍了认知传播学的研究体系,以认知传播学的内部和外部关系为基本框架形成了认知传播学研究的理论体系。随后共有7位学者分别从认知传播融合研究的理据性、认知传播学的本质特征、认知传播学的哲学路径、认知传播学视阈下的电视批评、认知传播接受主体的内涵与构成、认知传播的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认知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主题发言。

“华莱坞电影认知传播”分会场由邵培仁教授主持、周小普教授评议,共有16位学者从跨文化传播、文化产业、电影美学等多个方面围绕我国电影文化认知与本土化创作以及营销传播进行了全面、创意性、前沿性的剖析,是认知传播学研究中应用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童兵、周鸿铎、欧阳宏生教授就拓宽华莱坞电影认知传播研究思路提出来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认知传播实务与交叉”分会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四川大学朱天教授主持、郑州大学张兵娟评议,山东大学副教授孔令顺、浙江大学教授诸葛·达维、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惠东坡、暨南大学副教授晏青、深圳大学副研究员彭华新、西北民族大学教授李欣等11位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结合认知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与理念,对当前的社会问题与现象进行了认知传播学视野下的分析与阐释。第二阶段由山东大学孔令顺教授主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漆亚林教授评议,由郑州大学张兵娟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刘国强教授等12人参与讨论。

此次会议出版的论文集中共收录了来自各个专家学者对于认知传播学相关研究的论文70余篇。2017年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年会,有四所高校申报举行。认知传播研究已经呈现出良好学术前景!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传播学教授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刘排教授简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传播学视野下刘乐筝乐艺术的文化特征思考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传播学视域下《格萨尔》史诗的传播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