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研究进展与下一步任务

2016-02-19韩明玉

西北园艺(果树) 2016年3期
关键词:肥水集约富士

韩明玉



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研究进展与下一步任务

韩明玉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在世界各地广泛推广应用。随时间推移,该技术不断发展,新的矮化砧木不断出现,栽培模式不断创新。目前,矮砧集约栽培已成世界苹果发展的主流方向。这种模式与上世纪70—80年代发展的矮化密植栽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栽培理念、栽培技术等方面差异很大。下面,笔者想结合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研究进展,谈谈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下一步的任务。

1 矮砧集约栽培模式是先进理念与新技术的突破

1.1新模式是先进理念的突破该模式的管理理念,一是高投入,保证省力化栽培。新模式要求用工业化手段建立果园,采用肥水一体化、

果园支架和防冰雹、防晚霜等设施,喷药、施肥、

花果管理等全部采用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

除果品采收,其他环节几乎不用劳动力。二是高产出。栽后第2年结果,早挂果、早收入、早更新,非常丰产,缩短了幼树期和衰老期的时限,

果园里的树体基本保证在盛果期,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

1.2新模式是先进技术的突破一是对苹果树整形修剪理论的突破。过去整形修剪理论一直要求每株树上的每个主枝和每个结果枝组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基本要达到平衡,而新模式采用的高纺锤形树形(Tall spindle),提出了整株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平衡的理念:将大量枝条拉至下垂,培养结果枝组结果;整株树保持一定高度,预留5%~7%的直立营养枝,以保持树势——这是对枝条进行功能化分类处理的创新性整形修剪技术思路,其结果是让树体的长、中、短枝比例由自由纺锤形的1~1.5∶1.5~2∶6.5~7.5变为高纺锤形的1∶1∶8,大幅提高短枝比例,更有利于花芽形成,缩短生物学幼年期。同时,新模式的树体碳水化合物分配到果实中的比例较同龄乔砧高10~15个百分点,树体经济系数更高。

二是砧木选育和苗木培育技术的突破。新模式采用的矮化砧木是T337——荷兰从M9中选育出来的易成花结果的优良砧木——该砧木相比M9更容易成花,嫁接一般苹果品种第2年即可成花。同时,新模式选用带分枝优质大苗建园,使苗木在苗圃内就基本成形,在树干合适部位保留了6~9个分枝,栽后第2年即可成花结果。

其他如肥水一体化技术、果园设施机械等的研发应用,保证了新模式、新理念的实现。

2 矮砧集约栽培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在引进借鉴国外技术基础上,2008年9月,我国农业部在陕西凤翔召开了全国66个苹果基地县参加的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现场观摩会,在国内首次提出矮砧集约栽培模式概念,到现在已有8年时间,矮砧集约栽培模式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

2.1初步建立了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体系2013年,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形成矮砧模式技术规范,包括5个方面:应用矮化砧木、采用宽行密植、选用大苗建园、设立支架肥水一体化栽培、高纺锤形下垂枝修剪。这个模式要使用矮化砧木且必须宽行密植,株间要密,将来就是一堵结果墙。选用大苗建园,目的是保证早期结果。这5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依存,自成体系,缺一不可。砧木变了,密度变了,树形也就变了,整个是一个体系,须辩证认识。现在这个体系需要各区域在里面添加内容,把各区域最适宜的砧穗组合、密度往里面加,但上述5个方面的内容都要有。

2.2筛选出了适合我国不同区域发展的矮化砧木和砧穗组合经对国外的M系、B系和我国的SH系、青砧系、GM256等几十个砧木与砧穗组合的系统评价,我们形成了我国苹果主要砧木区划和适合不同生态区发展的矮化砧木与砧穗组合方案。大家比较认同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自根砧模式,照搬国外模式,陕西海升、华圣等公司在陕西千阳,以及辽宁大连的天盛公司在大连建立了示范样本,实现了3年生苹果园1 500 kg以上的亩产量。但是,这个模式对富士品种不是很适用。另外一种是双矮模式,即在中间砧M26上嫁接短枝富士,陕西在铜川以南地区大力推广该模式。当前,产业界和学术界对这两种模式的优缺点还有争议。

另外,我们还创新性地提出了矮砧筛选的原则,除抗旱、抗寒性以外,促进富士成花是关键,而矮化性则次之,优良砧木与砧穗组合是早果性和易成形性的辩证统一,这也是近几年认识上的一个突破。对砧木的筛选,过去讲要矮化,强调树体要矮,而2015年新西兰发表的适用于M系砧木的矮化性状基因标记,则体现了树体大小、长中短枝比例以及早成花性等多方面内容。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矮化性状不应该是简单的树体高低问题,而应该是一个综合概念,其中“容易成花”是关键。

2.3矮砧模式配套技术研究与集成有了突破性进展

1)研究制定了自根砧繁殖和无毒带分枝大苗培育技术体系。自根苗的繁育和带分枝大苗的培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过去自根苗几乎没有,分枝大苗也很少,如今在一些大公司的带动和科研单位的努力下,基本形成了培育体系,而且相对比较成熟。目前,几个大公司的砧木压条繁殖已经规模化,1年可以出圃上千万株砧木,每亩可出圃1.5万株。山东泰安一公司的组培苗1天出圃1万多株,1年可出圃400万株以上,组培T337苗已经实现工厂化生产。

2)研究创制了高纺锤形等一批高光效树形,提出了下垂枝整形修剪技术。现在苹果的树形和树体结构,与2010年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变,高纺锤形在各地广泛应用,成龄园富士枝条大多拉至下垂,连续结果能力大大提高,这是近年的一个重大进展。

3)研究了苹果矮砧栽培早果丰产的生物学基础,阐明矮砧栽培是一个低消耗、高产出的栽培模式。矮砧栽培使树体短枝比例和经济系数提高了10~15个百分点,节约肥水药和劳动成本20%~30%,矮砧模式在20年生命周期内比传统乔砧模式25年生命周期内的经济效益高16.3%,对土地的利用更加经济和高效。

2.4矮砧集约栽培技术被各地广泛应用新的栽培模式从无到有,然后在全国各地被广泛推广。一些龙头企业积极采用新模式,建立了一批高标准示范果园;各地政府列出专项,支持新模式示范推广;新建果园应用率在70%以上。以上这些,都促进了我国苹果栽培制度和苗木繁育制度的变革,实现了苹果栽培由传统乔砧密植向现代矮砧集约高效方式的转变。同时,促进了高光效树形、果园肥水一体化技术、果园机械等的创新和应用;建立的一大批现代苹果产业示范果园,成为引领我国现代果业,甚至现代农业的示范样板。

3 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主要任务

3.1富士品种连续结果问题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后形成的自根砧模式,针对富士品种之外的其他品种,是非常好的模式,但应用在富士上则存在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长枝富士不易着色,短枝富士树体发育慢、易早衰等问题。

我国富士苹果产量占苹果总产量的65%以上,不同区域的针对性砧木、砧穗组合、树形、栽培密度等都需要而且有必要深入研究。第一,我国有近百个富士优系资源,有长枝富士,有短枝富士,不同生产区域究竟应该发展哪个系列什么品种,需要客观评价筛选。第二,各区域适合的砧木是什么,这些砧木和短枝富士怎样搭配,和长枝富士怎样搭配,也需要深入研究。另外,短枝富士嫁接矮化砧木树体太矮的地方,乔化砧木上嫁接短枝富士是否可行;长枝富士成花措施复杂,大小年结果严重,可否大面积推广短枝富士:这些都是可供研究的方向和选题。第三,砧木的利用方式(自根砧还是中间砧),需要根据各区域条件进行全面评估。

3.2不同生态区矮砧集约栽培模式细化、优化以及中国化的问题现在总结的矮砧模式5个技术要点,不要再动摇了。我国苹果生产范围广泛、复杂,干旱、低温、高海拔、丘陵山地等不同生态类型区域适宜的矮砧模式,5个方面的技术细节都需要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形成区域化矮砧集约栽培技术体系,以满足各区域发展需求。

矮砧集约栽培需要一定的设施,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不同,应开发适应各区域发展的、果农能够接受的、中国化的技术体系。当然,企业规模化经营需求的技术和农民小面积经营需求的技术,实际上是有差异的。将来在企业形成什么技术,给果农推广什么技术,建立的示范样板可能不一样,推广的技术也不尽相同。如肥水一体化技术,企业规模化经营的果园,可以用现代肥水一体化设施;果农由于受经济或水源条件限制,可以用简化设备。在陕西乾县,一户果农用喷药的小拖车、打药机,放在果园滴灌,1次滴灌6~8 t水,亩成本是40多,1年6~8次,旱园连续5年亩产5 000 kg以上,这就是中国化的模式。

3.3新模式中国化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配套技术要加强研究,还需要做一些基础性工作。

1)品种和砧木的脱毒、检测、快繁,压条圃、采穗圃的建立。科研单位和果业技术推广部门、企业等,要根据当地实际,对生产上主栽的品种、砧木进行脱毒,建立脱毒的品种采穗圃、砧木压条圃,为本区域提供脱毒苗木和接穗。

2)各类高光效树形的创制。要研究高光效树形,这也是世界潮流。现在世界上针对富士的高光效树形就有好几个,都是为了缓和树势、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系数。我国各个区域适合哪些高光效树形,其经济系数是多少,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目标。

3)矮砧模式肥水一体化和土壤管理技术研究。国外苹果新的栽培模式,实际上就是工厂化的农业——树体根系较小,每周通过滴灌的方法施用肥水,像是在一个无土栽培条件下,把营养控制在高效吸收范围之内。但新的栽培模式怎样才能中国化,树体的吸收规律、根系分布、土壤管理,以及限制条件下(能肥水一体化的怎么管,不能肥水一体化的怎么管)的管理方法,都需要系统研究。

4)花果管理,包括疏花疏果、套袋等问题的研究。国外的模式,技术配套非常完善。比如,一般在花芽生理分化期前喷6-BA疏果,同时有利于来年成花;苗圃喷普洛马林,促进分枝和成花;自根砧挖下来移栽,断根措施促进了根系形成,同时促进了成花。

5)矮砧模式果园机械及设施的研制与优化,包括肥水一体化设施、果园支架系统等。中国化的果园实用机械的研制很重要。

6)果园重茬更新与新旧制度转换技术和模式的建立。我国现有苹果园,30%以上树龄在20年以上,面临更新换代。特别是一些著名的老产区,果园老化严重,产量大幅下降,品质明显降低,管理成本逐年升高。但是,由于近年苹果单价一直较高,尽管存在上述问题,果农仍不愿淘汰更新,况且更新面临重茬和果园生态普遍恶化、需要土壤修复等问题。如果不及时更新,我国这些著名老产区的苹果产业将面临难以持续健康发展问题。老园怎样更新才能保证果农效益降低最少?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研究最佳更新模式和一批配套更新技术,并形成体系。

3.4砧木育种体系和砧木选育问题要真正使矮砧集约栽培模式在我国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砧木育种体系建设和砧木育种工作是基础和根本。我国苹果砧木育种处于起步阶段,至今未建立起砧木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比如,砧木预选指标体系的建立就非常迫切。在抗性基础上,砧木的易生根性、易成花性等需要协同攻关。收集并系统评价各类砧木资源,开发有用基因,创新有用种质,也是势在必行的工作。

韩明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邮编712100(陕西杨凌)。

收稿日期:2016-04-16

猜你喜欢

肥水集约富士
富士苹果价 将低于往年
早春水难肥,了解原因最重要!正确肥水,这三样必须补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沿海缢蛏养殖春季肥水技术
富士苹果大小年树的修剪
富士X-T100
既要环保,还要产量,鱼和熊掌如何兼得——谈新形式下如何肥水
牢筑节约集约“高压线” 严守国土资源“生命线”——玉环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芝加哥大数据发展与应用对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启示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