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邦胜项羽之舆论因素分析

2016-02-19范香立

关键词:项羽刘邦舆论

范香立

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刘邦胜项羽之舆论因素分析

范香立*

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舆论对于战争具有重要影响,刘邦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深谙此道,注重引导和控制舆论走向。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够取得最终胜利,与其善于利用舆论战术有着密切关系。起事之初,刘邦利用迷信,神化出身,通过发挥舆论传播的影响力,构建其领袖地位的合法性,吸引众人追随。起事之后,借舆论宣传之力,树立其“宽大长者”、“仁慈爱民”的光辉政治形象,实现收揽民心之目的。对峙之时,从道德层面声讨项羽,使之成为众矢之的,达到控制舆论之目的,并为发动战争寻求舆论依据。决战之际,刘邦再造舆论,瓦解项羽军心,挫敌锋芒,最终取得胜利。与之相对,项羽则轻信谣言,不辨真假,猜忌臣下,人才流失,民心丧失,舆论倒向刘邦,终致失败自杀。因此,赢得战争,不仅需要雄厚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更需要舆论宣传中的精神征服,对舆论的成功运用是刘邦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刘邦;项羽;楚汉战争;舆论传播;政治形象

范香立.刘邦胜项羽之舆论因素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89-93.

FAN Xiangli.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 of Public Opinions on Liu Bang's Defeating Xiang Yu[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6,18(4):89-93.

引言

舆论,在中国古代大多将其理解为治民之术,因此被称为“驾御民心的艺术”[1],所以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尤其在王朝更替之际,在各种政治势力相互角逐过程之中,谁能很好地制造舆论、引导舆论、影响舆论走向,从而达到利用舆论赢得民心之目的,谁就能夺得天下。楚汉战争之中,刘邦能够战胜项羽的原因,除学界所论的民心向背、战略决策、地理环境、心理、用人、分封、经济等因素外,善于利用舆论亦是刘邦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舆论不但可以树威立信、赢得民心,争取战争主动权,亦可打击、瓦解敌军,杀敌于无形。在战争前后,刘邦不断制造、引导舆论,并且一直牢牢地掌控着舆论的主导权,这为其取得最终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1起事之初:用舆论神化出身

秦朝末年,天下骚动,群雄逐鹿,动荡的社会现实为刘邦创造了成就功业的历史时机。起事之初,刘邦利用迷信,神化出身,通过发挥舆论传播的影响力,构建其领袖地位的合法性,吸引众人追随,从而为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提供条件。其间,刘邦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宣传工作:

一是刘邦自己的宣传。刘邦本为秦基层政权的一个亭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又“好酒及色”[2]343,见秦始皇出巡之威风,则以崇拜的口气说“嗟夫,大丈夫当如此矣”!作为秦统治之下的一个普通百姓,刘邦想在秦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之中有所作为,必须要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然而,这对于没有任何身份背景及权势地位的刘邦来说,绝非易事。因此,刘邦进行了精心的谋划,即利用时人崇拜鬼神的迷信心理,将自己的出身加以神化,制造自己异于常人之表现,同时进行舆论宣传,以冀吸引百姓归附。其舆论之手段有二:

其一,“我说”,即刘邦对自己进行神化包装,制造舆论噱头,以抬高出身身份。首先,编造“龙子”神话。刘邦对出生前的预兆进行神化,史载,刘母“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2]341,刘邦乃是其母梦龙所生。刘邦通过塑造颇具神话色彩的出身,意在向时人证明自己异于常人,乃天意所示,是真龙之子。其次,宣传自己异于常人的体征。刘邦“隆凖而龙颜,美须髯”[2]342,《史记集解》引文颖注曰“高祖感龙而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刘邦利用人们对龙的敬畏之情与崇拜心理,将自己与龙联系起来,以抬高自己的身份。《史记·高祖本纪》又载刘邦“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史记正义》引《合诚图》云:“七十二黑子者,赤帝七十二日之数也。木火土金水各居一方,一岁三百六十日,四方分之,各得九十日,土居中央,并索四季,各十八日,俱成七十二日,故高祖七十二黑子者,应火德七十二日之征也。”“七十二黑子”乃赤帝之象征,黑子之数可能是刘邦自己杜撰,亦或史家附会之说,否则他人无从知晓,但这无疑增加了刘邦的神秘色彩和领袖地位的合法性。

其二,“他说”,即刘邦利用自己身边发生的奇异之事,通过他人之口,进行舆论传播,以实现吸纳众人追随之目的。根据史籍所载,刘邦身边的奇异之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其居处有奇异现象。有龙说:刘邦好喝酒,经常向王媪、武负赊酒,每每喝醉,王、武二人常“见其上常有龙”[2]343,如此怪异之事常有发生,因此二人虽有不解,但对刘邦多一份敬畏,年尾之时,“此两家常折券弃责”。云气说:刘邦曾逃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等人却“常得之”,令其感到奇怪,问后得知“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2]348。古人以龙与云气为祥瑞,且乃天子之象征,只有帝王才会出现此类预示或征兆。秦始皇曾以“东南有天子气”[3]8而东游以镇之,进一步说明了刘邦代秦的合理性。刘邦通过杜撰神话,赋予政治寓意,以冀代秦。

二是相面者的宣传。刘邦得相面者之助,始于单父人吕公。吕公好相人,曾避仇于沛地,被友人沛令视为“重客”,设宴款待,沛中豪杰前来贺之,刘邦亦在其中,当吕公见到刘邦之时“大惊,起,迎之门。……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2]344。从“惊”、“起”、“迎”、“见”、“敬”、“引”等动词的运用中,可以看出吕公因刘邦面相之贵而发出的一系列动作,而对在豪杰眼中“多大言,少成事”的刘邦而言[2]344,起到了提高身份与宣传的功效。宴会之后,吕公又单独会见刘邦,言其相贵,将女儿许嫁给刘邦,而此女沛令曾“求之不得”,则进一步提高了刘邦在众豪杰眼中的地位,为其后沛县子弟追随刘邦埋下伏笔。

三是醉酒斩蛇神话的制造。刘邦为县向骊山送徒时,至丰西泽中亭,停下饮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结果为大蛇挡住去路,刘邦醉而前行,拔剑击斩蛇,路开。有老妇夜哭:“人杀吾子……,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2]347。《史记集解》引应劭注云,“秦襄公自以居西,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至献公时栎阳雨金,以为瑞,又作畦瑞,祠白帝,……赤帝尧后,谓汉也”。“白帝”乃秦祭祀之神,意指秦,刘邦杀白帝子,意味着汉当灭秦。而通过斩蛇神话的塑造与传播,刘邦树立了威信,“诸从者益畏之”,同时,也“具有了放射神异光辉的政治领袖的身份”[4]。

刘邦利用迷信神化色彩的宣传方式,先杜撰神话,再通过自己、酒家、相面者、追随者等人之口进行宣传,虽然这种舆论传播不具备现代“大容量、高负载、强渗透等信息传播特性”[5],但其效果却不错,很快引起了时人的关注、引发社会舆论,正如沛县诸父老所说:“平生所闻刘季奇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3]10而且刘邦还获得大批追随者,“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2]348,不久,其队伍“已数百人”。通过神化色彩的宣传,刘邦得到家乡父老的支持,萧何、樊哙等也对此深信不疑,纷纷加入刘邦队伍,并助其收沛县子弟从之,刘邦队伍日益壮大,从几十人发展到三千人。

此时,刘邦的舆论宣传虽然具有相当浓厚的迷信色彩,并且具有欺骗性,但是牢牢抓住了时人对神的敬畏心理。无论是谋臣张良还是武将韩信,都认为刘邦是“天授”而非“人力”,并且都不自觉地成为传播者。正如研究者所说的谶纬一样,“由于多数谶纬是人为编造而成的,本身并不是民意或众意的真实反映,由谶纬形成的舆论,有时并不是真舆论,而是假舆论。假舆论虽对受众具有欺骗性,但出于对谶纬的迷信,又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人们不但会接受假舆论,而且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假舆论的传播者”[6]。刘邦正是利用舆论传播的影响力,为神化与宣传自己造势,以此迷惑百姓,煽动众人反秦,吸引大批追随者,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同时构建其领袖地位的合法性。

2起事之后:用舆论树立光辉政治形象

在群雄逐鹿过程中,刘邦借助舆论传播,树立“宽大长者”、“仁慈爱民”的光辉政治形象,与项羽的“慓悍祸贼”、“背君弑主”的残暴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达到了收揽民心、打击项羽之目的,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秦末战争中,作为反秦阵营中名义上最高统领的楚怀王,封刘邦为武安侯,封项羽为长安侯,并与各路起义大军将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3]16。而刘邦一直以来塑造的“宽大长者”舆论形象,已为楚怀王君臣所认可,因此,楚怀王舍项羽而遣刘邦引军西进直取关中。

刘邦在向西进军途中,注重政治舆论宣传,约降秦守军,不掠秦百姓。刘邦引军过宛之时,遇秦守军顽强抵抗,宛城不下,此地人口众多,积蓄充足,秦官吏认为出降刘邦必会被杀害,因此“皆坚守乘城”。为了不影响西入咸阳称王的进程,刘邦约降秦守军,“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2]360,即保留其地原有的军权和地方行政权,并告诫军队攻城掠地“毋得卤掠”[2]361。这一行动的效果相当好,不但避免了过多的伤亡,同时也为其后的军事行动做了舆论宣传。引兵西进途中,秦民大喜,“闻声争开门”而待刘邦大军,所过之地“无不下者”,而刘邦“能宽容”的长者形象也得到进一步传播。

刘邦入关后,积极塑造自己仁慈爱民的形象。首先,不杀秦王子婴。汉元年十月,刘邦大军至霸上,秦王子婴请降,当时有将领建议诛杀子婴。刘邦认为楚怀王之所以遣其入关中,是以其“能宽容”,且“人已服降,杀之不祥”[3]22,因此没有应允,并以子婴为“属吏”,这不但彰显了刘邦宽厚仁慈的形象,同时也安定了秦地民心。其次,与民约法三章。同年十一月,刘邦在霸上召集秦诸县豪杰,明确其来此目的是为民“除害”、“非有所侵暴”,并与民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3]23。此之约法相较于秦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的严酷刑法来说,无疑轻简得多,深得那些饱受“断足”、“黥面”等苛法压迫的贫苦农民的欢迎。再次,刘邦令“诸吏人皆按堵如故”[2]362,并遣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2]362,刘邦不对秦的政治经济状况作根本性的触动,而且还利用秦朝原有官吏的行政能力和政治影响力来宣喻政令、维持社会秩序,这对稳定关中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刘邦很快争取到了关中民心,“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享军士”[2]362。刘邦推让不接受,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刘邦在百姓心中的“爱民”形象再一次得到提升,“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3]23。舆论具有不断扩散、蔓延、传播的特点,因此,刘邦所争取到的支持者不仅有关中地区的百姓,还包括关中以外地区百姓的支持。此外,针对战争中死亡的将士,刘邦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3]46,刘邦的仁爱之心再一次彰显,“四方归心”。刘邦利用舆论传播,其“宽大长者”、“仁慈爱民”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

与之相反,项羽不但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舆论宣传,反而受刘邦集团所制造的谣言影响,丧失了重要的武将文臣。汉楚相峙于荥阳之时,刘邦用陈平的计谋,制造谣言,“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3]2042。一方面,离间项羽与得力战将钟离昧之间的关系。陈平以重金收买楚军内部官兵,令其散布:钟离昧为项王将,功多却不得封王,欲与汉讲和以共灭项羽,分王其地。谣言一出,“项王果疑之”。另一方面,离间项羽和谋士范增的关系。项羽围攻荥阳,范增劝其急攻荥阳,陈平利用楚使,制造汉与范增秘密往来的假象,引起使者的怀疑,进而将假象传达给项羽,结果“项羽果疑范增”[7],完全不信任范增,将其进攻荥阳之议也置之不理,最终导致范增“大怒而去,发病死”。项羽对刘邦所制造的谣言,不辨真假,轻易听信,致使楚军内部关系被离间,项羽损失了两名重要的得力干将。此外,项羽实行一系列残暴的行为,将自已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不但丧失民心,也使舆论完全倒向刘邦。项羽攻襄城之时,“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3]16,此种行为使楚怀王及众将士认为项羽为人“慓悍祸贼”,而秦朝吏民也不敢相信义军,“以为降必死”,纷纷坚守城池。项羽在新安之时,更是“坑秦卒二十余万人”[2]310。入关中后,项羽引兵屠咸阳,杀死秦降王子婴,火烧秦宫室,《史记》载“火三月不灭”,又大掠财物妇女东归。项羽屠杀焚烧,恣其残酷,关中百姓惶恐不安,对其大失所望。项羽慓悍粗暴的政治形象印刻在百姓心中,并使其原本可以争取到的民心,转而倒向了刘邦一方。汉楚两军相持之时,刘邦就指责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收私其财”[3]44,即使是后代史家也感叹到,“项羽之暴也,沛公之明也”[8]。

3对峙之时:用舆论从道德层面声讨对方

随着战争的推进,逐渐形成了楚汉两大势力对峙之局面,此时,刘邦利用舆论传播,从道德层面声讨项羽,使之成为众矢之的,达到控制舆论之目的,并为发动战争寻求舆论依据。按楚怀王之约,“先入关者王其地”,刘帮先入关当为王,然其实力弱小,不得不屈服于项羽的军事强权之下,并被项羽封至秦朝流放罪犯的巴蜀之地为汉中王,刘邦称王关中的愿望也随之化为泡影,对项羽心生怨恨。同时,项羽的背约行为遭到楚怀王反对,怀王主张“如约”,因此,二人矛盾激化。项羽阳尊怀王为义帝,却不用听其命,并徙之于长沙,终在汉二年冬,杀义帝于郴,此举为刘邦创造了引导舆论的机会。

汉三年,刘邦听取新城三老董公建议,为义帝发丧,并“袒而大哭,哀临三日”[3]34,同时遣使者告诸侯,“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3]34。楚怀王虽无实权,却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项羽此种不义之举一旦被公之于众,必然会引发舆论哗然,正如应劭注疏所云,“布告天下,言项羽杀义帝,明其为贼乱,举兵征之,乃可服也”。刘邦先为义帝发丧,从道德层面来说,已占据先机;再以正义之士的身份声讨项羽的恶行,为武力讨伐项羽制造舆论声势。通过道德谴责与舆论宣传,刘邦指责项羽是背主弑君之人,而将自己塑造成忠义尊主之人物,其所统之军亦为正义之师,同时号召诸侯王与之联军讨伐项羽。反之,如果刘邦对项羽发动突然袭击,不但出师无名,而且也会遭到各路诸侯的谴责和反对,最终会使自己陷入失道寡助的境地。因此,刘邦为寻找发动战争的借口,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在如此猛烈的舆论攻势之下,项羽成为众矢之的,亦如汉谋士随何所言“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9]。刘邦赢得了舆论先机。

在楚汉两军对垒广武之时,项羽因“楚军食少”,急于求战,囚刘邦父亲于阵前,要挟刘邦投降,刘邦不为所动,并历数项羽“为人臣而杀其主,杀其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3]44等十大罪状,指责其行为为“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以道德名义谴责项羽,利用舆论在心理上向项羽施加压力,提升汉军士气。尽管由于双方实力的差距,刘邦在随后与项羽进行的战争中失败较多,但其并未放弃,可谓是屡败屡战,并从侧面削弱楚军。

由此不难发现,刘邦在与项羽的对阵中,一直注意对舆论的引导,并将舆论主导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利用舆论塑造自己“忠义”的正面形象,揭露项羽残暴冷酷的一面,这对其获取诸侯支持、赢得百姓之心、人才归附、重振士气、卷土重来,起到了推动作用。

4决战之际:再造舆论瓦解敌军

楚汉决战之际,刘邦再造舆论,挫敌锋芒,瓦解项羽军心,进而影响战争的进程,最终取得胜利。公元前203年末,汉楚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汉军由劣势转为优势。双方决战于垓下,刘邦为取得最终胜利,再次制造舆论,承诺凡能取项羽头者,赐以“千金”、封“邑万户”,以名利激励将士奋勇杀敌,汉军士气高涨。而此时楚军败退,坚守待援,兵少粮尽,又被汉军重重包围,陷于绝境。为给项羽致命一击,刘邦再次利用舆论造势,令围城的汉军士兵大声高唱楚歌,从心理上瓦解楚军最后的防线。当项羽与士兵听到楚歌四起,皆“大惊”,以为楚地尽失,军心涣散,一直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示人的项羽,最终“意气尽”,不得不“泣下数行”,仓皇出逃,为汉军围困,终至自杀身亡。

项羽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其于谷城,为其发丧,“泣之而去”,并对项羽族属示以宽容,不但不杀,还给予封侯、赐姓之荣耀。刘邦对项羽的“哭”及对项羽支持者的“赦”、“封”,一方面安抚了项羽在楚地的势力,化解了楚地暴发动乱的危机。另一方面,为自己做了舆论上的宣传,显示了其重情义、宽容的一面,同时也赢得了此地民心。

5结语

综上,舆论对于战争进程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刘邦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深谙此道,注重引导和控制舆论走向,并掌握舆论的主导权。起事之初,刘邦通过制造、传播舆论,将自己出身神秘化,构建其领袖地位的合法性,并吸纳大批追随者,其中不仅有普通百姓,也包括大量谋士良臣,如陈平因“闻汉王之能用人”而投奔刘邦。起事之后,又利用舆论,塑造自己爱民、忠义的形象,争取民心。然而,现实中的刘邦又是另一番形象,如:见秦宫宝货妇女“意欲留居之”;项羽欲烹杀刘邦之父时,刘邦说“幸分我一杯羹”;被楚军追赶时,刘邦急于逃跑,置伦理亲情于不顾,“急,推坠二子。滕公下收载,遂得脱”[3]36。可见,刘邦实乃贪财、不仁之徒,但刘邦的缺点并未阻碍其取得战争胜利,反而是项羽的缺点一再被刘邦利用,并通过舆论传播不断扩散放大,终至失败自杀,因此,舆论战之中,“输在‘嘴'上也致命”[10]。

总之,赢得战争,不仅需要雄厚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同时,也需要舆论宣传中的精神征服。纵观楚汉战争全过程,项羽主要着眼于攻城掠地,而刘邦则既注重武力征服,又重视运用舆论宣传,扬己之长,揭彼之短,赢得民心,吸纳人才,瓦解对手。刘邦将舆论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并贯穿战争始终,最终登顶帝位。对舆论的成功运用,可以说是刘邦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1]胡钰.新闻与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07.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王子今.“斩蛇剑”象征与刘邦建国史的个性[J].史学集刊,2008(6):21.

[5]孔燕子,盛沛林.论舆论战争的几个基本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6):115.

[6]赵凯.社会舆论与秦汉政治[J].古代文明,2007(2):61.

[7][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54.

[8][清]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14-15.

[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330.

[10]舆论战:输在“嘴”上也致命 [EB/OL].(2004-02-03)[2016-03-05].http://www.people.com.cn/GB/junshi/ 1078/2317633.html.

编辑:钟青

编辑部网址:http://sk.swpuxb.com

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 of Public Opinions on Liu Bang's Defeating Xiang Yu

FAN Xiangli*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Shaanxi,726000,China

The spread of public opinions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winning a war.At the late years of the Qin dynasty,Liu Bang,an outstanding politician,laid great emphasis on leading and controlling the trend of public opinions.Liu Bang's final victory in the Chu-Han war owed much to his skillful use of public opinions.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ar,Liu Bang made full use of the public opinions by deifying himself to justify his leadership so that the public would follow and support him. Afterwards,Liu Bang built a positive image of himself as a generous elderly and as a benevolent leader who loves his people through public opinions,in order to win over the people's support.During the decisive battle against Xiang Yu,Liu Bang disintegrated the morale of Xiang Yu's army by means of public opinion and eventually won the victory.The result of the war shows that in order to win a war,psychological control through public opinions is also needed besides strong military strength. Key words:Liu Bang;Xiang Yu;Chu-Han War;spread of public opinion;political image

10.11885/j.issn.1674-5094.2016.04.07.01

1674-5094(2016)04-0089-05

I206

A

2016-04-07

范香立(1982-),女(汉族),吉林公主岭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史。

猜你喜欢

项羽刘邦舆论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梦遇项羽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