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6-02-19温丛格
王 曼 温丛格 梁 盼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河南省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
王 曼 温丛格 梁 盼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民失去了安生立命的土地,直接影响到河南省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对失地农民进行教育培训,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河南省虽然在对失地农民培训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对策
在河南省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个新的群体——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从政府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并取得一定成绩,然而由于河南省农村居民人数多、质低、思想落后、就业层次低等,使得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 河南省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培训机制问题
失地农民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近些年才涌现出来。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缺乏经验,没有过多的参考依据,导致出现了教育培训组织管理机制、内容及方式更新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不甚健全[1]。
1.2 教育培训的市民观教育问题
失地农民有很严重的“小农意识”[2],他们不擅长社交,与城市市民有隔阂,真正融入城市显得有些困难。
1.3 就业观念问题
部分农民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缺乏相应的城市生活经验和工作技能,重新就业的压力和热情不够,以致于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
1.4 教育培训的绩效问题,
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内容单一,培训师资不够,缺乏实践操作,挪用、私分培训资金,搞假培训[3,4],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育培训的有效开展,而且会使得失地农民失去信任。
1.5 失地农民的参与积极性问题
目光短浅、接受能力有限是大部分失地农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导致他们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
1.6 政府宣传力度不够
经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对再就业及教育培训知之甚少,绝大多数农民并不知道这一惠民政策。
2 影响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的因素
2.1 政府因素
失地农民通常期望政府出资对其进行教育培训,然而政府更倾向于对其一次性发放所有补助,并不考虑他们以后的生活、就业等问题,再加上宣传不到位,以致于失地农民没有更好地接受教育培训。
2.2 农民自身因素
失地农民年龄结构偏大[5],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缺乏,这使得失地农民缺乏就业积极性,不愿参加培训。另外,失地农民还存在就业观念滞后、能力有限、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
2.3 培训机构的因素
师资力量不充足,培训课程设置单一;挪用、私分培训资金,搞假培训;培训专业陈旧,跟不上市场需求。
2.4 经济能力的限制
政府通常以补偿安置[6]的方式来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导致失业农民直接面向市场。同时,补偿金额较低,失地农民自身经济能力不强、原始资本积累较弱,是失地农民不愿参加培训所必须面临的经济问题。
2.5 培训内容实用与否
失地农民大多数目光较为短浅,同时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得他们在选择培训内容时显得较为随意,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此外,由于失地农民本身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有优势的农民工、大学生等,导致失地农民的处境不佳。
3 加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
3.1 政府转变自身职能,完善保障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保证这一惠民政策[7]的落实,积极调配资源,建立健全培训政策的保障机制,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
3.2 保证经费的投入,建立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第二,政府适当增加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第三,建立由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及社会力量捐助等多方参与的投入机制[8]。
3.3 建立新的培训模式,增加培训渠道的多样性
开展以职业院校为基地的教育培训,成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中心,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借助农村远程教育开展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围绕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开展培训。
3.4 改革培训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保证该系统工程有序有效的进行,需要政府或培训机构建立一套合理的培训课程体系。根据市场需求,考虑失地农民的自身受教育程度,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同时,加强培训后的跟踪调查与反馈,并将跟踪意见反馈到培训主题单位,方便培训单位掌握培训情况,有助于提高培训效果。
3.5 有针对性地开展有特色的再就业和创业培训
开辟第二三产业的再就业培训,转变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扎实开展农民创业培训。
3.6 注重心理教育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失地农民心理健康发展;注重心理辅导,增强失地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强化心理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自我救助能力。
4 结语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是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已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然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从培训机构到失地农民自身也应当积极配合自觉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该项活动中。由于教育培训的复杂性、长期性、差异性,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教育培训效果的显现也不可能立竿风影。只有全方位调动政府、培训机构及农民的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河南省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措施,才能真正培养出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新一代劳动力。
[1]杜乐.失地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研宄——以长沙县黄兴镇、安沙镇为个案[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2]杜乐.河南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学习论坛,2008(6):30-33.
[3]周建瑜.失地农民市民化教育培训的几个问题思考[J].发展研究,2012(5):101-104.
[4]廖福洲.河南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学习论坛,2008(6):30-33.
[5]张芳.转型期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6]张璐.浅论国外解决失地农民保障的经验及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4):29-31.
[7]崔铭香,高志敏.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考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9(16):68-70.
[8]贺俊杰,聂庆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探析[J].成人教育,2015(7):5-7.
F323.6
A
1674-7909(2016)24-95-2
2016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SKL-2016-2864)。
王曼(1987-),女,硕士,研究方向: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