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地区的羁縻政策

2016-02-19黄辛建次旦顿珠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资治通鉴吐蕃西北地区

黄辛建次旦顿珠

(①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8②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西藏拉萨 850000)

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地区的羁縻政策

黄辛建①次旦顿珠②

(①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8②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西藏拉萨 850000)

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地区实施羁縻政策,广设羁縻府州并大量封授“酋领”,同时辅以设立封堠及禁山、茶马互市、筑城及驻军、建立当地官员的任期制和遴选机制等配套措施。唐宋两朝所实施的羁縻政策促进了川西北地区民族与部落的国家认同,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地区的羁縻统治主要依靠所封授的“酋领”们来实现,并未深入到普通民众之中,两朝羁縻政策的目的虽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唐宋朝;川西北地区;羁縻政策;羁縻府州

川西北地区主要指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与之毗邻的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这里处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带,是藏彝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上自青海、甘肃地区往来蜀地进行交往和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在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在施行郡县直接统治的同时,对“西南夷”酋领封授“王侯”“蛮夷君长”,开创了羁縻的统治方式。汉代,羁縻政策进一步发展,凡来归附臣服的“蛮夷君长”,均给予王、侯、君长封号,有的还赐予“印绶”“钱帛”,以期达到“以方寸之印,丈二之组,镇抚方外”[1]的目的。到了唐宋两朝,羁縻政策在川西北地区广泛实施,日趋成熟,对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对历代中央王朝所实施的羁縻政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对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地区所实施的羁縻政策的关注度仍略显不足。①为此,本文拟对此进行系统梳理,以就教于方家。

一、广施羁縻,封授“酋领”

唐初,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縻”[2]为要义,在川西北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到武德二年(619年)“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3]。大致如下:

(一)乐容州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嘎尔乡一带,是川西北地区唯一一个羁縻都督府,管辖范围大致为大金川及其上游地区。后来这一带被吐蕃军队征服,唐朝被迫罢设乐容州都督府。[4]

(二)茂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管辖范围主要在汶川、茂县一带。原为隋朝汶山郡,武德元年,改为会州。茂州都督府领“羁縻州十”,“维、翼两州,后进为正州”。[5]

(三)松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所属范围包括了今阿坝州的松潘县、阿坝县、若尔盖县、理县、茂县部分地区,绵阳市的平武县、北川县及与甘肃接壤的一带地方。原为隋朝同昌郡之嘉诚县,武德元年,置松州,领“二十五羁縻等州”,后因“生羌相继忽叛,屡有废置”。[6]

(四)雅州都督府。治所在今雅安市,其管辖范围到达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金川县一带。原为隋朝之临邛郡,武德元年,改为雅州。后又反复废立,“乾元元年,复为雅州,都督羁縻一十九州也”[7]。

从数量上看,唐朝在川西北地区设置的羁縻府州十分密集,所封授的“酋领”数量也十分庞大,仅“天宝中国家所赐官告共三十九通”。[8]对于封授的羁縻府都督、刺史等职,唐朝明确规定“皆得世袭”[9],“其部落代袭刺史等官”[10]。据《武经总要》记载:“保州雪山郡,本维州定廉县,南至吐蕃,为夷落之极塞,唐开元以来,董氏世系刺史。霸州静戎郡,唐天宝中招慰生羌置郡,亦许世袭”[11]。同时,唐朝还对这些内附的“酋领”们厚于赏赐,其中包括官秩很高的虚衔。物品方面,主要有丝绢、茶叶、瓷器以及金银器皿等,而所封赐的虚衔名称众多,有的属于散官,有的为勋官,还有的是封爵,并不是实授,而且这些虚衔与酋领的实职没有实际关联,实际上是朝廷对他们表示的一种恩宠和荣耀。[12]同时,唐朝还积极吸收当地的民族和部落参与作战,对参与和配合出征打仗的地方首领还授予军职。据载,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发生的弱水西山战役中,隶属于保宁都护府的部落就参与了与吐蕃军队之间的战争,此役之中出现了诸多由唐朝封授给当地“酋领”的官职,诸如招讨副使、羽林大将军、羽林将军、骁卫将军、武卫将军、武卫翊府中郎将等,[13]均属于唐朝授予当地首领的军职。通过积极采取羁縻措施,设置羁縻府州和大量封授、赏赐,唐朝强化了对川西北地区的政治领属。

不过,由于这一带长期处于吐蕃和唐中央王朝争夺之中,双方势力犬牙交错,数易其手,因此,川西北地区的羁縻府州的废立异常频繁。正如《新唐书》所言:这些羁縻府州“其后或臣或叛,经制不一,不能详见”[14]。因此,要准确统计唐朝究竟在川西北地区设置了多少个羁縻府州,每个羁縻府州的地域范围怎样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均十分困难。然而,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对唐蕃在川西北地区的角逐过程的梳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贞观十二年(638年)八月,“吐蕃进破党项、白兰诸羌,帅众二十余万屯松州,败都督韩威;羌酋阎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并以州叛归之。”[15]上述的阎州、诺州均为唐初在川西北地区设置的羁縻州。以松州之役为起点,吐蕃与唐朝之间在此后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在川西北地区展开了频繁的拉锯战争,川西北地区的羁縻府州受唐蕃战争的影响时有废立和调整。据载:“龙朔后,白兰、舂桑及白狗羌为吐蕃所臣,籍其兵为前驱破。”[16]为应对吐蕃的威胁,加强对川西北地区的控制,唐朝在松、茂西境设置翼州都督府。在大非川战役之后,吐蕃再度加强了对川西北地区的攻势,诸羌部落纷纷陷落,翼州都督府只得迁驻悉州,遥领所属。仪凤二年(677年),撤销翼州都督府,悉归松州都督府辖制。永隆元年(675年),吐蕃攻破位于鹧鸪山口的安戎城,乐容州都督府一带同样失陷,吐蕃“尽收诸羌之地,东境接于松、茂”。天宝年间,鲜于仲通西征,“天宝八载(749年)闰六月己丑,剑南索磨川新置都护府,宜以保宁为名。”[17]保宁都护府的中心位置位于马尔康附近的索磨川一带。广德元年(763年)十一月,“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18]

由上看出,吐蕃东渐对唐朝在川西北地区所设置的羁縻府州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有学者统计,在大金川及其上游地区,唐初设置了68个羁縻府州,到仪凤二年(677年)仅剩30个,其余全部被吐蕃征服。不久后,吐蕃军队又攻陷茂州都督府西境要塞安戎城,“尽收诸羌之地,东境接于松、茂”,松州都督府原辖羁縻府州除内徙者外,已全部丧失,“弱水西山六十八州”宣告最后瓦解。[19]因此,唐初在川西北地区所设立的羁縻府州大部分失守,其间虽有所反复,但多数时间仍为吐蕃所控制,这也直接影响到后来宋代在川西北地区所能羁縻的范围。

842年,吐蕃崩溃。907年,唐朝灭亡,川西北地区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之中。到了宋代,经过唐末和五代十国纷乱之后,原来唐朝在川西北地区设置的羁縻府州中仅有威、茂一带向宋朝归附,由宋朝羁縻之,其余地区则处于瓯脱之中。宋朝在川西北地区的威州和茂州所属之下设立了“羁縻州”,茂州“领羁縻州十”[20],威州领保州和霸州两个羁縻州。茂州和威州虽然毗邻,但情况却迥然相异。[21]对于威州所属的保州、霸州这两个羁縻州的土官,一直由宋朝进行任命,但茂州所属的羁縻州的首领,则是沿袭唐朝旧制并使用唐朝的封印,宋朝予以默认。[22]政和三年(1113年),保州和霸州酋领纳土归附,宋遂以保州为祺州,霸州地为亨州。政和六年(1116年)前后,“茂州夷”相继内附,唐初设立的茂州羁縻州从此不复存在。至此,川西北地区结束了羁縻府州的历史。从元代开始,川西北地区开始进入土司制度时期。

二、“以为藩篱”和隔绝“蕃夷”

在设置大量的羁縻府州和封授“酋领”的同时,唐宋两朝还采取了以“以为藩篱”和隔绝“蕃夷”为主要目的的系列措施,以此作为“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凭借“山川险阻”,阻隔往来交通。由于处于世界著名的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地带,川西北地区的交通一直受制于河谷走向。从今天的交通状况来看,川西北地区对外往来的主要通道是沿岷江上游而行的218国道和地震后开通的都汶高速。不过,这一条通道的南端,也就是通往蜀地的一面在清代以前并不通畅。唐宋时期,川西北地区的通道主要是沿大小金川,顺大渡河,经由雅安,最后通往成都平原;或者经由松潘、茂县一带进入今北川、平武地区,经文县、安县,联通天府之国。这一情况的存在,一方面是自都江堰通往岷江上游的山谷险峻,难以通行;另一方面则是唐宋朝乃至其后的明朝统治者均反对开凿这一地区的道路。唐代“欲开蜀山,自雅州道入讨生羌,因以袭击吐蕃”,大臣陈子昂得知后,上奏列举开凿雅州道的七大祸,称“吐蕃爱蜀富饶,欲盗之久矣,徒以山川阻绝,障隘不通,势不能动。今国家乃乱边羌,开隘道,使其收奔亡之种,为乡导以攻边,是借寇兵而为贼除道,举全蜀以遗之也”[23],认为“西蜀之祸,自此结矣”[24],阻止了川西北地区道路的开凿。到了宋代,虽然数度出现有关开凿联通蜀地的川西北道路的呼声,但最后均被否决。熙宁八年(1075年),提举戎、黎等州买马司乃奏请在岷江上游开隘通道,但宋朝廷权衡利弊之下称:“诏闻嘉、雅、威、茂州顷者虽时有寇略,然不至大患者,盖以山川险阻足恃故也。……开隘通道,甚非守圉之利,……其罢嘉、雅、威、茂州开通险路。”[25]绍兴五年(1135年),再度出现争议时,称:“威茂山路险恶,仍隔绳桥,既无马路,且去成都最近,所以道路更不开广,令人马通行。兼威州后蕃有路结连熙河蕃部,切恐茶货转至后蕃,踏开生路,引惹边事。”[26]到了淳熙五年(1178年)二月八日,文州知州“凿开管下青唐岭道路”,成都知府胡元质得知后,以“文州在蜀之西北,结连生蕃”,开通道路“有害边防”为由令其“放罢取勘”。[27]

二是设立封堠,实行“禁山”。禁山的举措始于宋朝。绍兴六年(1136年)一份诏书反映了宋代统治者对“禁山”的认识。该诏书称:“蜀三面被边,绵亘四百里,山溪险阻,林木障蔽,祖宗时,封禁甚备。……祖宗时所以严禁采伐者,正为藉此为阻,以屏捍外夷耳。”[28]但是,宋代初期“采伐耕垦禁之甚严,自后无复畏惮,侵开日广,弥望田苗,几彻蕃界。”[29]到淳熙七年(1180年)二月七日,成都知府胡元质上奏朝廷,请求严格执行“禁山”政策。其具体举措是:在界连“蕃夷”之处,“各于其界建立封堠,谓之禁山。……以茂县、永康军税地更展三里,别立新堠,其他州军更不宽展,只令各将所管禁山应有封堠及原无封堠去处,委通判签判,限两月别立新堠,仍刻石各书地名及今所立年月以为限隔。”[30]在邻近川西北地区的灌口一带设立的永康军很快按照成都府的命令实行了禁山令,其称:“边防自青城以西与蕃部结连,去成都仅五舍,比他边厉害尤切,然非禁山,林木茂密,无以保藩篱之固。”[31]总体来看,整个宋代在川西北地区均“封禁甚备”,并时常安排官员巡山视察,以期发挥禁山的阻隔作用。

三是设立堡寨、筑城及驻军。唐朝建立之初,便“募兵于茂州之西南筑安戎城,以断吐蕃通蛮之路”[32]。为应对吐蕃的进攻及羁縻川西北地区的部落,唐朝在川西北地区及其周边部署了数量不菲的军队,具体分布为“冀州兵五百人,茂州兵三百人,维州兵五百人,柘州兵五百人,松州兵二千八百人,当州兵五百人,雅州兵四百人,黎州兵千人,姚州兵三百人,悉州兵五千人。”[33]大和四年(830年),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后,修筑筹边楼,[34]在今天我们仍依稀可见当年李德裕所建筹边楼的遗迹。在川西北地区与成都之间,距离最近者当属经岷江河谷,过灌口(今都江堰),抵成都。为控制这一关隘,宋朝于乾德四年(966年),“以灌口镇为永康军”[35],所处位置“下与青城山连接,当吐蕃之界,溪谷深邃,夏积冰雪”[36],同时在今北川县“以城石泉军,增筑九堡”[37],并在茂州、威州等地的“关津”之处筑城和修建堡寨,“置威戎军使及置镇羌寨结总关”[38]。

四是开展茶马贸易。茶马贸易是宋代开始兴起的,宋朝推行茶马贸易主要目的在于“以微利羁縻之而已”[39]。在川西北地区,宋代并无茶马贸易的市场,而是在内地与“蛮夷”界连之处,“沿边收市”[40]。在川西北地区,宋朝最初将威、茂两州易马之地设在位于灌口的永康军,后因“维、茂州地接羌夷,部岁至永康官场鬻马,寖熟道路险易,虑其现两川”,最终于景祐元年(1034年),“徙场黎州境上”。[41]此后,地方官员及负责茶马贸易的宋朝官员多次奏请开通灌口通往威、茂两州的道路,以“增价市良马”[42],以及再次奏请在“永康、威、茂州置场,以茶博马”[43],均未应允。

五是建立官员的任期制和遴选机制。唐代,由于川西北地区长期处于唐朝与吐蕃政权的争夺之中,处于战时状态,地方官员的任命和使用并未形成制度,多为军事化的设置,并无定制。到了宋代,对川西北地区官员的任命和使用主要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举措。一是实行了官员的任期制。宋大中相符元年(1008年),宋廷“上以黎、雅、维、茂四州颇有疼毒,令自今知州、监军、里务使臣并二年与替”[44]。这样一来,前往川西北地区任职的官员开始实行2年一轮换的流官制度。二是建立了流官的遴升机制。宋天圣五年(1027年),“诏西川维、茂、黎三州,……举本路官为知州”[45]。次年,雅州也“如维、茂、黎三州例,举本路知县人为知州”[46]。这是宋代在管理川西北地区的一项新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畅通了前往川西北地区任职的流官的晋升渠道。

三、一些认识

总体而言,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地区实施羁縻政策的核心是设置羁縻府州,通过封授酋领以职官称号的形式,不过问其内部事务,酋领世领其地,世长其民,实现对川西北地区民族和部落的统治。唐宋两朝的羁縻政策加强了中央王朝与川西北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往来,促进了川西北地区民族与部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川西北地区民族和部落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凝聚力,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我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通过对唐宋两朝先后在川西北地区所实施的羁縻政策的比较和梳理,我们大致还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地区的羁縻范围是有差异的。在唐代,唐初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封赏了数量众多的羁縻府都督、刺史,范围遍及川西北地区。但随着吐蕃的东扩并征服了西山八国等川西地区的部落后,川西北地区很大一部分被吐蕃占领,唐在川西北地区所能羁縻的地域范围最后局限在岷江和大渡河以东。到了宋代,虽然在川西北地区已经没有像吐蕃那样强大的外部势力对这一带及宋朝在当地的统治构成威胁。但宋代在川西北地区所能实施“羁縻政策”的地域空间仍然非常狭小,仅限于茂州和威州两地,川西北地区的其余地方则处于部落林立、分裂割据的局面,“黎州大渡河外,弥望皆是蕃田”[47],“岷水至阶、利、文、政、绵州、威、茂、黎、移州夷人,皆其遗种”[48]。

(二)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地区的羁縻统治主要依靠所封授的羁縻府都督、刺史等地方“酋领”们来实现的。而且,唐宋两朝在对“酋领”的任用也有一些差异。首先是宋朝在茂州实施羁縻政策中还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即选任当地人充任州将,选任方式为“蛮自推一人,治其众,州将常在茂州受处分”[49]。其次是宋朝因俗而治,采取了“盟誓订约”的方式来约束及治理地方。例如,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为解决茂州周边的“夷族”相互之间“顷多侵扰”的局面,茂州知州召集“夷族首领、耆老董瓢等,……相率于州北三溪刑牛犬,誓不为寇”。[50]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号令不出衙门,控制力仅及于城廓之内的现象。在唐代,就频繁出现川西北地区的部落多视唐蕃双方势力的消长和控制区域的不同而骑墙的情况。史书中有关“两面羌”“两头蛮”的称谓就形象地说明处于川西北地区的民族与部族骑墙及周旋于唐朝与吐蕃之间,既可以成为吐蕃的属部,但也不时为唐所用。[51]例如,据《资治通鉴》记载:“贞元以后,剑南西山白狗等羌内附,赐牛粮,冶生业,差赐官禄;然阴附吐蕃,世谓之两面羌。”[52]再如,796年,韦皋奏“收降蛮七千户”,其中就查到“吐蕃所赐金字告身五十五片”。[53]另据《册府元龟》记载,白兰归附吐蕃后,曾有其中的“吐蕃白兰二品笼官董占庭等二十一人来降”[54]。793年,“剑南西山羌女国王汤立志、哥邻王董卧庭、白狗王罗陀忽、弱水王董避和、逋租王弟邓告知、南水王祬尚悉曩等六国君王,自来朝贡。六国初附吐蕃,韦皋出西讨吐蕃,故六蛮内附,各授官秩遣之。”[55]在宋朝,对川西北地区控制力同样不强。在茂州,于熙宁八年(1075年)七月发生了因修建茂州城池而导致的“蕃部”作乱,颇具代表性。此次事件的发生,主要在于“蕃部”认为茂州筑城“城基侵我地”,同时“于城外取土”不当,“汉城不当使蕃土”,[56]加之地方官员处置方式粗暴,缺乏沟通与协调,没有信义,致使“人心颇携贰”[57],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发生后,“茂州南有鸡宗关路,通永康军,北有陇东路,通绵州,皆为蕃所据”,茂州与外界的信息与交通中断,州官人等加上500名驻军只得在茂州栅城内据守,余处皆为“蕃部”所控。无奈之下,范百常只得“募人间道诣成都及书木牌投江中告急救援”。[58]随着冲突的加剧,茂州周围宋朝所封授诸多羁縻之地及所封授的“酋领”们皆叛,规模极大,后经过数路援军的“征讨”,加之保州、霸州二羁縻州“招诱安集”,[59]宋朝付出极大代价后才得以平息。但这一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一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有学者称之为“赵宋时期在岷江上游地区发生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军事冲突”[60]。

(三)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实施羁縻政策的目的是有差异的。在唐代,中央王朝在川西北地区实施羁縻政策是出于“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61]的考虑,同时希望通过羁縻川西北的部落,“以为藩篱”,达到阻隔吐蕃侵袭的目的。在《敕当悉等州生羌》中,唐朝的大臣张九龄就对川西北地区的“首领百姓等”言到:“卿等祖父已来,为国守境,皆尽忠赤,防捍外蕃,朝廷嘉之,官赏相继。近者处置未当,又得卿表所论,朕皆依行,想皆遂愿。今闻吐蕃屯结,近在安戎,比来通和,未有深隙,计其不合为寇,未知何故起兵?卿比临边,各须伺候,虑有侵轶,损我居人,若预图之,保无忧也。其董惩运、董嘉宗,已有处分讫。其董念双、羌羌嘉弄等,亦即续有处分。必须严勒蕃部,豫备恶人,寇雠纵来,计无所得。我之深策,岂不在兹?卿等荣贵,勿忧不遂。”[62]到了宋代,统治者虽然也有“羁縻属羌以为藩篱”[63]的目的,但隔绝“蕃夷”贯穿在了其羁縻政策的始终。如宋侍御史周尹曾提出:“欲乞应川、陕商旅不许挈家属入威、茂州,及本处人与蕃部交易,止得于州县城内,不得出接蕃部处城门,如有移家住居及以妇女看亲,须经永康军及绵州龙安县给公凭。乞自朝廷立法,所贵边禁稍严,奸谋遂寝。”[64]周尹的这一边禁建议得到了宋廷的许可并予以执行。同样,1075年茂州“蕃部”作乱平息后,石泉县以“静州等族引生羌据有”陇东路而“不能讨,……石泉县至茂州中间经静州等族,本非大路,近年官员赴茂州多由此路行,故渐通商旅往来,因此引惹生事”为由,奏请“本县至绵州与茂州里数适均,又龙安县有都巡检,缓急可以救应,乞割石泉隶绵州,其旧入茂州路更不得开治”。石泉县因噎废食的奏议同样得到宋朝统治者的同意,随后茂州“北路遂绝”,石泉县转隶绵州。[65]如此一来,在宋代,不管是中央王朝派遣的地方官员,还是来自内地的汉人,与川西北地区的民族与部落并无太多直接、深入的联系、交流和接触,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相互之间联系和交流不畅,这也是宋代失去了汉唐以来“天下国家”[66]的气魄,缺乏接纳与消化适应能力的体现。

[1]汉书·卷64上·严助列传(34上)[M].

[2]唐高祖.镇抚夷狄诏[M].〔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28.

[3][9][14][61]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M].

[4]郭声波.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J].中国史研究,1999(4):83.

[5][6][7]旧唐书·卷41·地理志[M].

[8]旧唐书·卷147·东女国传·[M].

[10]旧唐书·卷197·南蛮西南蛮(列传147)[M].

[11]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九·边防条·[M].

[12]龚荫.中国土司制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16.

[13]杨谭.露布[M]//文苑英华.

[15][16]资治通鉴·卷195[M].

[17]旧唐书·玄宗纪[M].

[18]资治通鉴·卷223[M].

[19]郭声波.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J].中国史研究,1999(4):84-85.

[20]宋史·地理志(5)[M].

[21]刘复生.宋代“羁縻州”虚像及其制度问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4):7.

[22]舆地纪胜·卷147·茂州·风俗形胜(引《图经序》)[M].

[23]资治通鉴·卷2041[M].

[24]全唐文·卷212[M].

[25][4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7[M].

[26][28][43]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4[M].

[27][29][30][31]宋会要辑稿·卷186[M].

[32]册府元龟·卷1000·外臣部强盛(页九)[M].

[33]资治通鉴·卷15[M].

[34]资治通鉴·卷17[M].

[3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M].

[36]太平寰宇记·卷73(南西道二)[M].

[37]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28·徽宗皇帝[M].

[38][57][59]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9[M].

[39]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18[M].

[4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0[M].

[4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4[M].

[4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8[M].

[4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M].

[4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0[M].

[47]宋会要辑稿·第198[M].

[48]邵氏闻见前录·卷13[M].

[49]〔宋〕杜大昇.琬琰集(下编)·卷16·冯文简公京传[M].

[5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5[M].

[51]石硕,李锦,邹立波,等.交融与互动——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118.

[52]资治通鉴·卷240[M].

[53]册府元龟·卷789·外臣部·征讨[M].

[54]册府元龟·卷977·外臣部·降附[M].

[55]旧唐书·吐蕃传·卷146[M].

[56][58]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4[M].

[60]耿少将.羌族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54.

[62]张九龄.全唐文(三)·卷287[M].

[63]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7·仁宗(1)[M].

[6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5[M].

[6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8[M].

[66]许倬文.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

On the Regional Ruling Policy Implemented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Region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UANG Xin-jian①Tseden Dundrup②
(①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engdu,Sichuan 610068②China’s Institute of Tibetan Studies,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

A regional ruling policy was implemented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region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y establishing regional ruling counties and conferring a large number of"chieftains"with some other supporting measures like opening tea-horse trade,building fortification,stationing troops,etc.The regional rul⁃ing policy improved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ethnic groups and tribes in the region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which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a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However,the rul⁃ing of northwestern Sichuan region was achieved by conferring"chieftains",which did not won so much support from ordinary peopl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northwestern Sichuan region;regional ruling policy;regional ruling counties

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4.004

K242.4;D691.2

A

1005-5738(2016)04-021-007

[责任编辑:周晓艳]

2016-09-27

黄辛建,男,汉族,四川安县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四川阿坝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历史。

①已有研究包括:刘复生.岷江上游宋代的羌族羁縻州[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01);李克建.唐代在四川设置羁縻府州考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郭声波.唐代弱水西山羁縻部族探考[J].中国藏学,2002(3);郭声波.川西北羌族探源——唐宋岷江西山羁縻州部族研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左之涛.从维州的沿革看唐代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等。

猜你喜欢

资治通鉴吐蕃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胡三省苦心作注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一)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资治通鉴》带我玩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