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关联

2016-02-19邹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孝悌价值观核心

邹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关联

邹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审视孝文化的当代价值,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追求相一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根基。因此,在新时代研究孝文化,就需要借鉴孝文化中优秀的思想精华,厘清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发挥其文化熏陶的重要作用。

孝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熏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①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离不开中国悠久历史的文化土壤,也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

“孝”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还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仁学为中心的儒学,而仁学之精神,却是完全由孝道出发的,《论语·学而》有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因此,孝道也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所在。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和价值理想,孝是中国古代家庭、社会、国家的精神基础,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教育及法律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因此,挖掘和阐释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与道德规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孝文化的熏陶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我们的生活实践,融入我们当下的生活。

一、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积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反哺了中华民族,使其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应运而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文化,应该被高度重视,大力弘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熏陶中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们所追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理想,表达的是国家意志。其中民主是手段,富强、文明、和谐是目标,民主的目的无外乎是为了国家文明、社会和谐、百姓富裕。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人伦的重要表达方式,即以孝悌为先。因此,推进国家社会的文明、进步,要从倡导人伦孝悌开始。孝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明标志,《孝经》有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人伦是文明之基,忠信则是和谐之本。“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这就是说,通过引导百姓的德性来达到九族和睦、万邦协和的和谐氛围。其中首要的德性便是孝悌忠信,唯孝悌能亲睦九族,唯忠信能协和万邦。可以说,孝对国家昌盛和民族安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唯有社会和谐,百姓文明,国家才会富强、民主。传统孝文化在国家富强、社会民主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从而培育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富强、民主观念。《礼记·大学》有云;“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也就是说,国家要富强,首先这个国家的人民要有好的德行,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此,国家才能富强。因此可以说,孝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本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表达的是人们对社会秩序、现实社会的价值诉求和期待。孔子的仁爱思想就是对良好社会秩序的一种期许。“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优秀思想和理念千百年来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中,法治则更为根本,是公民个人自由、社会平等公正的保障。中国传统孝文化中,将“孝”与“法”联系了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这是中国历代律法的一个典型特点。如果说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的硬件基础,那么礼义则是软件基础。“礼义”倡导的是一种合乎天道自然的社会风尚,而不是人为的制度构建。《孝经》有云:“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可见,“礼义”不但可以成就公民个人的道德品格,也是重建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石。在和谐稳定的社会伦理秩序下,才能更进一步的探讨自由、平等与公正。在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规义下,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依义而行。孟子主张“配义于道”,自由应依道义而行,其最高境界就如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公正而言,社会公正的前提就是“义”。义者,宜也(《礼记·中庸》)。义是一种价值准则,推及到社会中便是一种公正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们所追求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表达的是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规范。首先就诚信而言,孝悌可以说是其根本。《论语·学而》有云:“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友善就是要与人为善,就是为仁,而其根本就在于孝悌。友善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公德,孝悌多体现的是一种私德,但无论是作为友善的公德还是作为孝悌的私德,都是来自于仁爱,但孝悌更为根本。因此,在当前社会,我们在弘扬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更要大力弘扬孝悌之道。其次,就诚信与敬业而言,忠信与之密切相关。忠信之间又以忠作为根本,忠者,尽己之谓也。可知,忠既是诚信之本,又是敬业之基。对百姓而言,能做到诚信友善,敬业便自在其中。孝文化中所倡导的忠信之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诚信、敬业相契合,以忠信为本,定能引导现代社会良好的社会风尚。若每个人都能以孝悌忠信为本,则自然会有爱国情怀。因此,孝悌之义是培养公民增强家庭观念、爱国观念的前提。个人在内尽孝悌之道,在外才能忠信于国,才会爱国守法。因此,在弘扬爱国观念时应与弘扬孝悌之德并举。

二、发挥孝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熏陶作用

恩格斯说提到:“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②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孝文化中所提到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观点,为大多数民众所认同并践行,是孝文化的传统美德与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因而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孝文化的熏陶作用能够促进个人品德修养的养成。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的道德品行如何,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礼记·大学》篇提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道:“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③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根基。《孝经》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孝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当前很多地方积极评选“孝子”“孝行”等活动,都是在向社会传递孝文化的孝德精神,树立榜样模范来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因此,以孝来规范个人的品行修养,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着重要的意义,个人的孝不仅体现在对家庭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责任感,将孝文化由个人推及到整体,由家庭推及到社会,孝文化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认同和普及。中国传统孝文化中所投射出的道德文化具有强大的魅力,由此衍生出了“仁爱”“宽厚仁德”“以德配天”等重要的思想资源,并以此向外辐射,引领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活动。

第二,孝文化的熏陶作用能够促进家庭和谐。家庭是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社会得以存在的重要因素。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家庭的稳定、巩固与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与保障。孝是千百年来维持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首先,孝促进了父母子女关系的融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我国传统孝文化与现代新型孝文化都十分重视的关系,可以说是孝文化的核心问题,在家庭关系中起到基础作用。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和谐并不是做子女的一味顺从,孔子曾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篇》)。他告诫人们,父母如有不对的地方,应婉转劝止。现代社会,父母子女关系发展存在诸多不畅,利用孝文化中的精华思想来引导人们,能培养人的感恩之心、恭敬之情。儒家将孝视为仁的根本和起点,认为仁爱之心必先产生于亲情之中,只有家庭和睦,人们的思想才能更加进步,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才能更好的进行。

第三,孝文化的熏陶作用能够谐和社会关系。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物质生活极大提高,但是人们的物质水平上升了,精神文明却降了下来,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孝道的缺失在家庭、社会中有蔓延趋势,这将直接导致部分人群的道德、孝道缺失,对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来说是一个巨大隐患,同时也不利于整个社会道德文明的进一步提高。社会安定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百孝经》开篇提到:“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由小家推及到大家乃至全社会,现代孝道的提倡和发扬,不仅是家庭和睦的法宝,也是社会安定的保障。而孝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奉养父母,关爱长者。对老人以精心赡养,让其老有所依,生活、精神上得到满足,不仅能使老人快乐的安度晚年,同时人们在践行孝行的过程中也升华了自己的品行,对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保障。《孝经》中提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也就是说,在家侍奉父母,那么在外就能将这种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在家尊敬兄长,在外则会把这种尊敬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尊敬。因此在家能尽孝悌之道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推己及人,如果我们能将对家人的孝悌之心移到其他人身上,实现和谐共处,那么就会出现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传统孝文化中提到了忠君,把君作为国家的代表外延到当代社会,就是要爱国。因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需做到在家孝敬双亲,在外事公卿、忠国君。其中虽有“愚忠”的成分,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爱国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放到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忠”,就是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为祖国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社会安定有序的精神引领,传统孝文化中所提及的爱国思想,当今社会,也应该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的精华内容。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受到了这种优秀的道德文化的深层次影响,孝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熏陶中相互促进发展,展现了孝文化的当代价值,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使之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③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宋惠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3]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016-01-14

邹凯,男(汉族),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孝悌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病榻侍母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