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6-02-19覃素娇
覃素娇
(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广西 柳州545005)
✿论著/护理✿
临床路径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覃素娇
(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广西 柳州545005)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制订标准的临床路径流程,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都按一定的模式接受护理服务。结果 提高了护理质量,规范护理行为。结论 通过临床路径应用,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AMI死亡率。
临床路径;心肌梗死患者;护理
临床路径即某种疾病的标准化治疗程序,又或称之为医护计划,由医护人员针对某种疾病治疗与护理所制定。临床路径的设立,提供了的标准化治疗与护理流程,可以使病种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得到有效的降低,同时还可以达到预期质量效果表格式的诊疗标准[1]。2013年1月我科将临床路径引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来,按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路径标准流程,对我科57例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择于本院心血管内科,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确诊并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7例,其中男45例,女12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51.1±4.5)岁。心肌梗死部位:下壁21例,广泛前壁22例,前间壁例和前侧壁14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治愈52例,转院2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
1.2 护 理
1.2.1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是心内科最为常见的危急重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是临床猝死的主要病因[2]。AMI作为一种身心疾病,情绪应激和行为特征与发生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心理行为与躯体因素两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3]。AMI患者患病的负性情绪较为明显,同时具有复杂多变的心理反应(焦虑、抑郁、紧张、恐惧)。而一旦产生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增加疾病的复发率、对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4-5]。入院第1d责任护士及时安慰患者,第3~4d病情稳定后,与患者进行访谈:您目前感觉怎么样;您觉得疾病对您现在或将来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您现在存在什么治疗顾虑;您认为该如何排解自己的低落情绪;您认为护理人员可以为您提供哪些帮助;合理控制访谈时间,每次应控制在30~45min[6]。评估患者心理问题及心理需求,针对性进行心理指导。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要积极为患者创造安全感,不仅要保证工作开展有序不乱,更应加强与患者或其家属的交流沟通,注重举止言语的得体,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带给患者亲人般的温暖。
1.2.2 病情观察 监护4~7d,监测心电图、心率、心律、血压、血流动力学。第1~4d,每隔30~60min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在心电监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心律、心率密切的观察,及时发现其变化,同时详细的记录心电图的变化,尽快协助医生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稳定病情后可将观察时间适当的延长,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面色、瞳孔、意识及尿量等变化。
1.2.3 疼痛护理 采用疼痛面部表情量表进行评估,观察疼痛性质及伴随症状的变化,注意有无呼吸抑制、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并记录。遵医嘱给予镇痛、镇静等处理。
1.2.4 康复锻炼 心肌梗塞疾病往往会对患者的活动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带来一定的运动功能障碍,为此应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依据病情好转状况给予合理的运动锻炼。康复训练不宜过早,应从治疗后2周开始,在此之前应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病房环境,确保能够得到有效的卧床休息,护理人员还需帮助患者梳洗以及翻身,降低心脏负担,避免心肌
耗氧过大。2周后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此时可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比如说进食、床上洗漱、四肢活动等;3周后患者可在病房内缓步行走,但要保证离床时间不宜过久,若感觉心前区出现不适则即刻停止运动,依据临床体征的改善循序渐进的增大运动强度;4周后患者心功能将得到一定的恢复,此时应调整患者的运动频率,适当增强运动强度与运动量,选择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进行锻炼,运动量以患者心率增加后3~5min内恢复正常为标准,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餐后1h运动60~90min为宜,循序渐进,勿过度耗氧和疲劳。
1.2.5 给氧 1~3d给予高流量吸氧4~6L/min,4~7d给予中流量吸氧2~4L/min,病情稳定后可间断吸氧。
1.2.6 合理饮食 急性期前1~4d内给予流质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5d病情稳定后改为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饮食,避免饱食导致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调节饮食结构,给予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多进食水果蔬菜,适量饮水,以防止急性心肌梗死再发及便秘。
1.2.7 保持大便通畅 对于无糖尿病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每天清晨给予20ml蜂蜜加温开水同饮,并适当按顺时针方向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对未并发心衰的患者,保证每天水的摄入量达1000~1500ml,以润滑肠道利于排便,排便时用屏风遮挡,如果患者不适应卧床排便,可征求其意见取舒适体位,将床头抬高20~30°,让其放松身体,深呼吸以减轻腹压,避免用力排便,减轻心脏负荷。提醒患者勿用力排便,否则极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发生心脏骤停,必要时给予开塞露或低压盐水进行灌肠。
1.2.8 预防并发症护理
(1)预防心律失常及护理:急性期持续心电监护,发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成对的、多源性的、呈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或发现房室传导阻滞时,及时通知医师处理遵医嘱应用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要警惕发生室颤、猝死。电解质絮乱、酸碱失衡也是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态,准备好急救药物和急救设备如除颤器、起搏器等[7]。
(2)预防休克及护理:遵医嘱给予扩容、纠酸、血管活性药物,避免脑缺血、保护肾功能,给予安置患者平卧位或低足高位。
(3)预防心力衰竭及护理:在起病最初几天甚至在心肌梗死演变期内,患者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多表现左心衰竭。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尿少等症状,观察肺部有无湿啰音。避免情绪烦躁、饱餐、用力排便等加重心脏负荷的因素。
1.2.9 溶栓治疗护理 溶栓前仔细询问病史,溶栓治疗中注意观察有无牙齿、皮肤、穿刺点出血和大小便颜色,如出现大出血时立即停止溶栓,输鱼精蛋白、输血。溶栓后定时记录心电图、检查心肌酶普,观察胸痛有无缓解。
1.2.10 健康教育 入院第1d健康知识评估;第2~5d后将检查目的、意义以及各种治疗用药的目的和租用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讲解;第6~10d时将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发生、发展及转归治疗方法,合理膳食,戒烟,保持情绪稳定的目的及意义详细的告知患者;指导患者在第11~15d时,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其原则应保证循序渐进,针对患者对健康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在出院前1d进行全面的评估,出院当天说明患者出院后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危险因素,合理饮食,坚持服药、定期复诊。
1.2.11 随访 责任护士分别在患者出院后第2W、1个月、3个月未进行随访和提供信息。
2 讨 论
AMI发病急,常会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出现心脏破裂,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死亡多在第7d内,尤其是发病最初的数h内,患者普遍出现恐惧和紧张的心理情绪。因此,我们按照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注重对患者的心理访谈与开导,密切观察病情,卧床休息与适度活动相结合,合理饮食、健康教育及预见性并发症的护理,减少AMI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肌梗塞患者治疗与护理中引进临床路径,是对传统治疗与护理方式的完善,由于该种方式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进行了科学方案制定,为此治疗与护理活动标准化高;按照科学的护理程序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不仅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同时赋予护理活动很强的预见性。除此之外,基于临床路径要求,护理人员将全面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每日进行病情监测与评估,依据病情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干预,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也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护理临床路径应用于AMI患者,有利于对护理质量进行全程监控,有利于培养专科护士,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和有效性,从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AMI死亡率,提高护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及护理工作的目标性和计划。
[1] 武广华,班博,黄英丽.临床路径管理在无陪护整体化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7):505-506.
[2] 陈志林,莫文静,曾小李.整体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3,42(22):2688-2689.
[3] 贾云,邵璇.住院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9):1716.
[4] Kiln J,Han J Y,Shaw B,d a1.The roles 0f social support and copmss strategies in predicting breast cancel-padcnts.emotional well-being:testing mediation and moderation mtxtds.J Health Psychol,2010,15(4):543-552.
[5] Huffman JC,Smith FA,Blais MA,et a1.Anxiety,independent ofdepressive symptoms.is associated witlI in hospital cardiac compli-cation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Psychosomatic Res, 2008,65(6):557-563.
[6] 朱凌燕,卢惠娟,许燕玲.首次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压力感受的现象学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2):48-51.
[7] 窦丽亚.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基础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