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自清先生在成都

2016-02-19李光荣

关键词:叶圣陶朱自清成都

李光荣

(西南民族大学 文新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朱自清先生在成都

李光荣

(西南民族大学 文新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朱自清是成都的女婿。抗战期间,朱自清曾四次到成都。在成都,他结交了许多朋友,作过学术演讲,萌生了写作《新诗杂话》的动机,写出了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系列分析文章,与叶圣陶合作,撰写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两书,撰写了著名论文《中国学术的大损失》,创作了《外东消夏录》《重庆行记》等优秀散文和名诗《悼一多》。朱自清为成都增添了新的文化内容,成都则因有这位女婿而增加一份光彩。

朱自清;成都;事迹

朱自清与成都发生关系,缘于两个原因:1.他娶了成都姑娘做夫人,2.日本军队的侵略。

20世纪20年代的清华大学教授,生活相当阔绰。但朱自清教授的个人生活却遭遇了不幸。1929年11月,朱自清的妻子武钟谦突然病逝,生活的大厦倾倒半边,所遗六个孩子需要抚养,生活艰难困苦。次年,朋友介绍朱自清与成都姑娘陈竹隐相识。数月后,两人订婚。1932年8月,朱自清出国归来,与陈竹隐结了婚。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两人感情渐入佳境,生活幸福愉快。清华教授的优裕生活重新在朱自清家里显示了出来。可是不久,战争来了。

卢沟桥事变后,朱自清为国家、清华大学和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敌军来临,他和其他同事一道,从学校搬家到城里。不久,他接到校长梅贻琦的电报,要求他南下长沙到临时大学任教并主持中文系的工作。这时,清华园已沦入敌手,北京到处是日本军人,车站上的难民拥挤不堪。在这种情况下,全家一起离开北京相当困难。陈竹隐深明大义,且临危不惧,让先生先走,自己领着孩子留下,日后再图良策。1937年10月,朱自清辗转到了长沙赴任。一学期后,学校又迁到云南蒙自。1938年6月初,陈竹隐千里迢迢,携眷从北京到蒙自,夫妻团圆。8月蒙自分校结束,他们随迁昆明。由于昆明物价飞涨,1940年5月,陈竹隐携孩子回成都生活。于是有了朱自清四适成都的佳话。

朱自清四次到成都,都住在租住于东门外宋公桥报恩寺内的家中,第一次时间最长,住了一年零两个月,第二次住了两个半月,第三、四次各两个月。

清华大学教授,连续任职五年便有一年的学术休假。1940年夏,朱自清获准休假。8月4日,朱自清从昆明抵成都家中。第二天便去开明书店办事处访老友叶圣陶,两人相见,大喜过望,聚谈甚欢。经叶圣陶提议,两人达成在促进中等学校国文教学方面的合作,具体工作是共同著《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两书。此后,两人便时常相见,有时同登望江楼谈古论今,尤其是1941年1月底,叶圣陶从乐山迁家眷到成都西门外后,两人见面更多。其实,两家人一家住在城东,一家住在城西,相隔20里,见面不易。两人便约于城中少城公园一茶馆相见,每每相谈甚晚。有时两人一起访问朋友或赴朋友之约。此间更有文章互看,诗歌唱和,甚为惬意。两人合作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分别于1942年和194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前,《精读指导举隅》曾于1941年2月由四川省教育厅印行过。两书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有效的指导。

朱自清此次休假的学术任务是研究古代散文,因来成都手边资料不济,改为研究《古诗十九首》,并著《精读指导举隅》与《略读指导举隅》两书。朱自清把它们称为“日常工作”。一天,李长之突然来访,见桌上摆着《十三经注疏》,朱自清正在紧张地工作。他分析《古诗十九首》,写成系列文章,连载于《国文月刊》,这些论文是了解中国最早的五言诗的最佳读本。

1941年8月的一天,“文协”成都分会派厉国瑞(笔名牧野)来访,说分会办有暑期文学讲习会,想请他去作一次讲演。朱自清爽快地答应,并于9日晚去讲“文学与新闻”,听者踊跃。厉国瑞喜欢新诗,之后给朱自清送来一些诗集和诗刊,并向朱自清请教新诗的问题。9月2日,朱自清特为厉国瑞作专文《关于新诗的比喻和组织》。由此开启了朱自清研究新诗的兴致,遂有后来的《新诗杂话》一书出版。

光阴荏苒,休假很快结束了,10月8日,朱自清动身返昆明。在叙永等车时,认识了在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任教的李广田,两人交换了对于抗战文艺的意见,尤其是对抗战诗的讨论,更加深了他写《新诗杂话》的热情,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这是朱自清第一次在成都的工作情况。

1944年7月14日是陈竹隐的39岁生日,亲友团聚,正要开宴祝贺,朱自清突然走进家门——喜从天降,欢乐异常。原来是这样的:1943年,四川麻疹流行,三个孩子一齐受了感染,朱自清非常惦念,筹措路费,于暑假中回来探望,于是有了这意外之喜。

次日,夫妇俩即去访问叶圣陶和为孩子治病的刘云波医生。回来后朱自清作一对联“生死人而肉白骨,保赤子如拯斯民”,请叶圣陶写了送给刘医生。

朱自清此次到成都,除受吴宓之托访问过四川大学校长黄季陆外,还会见了以下朋友:罗念生、陈寅恪、徐中舒、吕叔湘、李小缘、闻宥、程千帆、华忱之、赵守愚、张志和、金拾遗、徐霞村以及四妹玉华与周协庭夫妇。四川大学和当时在成都的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都有意邀他留下来任教,但朱自清不忍离开清华,婉言谢绝了。

在成都,他写了《外东消夏录》和《重庆行记》等散文,后一篇的第一节《飞》被叶圣陶作为范文向中学生推荐。

朱自清往返路途都经过重庆,在重庆晤见了三弟国华,姚蓬子、老舍、冯雪峰、韩侍桁、蒋复璁、王化成、陆晶清、吴士选等友人。10月1日,朱自清飞抵昆明。

这是朱自清第二次在成都的事迹。

1945年暑假,因有直航飞机之便,朱自清再赴成都探亲。

6月29日抵家中,照例第二天就访叶圣陶,老友相见,以致“狂喜”。接着访问了赵守愚、吴宓和程千帆等。在成都期间来访、相邀或会见过的朋友有章锡舟、陈白尘、叶丁易、董每戡、姚雪垠、徐中舒、吕叔湘、王楷元、孙望、谢冰莹、陶载良、吴组缃、邹荻帆、黄药眠、邵循正、王宪钧与张志和等。他还被邀请去“文协”成都分会举办的讲座作“新诗的趋势”的演讲,去华西坝暑期学校作演讲。7月初,丰子恺从重庆来成都开画展,阔别20年的老友相见,朱自清竟请不起一餐饭,随后,托友人代购了两幅画,作了四首诗相送。

8月10日深夜,得悉日本侵略者向盟军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朱自清欣喜万分,奔向街头同老百姓狂欢了一整夜。抗战胜利是必然的,朱自清苦苦煎熬八年,正是坚信这一天会到来。早在1939年7月7日,朱自清就写了《这一天》。在我国陷城沦池的时刻,认识到“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1],看到“新中国在血火中成长了”[2],宣告“‘双十’是我们新中国孕育的日子,‘七七’是我们新中国诞生的日子”[3]。1942年,在抗日战争相持甚苦、昆明屡遭敌机轰炸、自己已典当行军床补贴家用的艰难时日,他看到了新中国胜利的曙光,于12月16日作文预见到“新生的中国在我们的望中”[4]。此时,这一天真的到来了,怎能不深感欢欣鼓舞呢!高兴之余,朱自清又担心着内战的爆发。

8月28日,朱自清向叶圣陶告别。30日,他飞抵昆明。

这是朱自清第三次在成都的行踪。

1946年5月,西南联大宣告结束,迁回北京和天津,恢复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于是师生分批离开昆明北上。6月14日,朱自清乘飞机离开昆明,到重庆转汽车往成都,17日晚抵家。

时夫人因心脏问题住在医院,第二天一早即往探视。后作《动乱时代》《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关于“月夜蝉声”》及《<语文零拾>序》等文。

7月15日,闻一多被特务枪杀于昆明。17日朱自清见报得知此事,异常震惊,在日记中写道:“自李公朴街头被刺后,余即时时为一多的安全担心。但未料到对他下手如此之突然,真是什么世道!”[5]即日写信慰问闻夫人并表示将尽力帮助解决困难和整理闻一多遗稿。20日,朱自清写成《闻一多先生与中国文学》。21日朱自清出席西南联大成都校友召开的闻一多追悼会并演讲。8月3日,朱自清又写成《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4日在北大校友会上朱自清发起为闻一多家属捐款。5日,朱自清再给闻一多夫人写信。9日,朱自清参加李、闻追悼会筹备会。16日,朱自清作新诗《悼一多》。18日朱自清出席成都李、闻追悼大会,并在会上介绍闻一多生平事迹。

8月20日,朱自清携眷飞重庆。23日,朱自清接受记者采访,谈闻一多生平。9月25日,朱自清写散文《我是扬州人》。10月7日,朱自清携眷飞北平。

这是朱自清第四次在成都的所作所为。

作为作家和学者的朱自清,在成都的创作和学术成就值得我们注意。

朱自清以诗歌创作登上文坛,写了许多诗歌,是著名的诗人。后来却搁笔了。1946年7月,闻一多在昆明遭暗杀,身在成都的朱自清极为震怒,情不可遏,写下一首挽诗:

你是一团火,

照彻了深渊;

指示着青年,

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

照明了古代;

歌舞和竞赛,

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

照见了魔鬼;

烧毁了自己!

余烬里爆出个新中国![6]

这首诗是朱自清搁笔20年之后的新作,它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1.对闻一多高度评价。诗抓住闻一多性格中的“火”加以抒写,既揭示了闻一多的性格特点,又点出这种特点的意义在于“照见”了“深渊”“古代”以及“魔鬼”,肯定闻一多引导青年前进以及对发掘中国古代和民间文化的贡献,歌颂闻一多勇于牺牲的精神。早前,朱自清曾著文肯定闻一多的爱国诗,称赞他的《一句话》,这里借用闻一多的诗意说闻一多这团火将在自己燃烧的“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从而对闻一多牺牲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赞颂。2.透露出朱自清思想的转变。朱自清时常检省自己,说自己性格懦弱,缺乏勇气,在闻一多精神的鼓舞下,他不再徘徊而勇敢向前了,诗中对闻一多的赞颂正是对自己的鞭策。当时反动派气焰正炽,许多人都不敢出面,而他知道闻一多死讯后,立即表示要担当整理闻一多遗著、照顾闻一多家属的责任。写此诗的次日,他出席成都各界追悼李、闻大会,并在会上揭露特务罪行。朱自清回到北京后的一系列表现都证明了他继承闻一多未竟事业的思想精神。

朱自清以散文名扬天下。在成都所写的散文中,有几篇值得我们重视。《重庆一瞥》说:“重庆经过那么多回轰炸,景象该很惨吧。……可是,我不得不吃惊了,整个的重庆市还是堂皇伟丽的!……我们的陪都不是又建设起来了吗!”[7]文章宣布重庆炸不垮,并赞扬国人的建设业绩。在《新中国在望中》一文里朱自清兴奋地说,“抗战的中国在我们的手里,胜利的中国在我们的面前,新生的中国在我们的望中”[8],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天不是等待能至的,而是要去争取的,因此在文章末尾写道,“可是非得我们再接再厉地硬干、苦干、实干,新中国不会到我们手里”[9]!朱自清能够在抗战最艰巨的日子里看到胜利,并鼓励人们为之奋斗,其依据是人心。文学家研究人,朱自清因此坚信抗战建国能够实现,其思想根据是中国人的心没有死。

痛定思痛,在国破家亡、漂泊西南的时间里,朱自清笔下总忘不了抗战建国,而纯粹抒发美感的文章少了。说起来恐怕只有《外东消夏录》和《重庆行记》两篇散文是属于写景抒情的。《外东消夏录》由《引子》《夜大学》《人和书》《成都诗》《蛇尾》五节组成,各节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消夏”的内容。其中《成都话》一节围绕易君左先生的《成都》诗“细雨成都路,微尘护落花。据门撑古木,绕屋噪栖鸦。入暮旋收市,凌晨即品茶。承平风味足,楚客独兴嗟”抒写。文章抓住了成都的“闲味”,揭示出成都的特色,读来饶有兴味。《重庆行记》分为《飞》《热》《行》《衣》四节,各节之间也不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重庆行”的内容。第一节《飞》写从昆明坐飞机到重庆的感觉,也很有趣味。作者不愧为文章老手,在艺术手法上大有讲究。《成都诗》运用对比手法,处处拿成都与北平对照,在对比中使特色更加鲜明。《飞》明明是在天上,却先谈航海,再谈飞翔,这就形成比较,让飞行的观感更具个性色彩。文章下笔说“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坐海船坐飞机是‘不亦快哉’”[10],结尾说“飞机快是真的,两点半钟,到重庆了,这倒真是个‘不亦快哉’”[11]。文章首尾照应,而两个“快”的含义并不相同,前一个指心情,后一个指时间。字同意不同,真是大手笔。

朱自清为中学语文教学所编的参考书主要有三本:《经典常谈》《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第一本《经典常谈》向读者介绍中国古代的十多种典籍、诸子和三种文体的创作,共13章,它们是:《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付《国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朱自清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12],撰写此书的目的,是“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13]。对于中学教育,此书则具有切实的作用,“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14]。可是,当时没有一本课外读物供中学教师和学生以及大学生阅读参考,于是朱自清撰写了这本书,为中学和大学师生了解中国文化典籍作了有效的指导。朱自清逝世32年后,叶圣陶还称赞朱自清“可真是个好向导”[15]——“假如把准备接触这些文化遗产的人比作参观岩洞的游客,他就是给他们当个向导,先在洞外讲说一番,让他们心中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16]。

第二本《精读指导举隅》和第三本《略读指导举隅》是跟叶圣陶合著的。两书的《前言》则是朱自清写的。在《精读指导举隅·例言》里,有几句重要的话,“本书……专供各中学国文教师参考用”[17],“本书专重精读指导,书中选了六篇作文作例子”[18],“本书的‘前言’是向各位中学教师说的。我们力求各项建议切实可行,而且相信如此”[19],“各篇‘指导大概’是用教师的口气向学生说的。我们所注重的是分析文篇,提示问题,因而进行讨论”[20]。《略读指导举隅·例言》说了大致相同的话,所不同的是所言切合于“略读”,而不是精读。《精读》选文六篇,计记叙文一篇,短篇小说一篇,抒情文一篇,说明文一篇,议论文两篇,朱自清和叶圣陶各写三篇,朱自清写的是《鲁迅〈药〉指导大概》《胡适〈谈新诗〉(节录)指导大概》《柳宗元〈封建论〉指导大概》。《略读》选书七种,计经籍一种,名著节本一种,诗歌选本一种,专集两种,小说两种,“指导大概”朱自清写三种,叶圣陶写四种,朱自清写的是《〈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指导大概》和《〈胡适文选〉指导大概》。《朱自清传》的著者陈孝全说:“两本书都是专供中学国文教师参考用的,各篇的‘指导大概’均扼要说明选文的体例、主旨、作者意念发展的线索,取材的范围、手法、笔调以及构成本文特殊笔调的因素,并阐明各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出在文章理法上有关系的章、节、句,注释较难懂的字、句、词。还论述了作者的思想、创作背景、论辩的对象等。同时也指摘和订正选文中错误的地方,有时也和其他文章进行比较,以助说明。两书比一般教本详明确切,对当时中学语文教师有很大帮助。”[21]

以上三本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切实有效,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中学教师、中学生及语文自学者的欢迎,至今还在畅销,它们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1946年8月朱自清离开成都后,再没有到成都来。因为那以后,国家的灾难日益深重,人民群众的生存日渐困苦,两年后的1948年8月,朱自清就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他再也不能到成都来了。

朱自清在抗战期间四次来成都,为成都增添了许多新的文化内容,这是我们今天会记起朱自清的原因——朱自清为成都增添了新的文化内容,成都因有女婿朱自清而增加了一份光彩。

[1][2][3]朱自清.这一天[A].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4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405,405,405.

[4][8][9]朱自清.新中国在望中[A].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4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436,436,437.

[5]朱自清.朱自清日记1946年7月17日[A].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10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413.

[6]朱自清.挽闻一多[A].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5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17.

[7]朱自清.重庆一瞥[A].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4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424.

[10][11]朱自清.重庆行记[A].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4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438,440.

[12][13][14]朱自清.经典常谈·序[A].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6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4,3.

[15][16]叶圣陶.1980年重印《经典常谈》·序[A].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6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2,122.

[17][18][19][20]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例言[A].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2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5,125,125,125.

[21]陈孝全.朱自清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242.

(责任编辑李晓丽责任校对李晓丽)

Mr. Zhu Ziqing in Chengdu

Li Guangr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61000)

Zhu Ziqing's wife was from Chengdu. In the time of Anti-Japanese War, Zhu Ziqing had been to Chengdu four times. In Chengdu, he made many friends, gave academic lectures, had got the inspiration for his On New Poetry, finished a series of articles of19 Ancient Poems, completed Guidance to Intensive Reading and Guidance to Extensive Reading in collaboration with Ye Shengtao, created excellent proses such as Summer Holiday outside East Gate and Journey in Chongqing, and the famous poemIn Memory of Wen Yiduo. Zhu Ziqing had brought new cultural contents to Chengdu, and Chengdu had gained brilliance thanks to this son-in-law of Chengdu.

Zhu Ziqing;Chengdu;story

1001-5140(2016)03-0089-05

2016-02-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联大文学作品编目索引与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5BZW128);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硕士一级学位点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6XWD―S0501)

李光荣(1958—),男,云南永胜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西南联大研究。

I206.6

A

猜你喜欢

叶圣陶朱自清成都
清芬正气朱自清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在成都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