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问题
2016-02-19
没有“用”就“没有用”
某校搞教师基本功竞赛,有一项是双笔字(粉笔字和钢笔字)竞赛,全校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参与并分出等级。问及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书写的规范和板书的美观。学校不仅定期举行写字比赛,而且签到也是采取粉笔签到的方式:由书法教师事先在校门口的黑板上书写样字,老师们签到时照样临帖,每天有专人评比并公布结果。
追问这种练字方式对日常板书有多大帮助时,老师们的回答是:有作用,但作用不大。每当练字的时候很专注,但能用到日常教学中的少,课堂板书不知不觉又回到了“老路”。
鼓励老师练好字写好板书,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把写字这件事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却收效甚微,就有点得不偿失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老师们将练字和板书这两件事割裂开来了,这也从侧面说明:只有在常态下把事情做成,才有普遍意义。如果没有在实践中运用,再好的东西也没有价值。俗话说的好:没有“用”就“没有用”。
是否可以将练字和板书有机结合在一起呢?其实,学校可以在日常例行的听评课活动中,一并将板书质量进行评价,促使教师将练字与板书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究竟什么是教师的基本功?还是几十年前的“三笔字”和“简笔画”?这些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而言确实有辅助价值,但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后喻时代”,教师基本功也需要与时俱进。什么才是新时期教师的基本功呢?对学生的心理把握,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理解,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熟练运用,等等,似乎更应该成为我们教师在新时期的基本功。
用改革的精神对待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学校对教师备课进行了改革,针对纸质备课大多教师是简单抄写,疲于应付检查不加个人思考,上课与教案是两张皮等种种弊端,我们做了适当的调整:教龄在3年以下的教师写详案;教龄3-5年的教师可以写简案;教龄5年以上的教师,可以不要求手写教案。但所有教师都需要研读教材和教参,并作批注,要求“教参上面几根筋,教材上面满天星”。对于某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还可以创新性备课,例如有教师申请备课用ppt代替,因为他每节课都使用了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多媒体,并融进了对教材的理解。同时我们强化教师写课后反思,并请专业人士就老师们的反思逐一点评。因为反思可以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这样一来,老师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向了教材和教参的研读,放在了课前教学的准备。但也有人质疑:这样的备课方式真的能促进教师发展么?更有甚者,连特级教师都写详案,你们凭什么写简案?姑且不谈特级教师如何写教案,如果同样用反问句回应是:手抄教案真的能促进教师成长么?老师们应付了你的书写检查,真的投入脑力劳动,进行大脑加工思考和感情加温了么?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任何变革都会有风险,都会付出成本,但我们不能一碰到问题就全盘否定,走回头路是永远没有出路的。“有问题不是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是问题。”正确的路径应该是用改革的思路对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如何更加有效的使教师投入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