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职工对“养老体制改革”的意见调查及分析
2016-02-18刘剑锋
摘 要:高校的养老体制改革将何去何从成了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课题,探索高校养老制度改革的方向,笔者就高校教师养老体制改革可能会涉及的主要问题,对南京3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改革的困境做了具体的分析,也对未来改革的方向做了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养老制度;高校;改革;调查表
收稿日期:2015-11-05
作者简介:刘剑锋(1978—),男,中国药科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副主任,中级实验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管理。
一、调查表内容设计思路
(1)调查内容设计。养老制度改革最重要的两个难点是养老制度双轨制的合并和延迟退休。问卷就围绕这两个中心问题展开。调查表前面加了背景介绍,让受调查者更加了解公众对这两个问题的普遍看法,在问题设计上尽量避免局限于高校本身,启发被调查者从国家全局视野考虑问题。
(2)调查方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除了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外,还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3)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是为了真实客观地了解高校教职工对养老制度改革的看法,希望对有关部门实施改革能起到参考作用。
二、问卷调查表统计结果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可知80%的高校教师认为废除养老金双轨制时机尚未成熟,60%的教师担心改革会减少福利或收入。99%的教师认为退休后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一定的补偿机制,96%的高校教职工认为养老制度改革应该和公务员同时进行。另外也有66%的教师担心收入降低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赞同高校推行企业年金制度的教师占42%。但是也有73%的高校教师承认养老金双轨制不利于社会公平。从这个数据也可以看出高校教职工的矛盾心态,他们既意识到养老双轨制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又担心自己成为改革的牺牲品。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高校教师在是否延迟退休这一问题上,意见分歧较大。退休的老同志再就业的有23%,认为延迟退休能够胜任工作的达到76%。但希望延迟退休的只有20%,而退休后希望再就业的为34%(这两个数据差异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在学校领取一份退休金后,可以到外面单位再领取一份工资)。据进一步深度了解,很多一定级别的行政管理人员和部分教授支持延迟退休,也有一部分教授不支持的原因是希望退休后到公司去就业。普通行政人员和后勤工人大多数持反对意见。
三、高校养老双轨制改革的难点与方案
(1)养老制度改革需要共识。改革措施必须广泛征求民意,特别是利益受损群体的意见。如果在没有充分达成共识时,强行推动改革,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大阻力,甚至导致政策流产。高校教师和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靠财政补贴,企业的退席金现在也不够,需要财政补贴。目前一年财政补贴为近三千亿元,蛋糕给哪一部分群体多划一些,必然会产生矛盾。所以双轨制改革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处理不好会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2)养老双轨制改革的实质问题是工资问题。高校等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模式是一种工资延期支付的模式,养老金其实就是延迟支付的薪酬。高校等事业单位和政府工作人员在就业时选择相关的岗位,也有一个待遇的承诺预期,这也是吸收优秀人才的有力保障。而企业职工的退休金模式其实是一种社会保险。为不同的群体,设立不同的制度,养老金双轨制也是职业差别的反应。例如,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除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外,都对公职人员实行单独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1]所以最关键一点在于不同群体待遇差异的大小是否合理,养老金问题说到底就是工资问题。
(3)教育行业的工资标准。随着党中央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这对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对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师待遇因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别很大,贫穷地区的教师待遇仍旧很低,即使富裕地区的教师待遇也是近两年刚刚有所提高。
在国外,公务员、医生、教师都是高收入阶层,他们的工资、退休金收入和普通的企业员工相比,往往高出几倍。这是因为这些工作涉及一个前期投入的问题,一般来说受教育时间越长,工作技术含量越高,收入也应该越高。但这一点在我国教育行业并不明显,高校教职工的收入一般会低于同等条件下在企业的收入,只有工资和养老金总数加起来计算,才勉强和企业的收入相当。
养老金目前起到了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作用,和社会贡献应该是成正比的。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工资高低应该有标准,标准公平才是最重要的。所以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和企业如何去比较,如何来确定一个合理的工资水平是一个需要研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废除双轨制,很可能是财政把钱从一个腰包拿到另一个腰包,甚至还需要增加额外的支出,势必会拆东墙补西墙。财政将很难负担负起改革的成本,也很难让公众满意。
(3)改革不能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保证和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优势,可以更好地保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相反,如果教师的待遇降低会严重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甚至有可能出现部分教师集体向政府施压。如果出现这种局面,既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又会给教育事业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另外学校属于公益性质单位,一定要避免他们能像企业一样把盈利当作首要任务,所以在制订政策时,也要考虑到二者的差别。
(4)双轨制改革的思路。①高校教师等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改革应该同时进行,工资改革首先要进行机构的改革,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机构改革不完成,工资标准不确定,养老制度改革很难完成。②建立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体系,完善改革的配套措施:首先高校教职工和企业人员一样去交费、去领取基础的养老金。然后在这个制度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补充制度。补充制度将确保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基本不变,至少不会大幅下降。比如,“在保障公共养老金给付的基础上,根据地方和高校自身的财力情况建立教师年金制度”“同时鼓励教师增加个人养老储蓄或参加商业人寿保险,逐步形成公共养老金、教师年金、个人储蓄和商业人寿保险三层次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体系”。[2]③高校的教职工一般都属于高知群体,教育各方面的前期投入高,选择工作种类的时候,就是待遇确定型。养老制度改革可以从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进行必要的过度,保证改革执行之前参加工作的人总体待遇不下降,将会减小改革阻力。④高等学校内部应该率先在自身进行机构改革:后勤、校医院、校办企业必须加快社会化的脚步,甩掉财政包袱;行政机关精简机构,在相对不重要的岗位增加聘用非事业编制人员的人数;教师建立竞争上岗的机制,在奖金的发放方面更加灵活,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制度。
四、延迟退休改革
相比养老双轨制,延迟退休所受的争议甚至更多,多数民众都反对延迟退休政策。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教职工还有很好的工作能力,具备丰富的知识、教学经验或管理经验,并且也有工作的意愿。高校教师属于高知群体,很早退休是巨大的人才浪费,所以在退休时间上不应该简单地“一刀切”。
参考文献:
[1]刘福奇,李志福.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9,(5):16-17.
[2]陈博文.浅谈高校养老制度的现状和发展.当代经济[J],2010, (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