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觉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引路人

2016-02-18刘智远

求知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引路人民族团结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人生方向的高度使命,要自觉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引路人,求真,承担引导学生解答终极追问的责任;求善,承担培养学生铸就大爱的责任;求美,承担鼓励学生放飞梦想的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思想政治教育;引路人

收稿日期:2015-08-27

基金项目: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在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开展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教育问题研究”(NGY2013144),项目主持人:房全忠。

作者简介:刘智远(1983—),男,宁夏固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中国哲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人生方向的崇高使命,要做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做好“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引路人,要把宗教信仰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来研究,并以理论研究对照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求真、求善、求美。

具体分析起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中,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信仰;第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信仰观;第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下来,笔者将具体阐述如何做好这三个方面。

一、求真:教师承担着引导学生解答终极追问的责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把握这样一种精神——探索真理的理性精神。切忌一味罗列,堆砌案例,而是要从现象入手,最终追寻到事物的本质。譬如,就“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等我们预设的结论和预期达到的知识目标而言,要很好地去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讲清楚这样一个观点,使学生信服并认同,我们就要注重从结论出发,去展开逆向思维。

我们常常将思维置身问题之中,来向结论本身发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认同民族团结?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认同宗教和顺?”溯本求源,当我们透过种种现象中去探寻事物本质的时候,总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一切问题,走向深层,都会指向一个终极:死亡——活着——怎样地死亡——怎样地活着。

换而言之,每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有义务去回答这样一个终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带上求真求实的理论态度去讲授“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课程,要将理论讲透、讲清晰、讲明白,要承担起引导学生解答终极追问的责任。

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认为死的问题是唯一重要的哲学问题。要想明白很多问题,就要透过“死”,透过“死”,才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活着的意义和真。在解答终极追问的过程中,我们同时要引导学生对许多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给出自己理性的解释。通过对死亡的学习和认知,人生会渐渐趋向真实和崇高。哲学家罗素的一段话尤其耐人寻味,他认为一个老年人如果能有广泛的兴趣,学会关心他人,使自己的生活汇入整个世界的生活中去,他就会像一滴水归入大海,慢慢地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最终,也不会再有对死的恐惧。

显而易见,“求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做好“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引路人的理性精神。

此外,“求真”还体现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种科学态度。求真,讲授民族理论不持偏见、不偏颇、不摇摆不定;求真,能面对学生提问,不回避难题、不闪烁其词。培养求真取实、对理论高度负责的育人情怀。

著名学者任继愈曾说:“无神论宣传和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相似于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不懂初等数学,就无法谈高等数学;不懂无神论,或者说无神论世界观不坚定,就不能作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高校教师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 科学精神是其矢志追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通过对科学的追求、历练,坚定无神论观念,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要使党的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就需要我们教师首先去积极引导学生解答终极追问。

二、求善: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铸就大爱的责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做好“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引路人,就要始终把培养当代大学生包容、友爱、团结、互助的精神品格作为第一要务,要在“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思想主旨。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课教学,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广博的胸襟、有容纳百川的大爱精神,要剔除民族偏见、剔除狭隘宗教观,在崇高思想觉悟与人生境界的驱使下,做到以知识启迪心灵、以智慧凝聚人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 “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引路人,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倡导宗教和顺的一分子,要在大学生中间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做学生精神的好导师。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李建华书记曾在《努力把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打造成宁夏的靓丽名片》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把民族宗教工作上升到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宁夏科学发展的高度,作为首要任务,始终放在心中、抓在手上,从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大局出发,不论作决策、办事情,还是编制重大规划、出台重要政策、建设重点项目,都广泛听取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和宗教界代表人士的意见,凡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事坚决不做,始终注重统一思想、谋求共识。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从党员干部做起,从回汉群众互贺节日、各族学生共校同班等具体事做起,增进彼此了解、信任、尊重、包容,回汉各族群众始终亲如一家。 ”

联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实际也是如此。我们要在“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教育教学中抓住这个中心,即: 通过宣讲“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以达成共识,让“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普遍价值观。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想、谋求学生的共识,广开言路,广泛听取并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意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增进彼此了解、信任、尊重、包容,始终坚信回汉各族学生亲如一家。并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学生干部、宿舍舍长做起,从回汉学生聚会、联谊、互贺节日做起,从各族学生同班同寝室等具体事情做起,共同营造和谐友善、团结互助、荣辱与共的模范集体,铸就大爱。

求善,是教师的责任。

自觉做好“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引路人,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首先成为维护民族团结、倡导宗教和顺的先行者,能以身作则、以身施教,做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能够在理解和关爱学生、传播知识等方方面面体现出生命的境界来,而不是成为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三、求美:教师承担着鼓励学生放飞梦想的责任

“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愿景,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愿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学习党的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就是要认同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景将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景与个人梦想结合起来,并努力去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放飞梦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描绘自己色彩斑斓的人生,让学生通过学习、感悟和积淀,来充盈思想,激发力量。

“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本质是社会稳定,只有生活在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中,个人才可以找到栖居感和安全感;也只有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互助,宗教和顺,这个社会才可称之为美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给这个文化共存、民族融合的社会给出了精辟的描述,他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与人相友善是美、各民族平等互助是美、天下大同是美,“美”是一个社会发展需要的状态,同时是一个民族进步需要的文化心理,如果没有民族团结、没有宗教和顺,就很难谈到美。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给出了一个启示: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断然不可缺少“美感教育”,要尽可能去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期待美、对美有向往、对美好事物充满感情。对理想的追寻,就包含着对美的向往;对美的向往,就包含着对美好社会的期待。“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表达的正是这样的美。它牵系着个人理想与时代理想、牵系着个人梦与“中国梦”。

然而学术界对“大学生美感教育” 的关注度却不是很高,来自中国知网的指数显示如下图所示。恰恰需要去认同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承担起研究美感教育、鼓励学生感受美的重任。美好的事物能够打动人,美好的社会能够凝聚人。只有我们描绘出一个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积极向上的大美中国,广大青年学生才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才会充满力量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去践行真善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引路人,求真,承担引导学生解答终极追问的责任;求善,承担培养学生铸就大爱的责任;求美,承担鼓励学生放飞梦想的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美)阿瑟·史密斯.中国人的德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美)休斯顿瑟·史密斯.人的宗教[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

[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王秀莉,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猜你喜欢

引路人民族团结思想政治教育
感恩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骇图
责任有度:做学生的引路人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我来过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