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民间舞蹈从乡村走向城镇的变迁

2016-02-18唐圣菊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江苏舞蹈

唐圣菊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艺术系 江苏 南京 210095)

江苏民间舞蹈从乡村走向城镇的变迁

唐圣菊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艺术系 江苏 南京 210095)

江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区域特征分明。在城市化转型的过程中,基于乡村农耕文化的民间舞蹈也随之产生了发展变迁。本文以江苏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江苏民间舞蹈的区域特征以及生存与发展来分析其变化,进而对经济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江苏民间舞的发展和变迁的驱动力以及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讨,旨在推动江苏民间舞蹈在现代化进程中健康有序的发展。

江苏民间舞蹈;变迁;乡村文化;城市化;城市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是历史发展与区域文化内涵的体现。江苏民间舞蹈是吴越文化中一项宝贵的艺术结晶。江苏地处太湖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水陆交通发达,物产丰富,百姓富足。捕鱼捞虾、采桑纺织、稻作耕种是当地的主要农事劳作。在动作上以模拟采桑、纺织、捕捞、稻耕为表演基础,在风格上以苏南阴柔花巧、内敛流畅为表现,形成了太湖流域独特的民间舞蹈体系,学界往往将苏南舞蹈风格视为江苏舞蹈的形象特征。

农耕习俗、风土人情、乡俗活动、宗教信仰等是民间舞蹈生存的土壤。今日的江苏百业繁荣,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城镇一体化建设名列全国首位。现代城市型社会的发展演进,外来文化的冲击,改变了江苏人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文化心理和审美取向。同时他们的价值观、文化观随之发生变化,进而促使江苏民间舞蹈在表现内容、表演形式以及风格特征上也随之发生变迁:现代与原生相辅相成、乡村与城市珠联璧合。而这种变迁也正好体现民间舞蹈从“乡村”到“城镇”的必然走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江苏民间舞蹈的变迁可以更好地引导江苏民间舞蹈得到良性有序的发展。

一、江苏民间舞蹈的区域特征

江苏水系发达,民间舞蹈文化多以映照水系文化内涵为特色,这些民间舞蹈的来源有模拟稻作渔捞劳作过程的,如江阴的采桑舞;有源于民风习俗及宗教文化的,如红洪泽湖渔鼓舞;有由本地或外来民间艺术派生而出的,如无锡渔篮花鼓;有的则与本土艺术形式交融和分化,如无锡马山地区的马灯舞,释放出独有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及审美文化。在学界,一般将吴歌吴舞视为江苏舞蹈风格的正中。吴歌吴舞不仅在本省舞蹈发展历史上举足轻重,在我国舞蹈发展历史上也占居重要的地位。“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白居易《忆江南》)[1](2)描述了吴歌吴舞的绝妙。如起源于三国时期吴地的《白纻舞》,就是我国古代民间舞蹈的经典代表作。《白纻舞》因吴地盛产一种水生植物名为“纻麻”而得名。民间从纻麻梗表皮提取纤维,然后纺织制成衣裳,尔后演变成舞服。白纻舞服色白质轻,袍与袖在舞动时灵动洒脱,营造出空灵飘逸的动态美,以舞袖为美。“新缝白纻舞衣成”王建)。[2](46)晋“白纻舞”歌云“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双手白鹄翔,宛若龙转乍低昂,凝停善睐容仪光,如推若引留且行,随世而交诚无方。”[3](79)宋人刘铄《白纻曲》又云“仙仙徐动何盈盈, 玉腕俱凝若云行,佳人举袖耀清娥,掺掺擢手映鲜罗,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流波。”[4](212)这些诗句描绘了白纻舞的动态美、表演美与服饰美。

受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的影响,江苏省民间舞蹈资源种类十分丰富,其与它地民间舞蹈的共有特征——善用道具。如花鼓、花船、河蚌、字牌舞、灯舞、剑舞、龙舞、狮舞、打莲湘、高跷、漁鼓、竹马等。据《中华舞蹈志•江苏卷》统计,至今流传并活跃在江苏省各地的民间舞蹈,种类多达227种。

江苏民间舞蹈从动作的构成上可分为模拟性与技艺性。从功能上可分为娱乐性和宗教性。从区域特征上可划为苏南、苏北、苏中三个区域。地理位置决定区域文化特征的形成,区域文化又影响风格特征,它们之间既有共性特征也有个性特征,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如江苏境内流传的花鼓舞。苏南花鼓舞动作温婉雅致,灵动细腻。苏北花鼓舞则刚劲质朴、活泼风趣中夹杂着武术杂耍。区域文化差异显现出完全不同的舞蹈表演特征。苏南地区民间舞蹈体现出雅致精巧,纤秀灵动、柔美圆润的区域舞蹈文化风格,体现出含蓄的舒柔美。如吴江的荷花舞、无锡的调彩灯舞、昆山的荡湖船舞、江阴的采桑舞等等。苏北地区民间舞蹈热情豪放,活泼风趣,其形式讲技术、重礼仪、程式复杂、气势宏大,强调腿脚动作的运用,对武术杂耍技术动作的借鉴较多,以炫技性的硬功夫增强民间舞蹈的观赏价值,体现苏北人尚武好勇的民风。如邳州竹马舞、邳州假马舞、睢宁武落子舞等等。苏中地区民间舞蹈的风格,“受南北影响,两种风格兼而有之,阳刚与阴柔并济,既有热情奔放的《莲湘花鼓》,也有柔媚纤丽的《花香鼓》舞。”[5](50)还有明快抒情的灯舞及流畅炫技的龙狮舞。既兼具雅致秀美的动态美,又体现热情舒放、活泼风趣的阳刚大气美。江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1. 江苏民间舞蹈分布简图

二、江苏民间舞蹈变迁的驱动力

江苏民间舞蹈现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承载传承民间表演活动和乡俗教化功能,也承载市民娱乐身心的功能。江苏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了江苏民间舞蹈发展的路径与传承方式,催生出新的民间舞蹈派系。不论这种变迁是由舞蹈文化内部的发展还是由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文化外部所引起,“变迁”是社会发展的驱使。在经济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江苏民间舞蹈变迁是必然的。

(一)受经济发展的冲击

其一,城市化转型。江苏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转型的进程,这是人类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城市化转型虽能实现城市与乡村在经济、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与融合,但是,城市是非农业人口的聚居地,当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之后,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稻耕、捕捞、蚕桑等农耕信仰与崇拜的民俗活动土壤。新入城镇的人口要融入城市,必须面对文化适应,他们需要解构乡土文化,重构现代城市文化。“城市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物质集聚中心, 也是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中心。”[6](26)舞蹈是市民娱乐生活中的媒介,城市文化的融合逐渐解构乡土民间舞蹈文化,重构新的都市舞蹈文化。在“重构”过程中,乡土民间舞蹈文化成为都市舞蹈文化的原始素材,形成了乡村民间舞蹈与城市舞蹈互为交织的新型舞蹈文化,如社区舞蹈、广场舞蹈等。

其二,国际性时尚流行舞蹈的流入。都市文化海纳百川,向来是以开放的态度包容外来舞蹈文化。如上世纪末,““街舞”“踢踏舞”“国标舞”等国际流行舞蹈在 20世纪末不断涌入中国,”[7](79)融入中国民众的文艺娱乐生活,成为中国城市时髦娱乐文化。本世纪初,爵士舞、肚皮舞等流行舞蹈又风靡中国都市演艺市场,并迅速在城镇演艺与娱乐健身市场应产生了培训、表演等文化产业链。

其三,文化产业的开发。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开发的旅游舞蹈、广告舞蹈、农家乐歌舞、商业歌舞、庆典舞蹈、社区舞蹈、法律法规普及歌舞等等,这些活动多以民族文化为底蕴,其舞蹈素材常取材根植于民间的舞蹈。“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着力挖掘本土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借奇山秀水之势,运用高科技和艺术手法向世人呈现恢弘壮观的民俗歌舞场面”[8](170)江苏为发展旅游业,以突出地方文化为特色,把当地的民间舞蹈、传统民歌、传统乐舞、杂耍技艺都融入旅游开发,打造成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旅游歌舞。如南京百家湖常年固定演出的《锦绣金陵》大型旅游歌舞即是。

其四,市民文化生活的需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扩大,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休闲假日的宽松,市民对健康文化有了新的需求,江苏民间舞蹈作为沟通交流工具,正发挥其养生与保健、娱乐与交际的社会功能,丰富了市民闲暇生活。在有条件的地区,人们把民间舞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与都市流行舞蹈、体育舞蹈等等融为一体,集体创造时代新舞种。

(二)生存土壤的改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民间舞蹈传承了一个地区的审美历程,表达的是这“一方人”的情感、文化、观念、信仰、习俗。民间舞蹈是农耕信仰的产物,它离不开民俗事象,民俗事象离不开土地与乡民们对农耕信仰的寄望。江苏民间舞蹈的产生与发展之根本在香火会、赛会、庙会等乡俗活动中,它离不开乡俗活动的庆祝与娱乐项目,可以说乡俗活动是民间舞蹈的土壤。江苏民俗性民间舞蹈很多,例如苏南地区迎神赛会中的“昆山拜香舞”、“太仓童子开刀”、“苏州飞钹”、“常熟跳麒麟”等等。

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民从散居改变为集中居住。集体化管理,改变了农民生活环境,培养了集体观念,提高了整体素质,更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促进了社会文明。但政府疏于科学研究,忽略了文化引导机制的建设,导致一些乡村原生文化活动面临消失。主要情况:其一,政府忽略了乡土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对本土文化的价值缺乏认识;其二、缺乏专业舞蹈工作者介入,对江苏民间舞蹈在现代化进程的大发展、大变革之际,缺乏认真、理性的研究和规划。当农民离开了散居空间,如离开了土地,离开了稻耕与捕捞劳动过程,必然会削弱村民们走村串友、节气庆贺的机会,农闲乡俗活动情结也自然而然的淡化。加上青壮年劳动力都市务工现象剧增,留守在家的多是老弱病残幼,乡俗活动人气冷落。如请神除病防疫去灾的跳播神、跳五猖、跳财神、跳判、解表等,由于乡会活动消失,这类民间舞蹈也逐渐消失,传承的艺人也越来越少。乡民接触到现代文化,一些土生土长的乡俗活动传承者追赶时尚,盲从于都市文化,平淡了乡俗活动热情,看不起农村,看不起乡土文化,这些都成为改变江苏民间舞蹈走向的重要因素。

三、变迁中的江苏民间舞蹈

据悉,国务院已于今年批复,至2020年南京将发展成特大城市。江苏的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发展成大城市。未来的江苏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国际化城市群。

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里,人们需要同根同源的文化促进交流与沟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江苏民间舞蹈有了新的传播途径和新的发展形势。首先是政府重视。政府对民间舞蹈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制定出扶持民间舞蹈表演的计划,并提出“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指导思想。每年在重要的传统时令节气,各地、市、县都会组织民俗项目表演,其中重要项目是优秀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如政府还设立传统民间舞蹈表演赛事,创造条件保护与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文化活动。其次是老百姓的文化觉醒。城镇居民对舞蹈文化有了开放和包容的认识,民间舞蹈活动成为体现他们文化生活与审美价值的内容。

(一)多元文化融合催生城市新舞种

原生性民间舞蹈与都市流行舞蹈相融合再生出城市民间舞蹈。城市民众在文化开放的新思想、新观念感染下,大胆吸纳外来舞蹈文化样式。如“20世纪末,街舞、国标舞、踢踏舞” 等西方流行舞蹈在中国城市中以绝对的优势旋风般成为大众之宠”[8](169)目前,外来的街舞、爵士舞、国标舞、踢踏舞、肚皮舞等外来舞种已融入城镇大众舞蹈文化的主流。街舞、爵士舞、踢踏舞、肚皮舞、钢管舞受到青少年人群的追捧。国标舞、踢踏舞受到中老年人群的热爱。在城镇的空地,如广场、社区、公园等处均可见人们以严肃的态度,集体练习这些舞蹈。还将现代舞台表演性舞蹈的形式美与社区舞蹈、广场舞蹈相融合,并以城镇的广场、社区、公园等公共活动空地为练习、表演阵地,创造出喜闻乐见、丰富多样的,以打莲湘、狮舞、龙舞、渔鼓舞、采桑舞等江苏原生民间舞为素材,融入流行舞蹈的元素,以娱悦身心、强健身体素质为目的,不失江苏地方舞蹈文化风格的时代新舞种——城市民间舞蹈。城市民间舞蹈“是一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自娱性和浅层审美意味的,能够增进人际感情交流、拓宽人类情感宣泄的途径、强健人的身体素质的舞蹈形式。”[9](112)

(二)变迁新途径,从“乡村”走向“都市”

随着江苏城镇群的扩大,政府更加重视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建设,传统的民间舞蹈从“乡村”走向“都市”。首先,政府更加重视传统舞蹈文化的保护。设立专款专项扶持地方开展多样化的民间舞蹈表演。通常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政府都会以居民小区为单位,分区、分片、分点组织乡俗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如连云港的灌南县,每年元宵节都举办灯会,灯会上安排多项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及庆贺活动;东海县也组织民间舞蹈游演队伍,在游演队伍里年长者已70多岁,年幼的才6岁,人人兴高采烈、激情满怀。政府组织民间舞蹈表演,一方面乡俗民间舞蹈有了生存的土壤和表演的空间;另一方面居民的精神需求与宣泄得到了互补,同时,传统民间舞蹈也得到了提升。就拿连云港民间舞蹈表演项目——花船举例。过去的花船上只有一人表演,现在的花船表演一艘船上多至9人,让人耳目一新,传递着现代文明的协力合作精神,这说明民间舞蹈在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内涵发生变化。其次,政府部门组织传统民间舞蹈汇演。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间舞蹈,江苏省文化厅每年设专场传统民间舞蹈调演、赛事等活动,将各地优秀的传统民间舞蹈进行调演。如省非遗办2015年6月11日,在南京夫子庙组织的优秀传统民间舞蹈表演专场,观看民间舞蹈表演的观众人山人海,热心市民自觉向民间艺人学习,并组织演出队,拓展了城市的业余文化生活,强化了城市文化内涵;其三,专业人员的积极引导。许多群艺馆的专职人员以传承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明为己任,将地方民间舞蹈编创成简单易学的健身舞、广场舞,对市民实行免费指导与培训;其四,市民文化的需要。民间舞蹈虽然产生在农村,但在城市给各个角落都有着很大的开拓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地区也是民间舞蹈的播布区域,虽然当下还不是最好的时机,但这并不表示民间舞蹈在城市没有发展的余地。2001年,平江九龙舞出现在“南京金鹰节”的开幕式上,观众把全场挤得水泄不通,大型晚会也经常会以民间舞蹈为题材吸引上千万的观众。上述的现实景况,都展示了民间舞蹈艺术向城市迈进的过程。

尽管很多舞蹈工作者认为以晚会形式出现的民间舞蹈缺乏原生元素,离真正的民间舞蹈有一定的距离,但这正是民间舞蹈艺术的创新体现。对这样的文化现象,我们应该予以鼓励与引导,使民间舞蹈艺术走向城市,并得到良性发展和有利保护,这无疑有利于民间舞蹈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也有利于民间舞蹈资源的合理整合,从而保护民间舞蹈的精髓,体现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时代的发展,环境的改变,必然导致民间舞蹈与民俗事项的关系渐行渐远,传统的民俗舞蹈正在消弱,江苏民间舞蹈从乡村走向城镇,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立足社会文化发展,做好江苏民间舞蹈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将优秀的传统民间舞蹈项目发扬光大。在现代化变革的进程中,民间舞蹈的发展需要正确引导与推广,尤其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更需要有专业舞蹈工作者对江苏民间舞蹈的大发展与变化做认真、深入的理论研究,使江苏民间舞蹈艺术得到健康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迎来江苏民间舞蹈繁荣的新春天。

[1]黎明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上)[M].中国舞蹈出版,1988(8).

[2]张明非. 唐诗与舞蹈[M].杭州:漓江出版社,1996.

[3]方孝玲.《白纻辞》的拟代 —— 兼论乐府诗拟代中的复变规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4]刘理.吴文化熏陶下的吴舞之美[J].艺术百家,2007(08).

[5]李同春.江苏民间舞蹈的历史与现状透视[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 2008(04).

[6]杨章贤,刘继生.城市文化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J].人文地理, 2002(08).

[7]侯丽娟,张以萌.多元化社会舞蹈的发展[J].音乐时空,2016(03)

[8]李萍.社会舞蹈多元化发展探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7).

[9]成慧慧.对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同构”的文化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1).

【责任编辑 徐英】

The Change of Fold Dance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Rural to Urban

TANG Shengju
(College of Humanities Department of Arts,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210095)

Folk dance in Jiangsu province enjoys a long history, and it is abundant in variety and distinctive in region. On the way to urbanization, folk dance which is based on rural farming culture is developing with its wave. This paper, targeting folk dance in Jiangsu province, analyses its change according to its regional featur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n this paper, under the large backgroun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odernization, explores thedevelopment of folk dance, the motive for the change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with the purpose of how to enhance folk dance in Jiangsu province in a healthy and orderly way in the new economic environment.

folk dance in Jiangsu; change; rural culture; urbanization; urban folk dance

J70

A

1672-9838(2016)04-048-05

2016-08-12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北传统民间舞蹈研究》,(项目编号:13YSD028 )阶段性研究成果。

唐圣菊(1963-),女,苗族,湖南省怀化市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江苏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学舞蹈的男孩子
数读江苏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