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施动性看英语动词被动语态语法意义的实质
2016-02-18黄湘
黄 湘
(南华大学 湖南衡阳 421001)
从施动性看英语动词被动语态语法意义的实质
黄湘
(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英语被动句、类主动句和类被动句是英语中3种不同类型的句子。然而,由于3者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因此,很多人常常将类主动句和类被动句同英语被动句相混淆。区分3者的主要标准就是施动性,即类主动句和类被动句不表示施动性,只表示主语的状态,而被动句则表示施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动词被动语态语法意义的实质就是施动性。
【关键词】施动性;英语;动词;被动语态;实质
语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用来说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英语动词有主动语态(the active voice)和被动语态(the passive voice)两种形式。一般来说,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说施动者(agent),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或者说受动者(object)。例如:
例1The butler murdered the detective.
例2The detective was murdered by the butler.
上述例1中的主语 The butler 是动作murdered 的施动者;而例2中的主语The detective则是动作was murdered 的受动者。然而,由于语言的复杂性,在语言实践中,我们也常常看到,英语中有些句子的谓语动词从形式上看与主动语态相似,而语义上却似乎表示被动的含义,换言之,有些句子的主语从形式上看似乎是谓语动词的施动者,但从逻辑上或者语义上判断似乎又是谓语动词的受动者;与此同时,英语中也有一些句子的谓语动词从形式上看与被动语态相似,而语义上则似乎表示主动的内涵,换言之,有些句子的主语从形式上看似乎是谓语动词的受动者,但从逻辑上或者语义上判断似乎又是谓语动词的施动者。例如:
例3Ripe oranges peel easily.
例4He was seated at the piano, with his back to them.
例3中的peel从形式上看与主动句相似,但从逻辑上判断,似乎又表达被动的含义,即句子的主语Ripe oranges不像是peel的施动者,倒像是peel的受动者;例4中的was seated从形式上看与被动句相似,但从逻辑上判断,似乎又表达主动的内涵,即句子的主语He 不像是 was seated的受动者,倒像是was seated的施动者。因此,如何合理地解释诸如例3和例4之类的语言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和英语学习者的关注,也常常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和英语学习者困惑的问题。本文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语言实践,尝试从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和类主动句、被动形式表示主动意义与类被动句、施动性与英语动词被动语态语法意义的实质3个方面对英语类主动句、类被动句和被动语态3者之间的异同以及英语动词被动语态语法意义的实质进行探讨,以期揭示英语动词被动语态语法意义的实质。
一、 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与类主动句
(一)是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还是类主动句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语言研究中,描写语言学占主导地位。这种语言学着重于单纯地描写语言现象,即说明哪些用法合乎语法,那些用法不合语法。从60年代起,这种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学者们从单纯地描写语言现象转向如何合理地解释语言现象。就语法研究而言,学者们不仅需要说明哪些用法合乎语法,哪些用法不合语法,而且还需要解释为什么。于是,学者们开始寻找解释语言现象的种种途径,各种不同观点也就随之产生。就上述英语动词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矛盾现象,即英语动词形式和意义的错位现象而言,不同的人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上述例3中存在的语言现象,国内书刊上最常见的解释就是“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按照这种解释,这种所谓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谓语动词中,而且还大量存在于非谓语动词中的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中。例如:
例5Bananas strip easily.
例6The causes of this imperfect sympathy are easy to understand.
例7The watch needs repairing.
按照国内传统语法书的解释,例5中的strip属于所谓谓语动词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例6中的to understand属于所谓动词不定式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例7中的repairing则属于所谓动名词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至于上述例4中存在的语言现象,国内书刊上最常见的解释则为“被动形式表主动意义”。上述两种解释已为国内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所熟知。
从表面上看,用所谓“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来解释上述例3、例5、例6和例7中存在的语言现象似乎正确无误,因为这4个例句从形式上看都与主动句相类似,但从语义上看,或者说,根据逻辑关系判断,又都表达被动含义;同样,用“被动形式表主动含义”来解释例4存在的语言现象也似乎正确无误,因为该例句从形式上看都与被动句相类似,但从语义上看,或者说,根据逻辑关系判断,又表达主动含义。然而,从学术研究的观点来看,这两种解释都有一个很大的缺陷,至少是表述不严谨,这个缺陷就是这两种解释都违背了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即同一个语法范畴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通常是一个统一体,换言之,同一个语法范畴中不应该存在两个对立的子范畴。例如,主动形式表示主动意义,被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而所谓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和被动形式表示主动意义则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因而都是站不住脚的,至少是不严谨的或者说不科学的,无法给人以实质性的启迪和规律性的指导。那么,应该如何科学地解释例3、例4、例5、例6和例7等5个句子中存在的语言现象呢?根据语言学同一个语法范畴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通常是一个统一体的基本原则,并对众多语法学家的相关论述进行仔细分析论证比较,笔者认为,将上述例3、例5、例6和例7等4个句子中存在的语言现象解释为类主动句(Quasi-Active),而将上述例4中存在的语言现象解释为类被动句(Quasi-Passive)或许更符合形式和内容统一的语法范畴观。相对于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和被动形式表主动意义的解释,类主动句和类被动句的解释虽然较少为人们所提及,但可以为了解被动语态的实质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二)类主动句的主要使用场合
英语的类主动句即传统语法书所谓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的用法,很多学者都进行过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和探讨为我们探讨类主动句的使用场合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和启示。按照这些专家的观点并结合笔者自己的认识,笔者认为,类主动句主要用于以下场合:
1. 表示“起、止、开、合(关)”等意义的动词,如begin, end, open, close等。例如:
例8When does the play begin?
例9The door opened and in walked Lester.
2. 表示“改变”、“替换”等意义的动词,如turn, change, exchange等。例如:
例10Caterpillars turn into butterflies.
3. 表示“位移”、“运转”等意义的动词,如move, roll, transfer, blow off等。例如:
例11A few leaves moved in the wind.
例12The ball rolled under the table.
4. 表示“度”、“量”、“衡”以及“计算”等意义的动词,如measure, weigh, seat等。例如:
例13This room measures 10 meters across.
例14The car weighs 3744 pounds.
5. 由感官动词转化而来或与感官有关的某些系动词,如feel, smell, seats等。例如:
例15That milk smells sour.
6. 食品烹饪行业的一些动词术语,如cook, fry, roast, bake等。例如:
例16The eggs are frying in the pan.
7. 出版印刷以及其他一些行业的一些动词术语,如publish, print, copy, build, show, play等。例如:
例17My MS is now copying.
8. 由及物动词转化而来的不及物动词,如cut, strip, write, handle, lock,drive等。当这些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时,通常以物作宾语,而转化为不及物动词时,则往往以原来的宾语为主语,表示句中主语的性能、质地等特征或该行为执行过程中人的感官反应,并常伴有well, easily等描述性状语。例如:
例18Bananas strip easily.(比较:He stripped the banana. )
但否定式则可以不带任何状语。例如:
例19This trunk doesn’t lock.
其中少数这类不及物动词不仅可以用原及物动词的宾语作主语,还可以用执行该行为的工具、材料或场所等名词作主语。例如:
例20The knife cuts well.(比较:Cheese cuts easily.)
例21This soap powder washes whiter.(比较:This new fabric washes well.)
例22The country road rides hard.(比较:The bicycle rides roughly on the bumpy road.)
二、 被动形式表示主动意义与类被动句
(一)是被动形式表示主动意义还是类被动句
按照传统语法书的解释,我们前面提到的例4 He was seated at the piano, with his back to them.属于被动形式表示主动意义,然而,如前所述,从学术研究的观点来看,这种解释违背了同一个语法范畴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通常是一个统一体这一基本原则,所以是不科学的,至少是不严谨的,无法给人以实质性的启迪。对比之下,将例4之类的句子解释为类被动句,则符合这一基本原则,因为was seated虽然从形式上看与被动句相似,但从语义上分析,只表示状态,不表示动作,更谈不上施动性。换言之,was并非助动词而是连系动词,seated也不具有动词意义而是由动词衍生出了形容词意义。因此,was seated并非被动句,也不是被动形式表示主动意义,而是类被动句,表示主语的状态或特征,正如易仲良所指出的,例4中的was seated与被动语态的常见形式“be+过去分词”只不过是外形偶合意义有别的同形异义形式(homonymous forms) 。
(二)类被动句的使用场合
类被动句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种场合:
1. 表示“来”、“回”、“升”、“降”以及“运动”、“变化”等意义,以“be+不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出现的类被动句
英语的不及物动词通常没有被动语态,但也有一些特定的不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可以与to be一起构成系表结构,即“be+不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亦即类被动句,表示该动词完成后的一种状态或结果。这类不及物动词多数表示“来”、“回”、“升”、“降”以及“运动”、“变化”等意义,如come, go, set, retire, rest等。例如:
例23The summer was come now.
例23的was come表示come完成以后的状态或结果,暗示“天已经开始热了”,而不是表示动作,更不是所谓被动形式表示主动意义。
2. 表示“位置座落”、“姿态采取”等含义,以“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出现的类被动句
英语中有些表示“位置座落”、“姿态采取”等含义的及物动词,如locate, situate, seat等,常常采用类被动句的形式,即“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来表示主语的状态,即主语的位置座落或采取的姿态。Quirk将这种类被动句称为“假被动”形式(Pseudo-passive)。例如:
例24Albany is located on the Hudson.
例25Please be seated and enjoy your meal.
以上两例中的及物动词locate和seat均采用类被动句的形式,即“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亦即Quirk说的“假被动”形式(Pseudo-passive)来表示主语的状态(“位置座落”或采取的姿态)。这类动词的类被动句大多没有相应的主动形式,上述两例就属于这种情况。
然而,也有极少数表示“位置座落”、“姿态采取”等含义的动词,如stand, sit等,则既可采用类被动句形式,也可采用主动形式。采用类被动句时,过去分词由及物动词变来,带有形容词的作用,采用主动形式时,stand, sit等则作不及物动词。例如:
例26I have been stood here for about ten minutes.(比较:I have stood here for about ten minutes.)
例27Grandfather was sat in the rocking chair.(比较:Grandfather sat in the rocking chair.)
3. 以人为主语,表示人的内心感受或心理状态等含义,以“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出现的类被动句
英语中有一类以人作主语,表示人的内心感受或心理状态等含义的及物动词,如interest, surprise, concern, excite等,常常采用“be+过去分词”的形式来表示主语的状态,即人的内心感受或心理状态。例如:
例28Leonard was interested in linguistics.
例28中的was interested从形式上看与被动句相似,然而,从语义上判断则均表示主语的状态而非被动,即内心感受或心理状态。因此,这类句子是类被动句而不是表示被动,而且由于这些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均带有形容词的作用,也有人将这些词视为形容词。按照李国南的观点,这些动词采用类被动句形式时,像其他类被动句的过去分词一样,虽然不具备添加“by+施动者”的潜势,但与其他类被动句的过去分词不同的是,这类动词的过去分词后可以接其他介词(即除by以外的介词)引起的施动者。如例28中的in linguistics,之所以将linguistics也定义为施动者,是因为例28从逻辑上说可以转换为主动句Linguistics interested Leonard.,因此,这种类被动句有别于其他的类被动句,但仍属于类被动句的范畴。
4. 主动语态中以物作宾语,但类被动句却以人作主语
英语中有些及物动词,如read, travel, finish等,在主动语态中通常以物作宾语,但其“be+过去分词”形式则既可以以物作主语,也可以以人作主语。如果以人作主语,“be+过去分词”大多为系表结构,即类被动句,而不是被动句,即过去分词不是表示被动,而是带有形容词的含义,表示主语的状态,这种过去分词常伴有描述性状语。例如:
例23He discovered that the young visitor was well read.(K. W. Cameron)
(比较:The young visitor had read a lot of books.)
例23中的was well read不是表示动作,即不是表示the young visitor是was well read的受动者,而是表示该visitor的状态,其中read带有形容词的意义,暗示该visitor读了很多书。
5. 以人为主语,表示“决心”、“赞同”等含义,以“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出现的类被动句
英语中有些以人作主语,表示“决心”、“赞同”等含义的及物动词,如determine, resolve, incline和agree等,常常以类被动句形式,即“be+过去分词”形式出现,来表示人的一种业已形成的内心状态。例如:
例24He was quite determined to teach them a lesson.
三、 从施动性看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实质
(一)类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区别
1.形式上的区别
从形式上看,类主动句的谓语形式与主动句类似,而被动句谓语的形式则由“be+过去分词”构成,两者的差异简单明了。然而,与主动句不同的是,类主动句的谓语动词大多是由及物动词转化而来的不及物动词,词义基本不变,因此,类主动句谓语的主动形式如果改成“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即被动句形式,大多数句子仍然是合乎逻辑和语义的。例如:
例25(A)When does the play begin?
(B) When is the play begun?
2. 意义上的区别
从意义上看,类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类主动句强调或着眼主语自身的运动变化,即“自发性”,不表施动性;而被动句则强调有人执行了这一行为,即施动性。我们仍以上例25(A)和(B)为例,例25(A)强调或着眼the play自身的变化,即将play(演出)视为一种自发进行的活动,即play目前的状态;而(B)则强调有人将进行表演。
例26(A)The stone rolled down the hill.
(B) The stone was rolled away from the door.
例26(A)着眼主语的自发性(主语内部的作用力),即状态的变化; (B)指有人将石头移开,强调施动性。
(2)类主动句表示主语的性能、质地、性质等特征,不表施动性。这种主语大多采用非人称主语,但也不排除人称主语,即表示人的个性,被动句则表示施动性。例如:
例27(A)The clock winds up at the back.
(B)The clock is wound up at the back.
例27 (A)的意思是“这钟在背面上发条”,说明钟的构造特点,而(B)的意思是“这钟已在背面上紧了发条”,指有人执行了这一行为。
例28(A)Bananas strip easily.
(B)The banana was stripped.
例28 (A)说明香蕉的特点,而(B)则强调施动性,即有人将香蕉剥了皮。
(3)类主动句表示主语处于某一状态,不表施动性;被动句则表示施动性。例如:
例29(A)The house is building.
(B)The house is being built.
例30(A)The door won’t open.
(B) The door won’t be opened.
例29(A)属于系表结构,即类主动句,表示主语正处于一种受动的状态,相当于The house is in/on building.;而(B)则属于被动语态的进行时,表示施动性,即有人正在建造这幢房屋。例30(A)属于类主动句而非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因为won’t open不能表示施动性,即我们不能说The door won’t open by someone.;相反,该句子只是表示门的状况或性能,即门出了毛病,打不开了。对比之下,(B)句的The door won’t be opened. 则属于被动句,表示施动性,因为其载体(the door)很容易判断是一个内含施动者语义的动作的承受者,即门不会被什么人打开(The door won’t be opened by someone.)。
(二)类被动句与被动句的区别
1.形式上的区别
从形式上看,类被动句与被动句完全相同,都由“be+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例如:
例31(A)The gate is shut at ten o’clock.(被动句)
(B)The gate is shut.(类被动句)
2. 意义上的区别
(1)由“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的类被动句与被动句的区别
由“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的类被动句表示被动的状态,被动句则表示被动的行为,即施动性。按照钱歌川的观点,“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表示单纯的被动行为,另一种表示被动的状态,前者即被动句,后者则为类被动句。如上述例31(A)属于被动句,因为该句存在添加施动者的潜势,即大门将被某人关上;(B)句则表示状态,其中的shut带有形容词的意思,即门是关着的。
(2)由“be+不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的类被动句与被动句的区别
由“be+不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的类被动句通常用来表示事物的状态或结果,属于静态;被动句则表示被动的行为,即施动性,属于动态。
如前所述,英语的不及物动词通常没有被动语态,但也有一些特定的不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可以与to be一起构成系表结构,即“be+不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这种结构表示事物状态或结果。这类不及物动词多数表示“来”、“回”、“升”、“降”以及“运动”、“变化”等意义,如come, go, arrive, set, retire, rest等。例如:
例32All the guests are arrived.
例33(A) His bills are paid, so owes nothing now.
(B) His bills are paid regularly on the first day of every month.
例32的are arrived 属于系表结构,表示主语的状态,而不是表示动作,因此,例32为类被动句。
例33(A)的are paid属于系表结构,表示主语的状态,属于静态,表示账已经付清了,因此,该句为类被动句而非被动句;而(B)则属于被动语态表示行为或施动性,即他每月付账,因此,该句为被动句。
四、从施动性看英语动词被动语态语法意义的实质
以上我们通过一些典型的例句对英语类主动句、类被动句和被动语态3者之间的异同进行了探讨。从3者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类主动句、类被动句和被动句虽然是3种不同类型的句子,但由于3者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存在某些相似之处,所以人们常常将类主动句和类被动句同被动句混淆。也正因为如此,如何解释类主动句和类被动句,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而国内的传统语法书中则常常将它们分别解释为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和被动形式表示主动意义。然而,只要我们坚持形式和内容统一的语法范畴观,把握被动语态的本质特征,即形式上由“be+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意义上表示施动性,即“be+动词的过去分词”后有“by+施动者”(显性施动)或者说可以添加“by+施动者”(隐性施动),那么就可以毫不含糊地断言:类主动句并非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因为类主动句不具备被动句的这一本质特征,而仅仅是表示主语的状态,这些状态既包括强调或着眼主语自身的变化或“自发性”,也包括表示主语的性能、质地、性质等;还包括表示主语处于某一特定的状态等等。同样,类被动句与被动句虽然形式相同,即都由“be+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但类被动句也并非被动形式表示主动意义,因为类被动句在意义上同样不具备被动句表示施动性的本质特征,即类被动句的“be+动词的过去分词”后没有“by+施动者”,也不能增补“by+动作的执行者”,而仅仅是表示主语的状态,即被动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动词被动语态语法意义的实质就是施动性。
结语
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对英语类主动句、类被动句和被动句3者之间的异同以及英语动词被动语态语法意义实质的探讨,笔者认为,按照语言学同一个语法范畴中形式和表达这种形式的内容应该为一个统一体的基本原则,即形式和内容统一的语法范畴观,英语动词被动语态语法意义的实质或者说本质特征就是施动性,即被动语态的“be+动词的过去分词”后有“by+施动者”(显性施动)或者说可以添加“by+施动者”(隐性施动);对比之下,易与被动语态混淆的类主动句和类被动句两类句子由于都不具备被动语态的这种本质特征,因此,这两类句子都不属于被动语态的范畴,即前者不是所谓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后者也不是所谓被动形式表示主动意义,两者都仅仅是表示主语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认为,相对传统语法书所谓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和被动形式表示主动意义的解释而言,“施动性”的解释能更好地揭示英语动词被动语态语法意义的实质以及被动语态、类主动句和类被动句3者的异同,给人以实质性的启迪。
参考文献
[1]Quirk, R. et al. A Grammar of Comtemporary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3.
[2]Leech, G.N. Meaning and the English Verb[M].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71.
[3](英)Michal Swan.英语用法指南[M].《英语学习》编辑部,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
[4](英) Leech, G.N.,英语交际语法[M].戴炜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5]李国南.英语谓语动词语态中形式与内容的矛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4):12-23.
[6]薄冰.英语时态详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7]易仲良.英语动词语义语法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9]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10] 张道真,温志达.英语语法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11] 钱歌川.英文疑难详解[M].香港:中外出版社, 1976.
The Essence of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the Passive Voice of English Verbs in the Light of Agentiveness
HUANG Xia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Henan, China)
Abstract:English passive sentences, quasi-active sentences and quasi-passive sentences ar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sentences. However, as they are in some ways similar in both form and meaning, many people often confuse quasi-active and quasi-passive sentences with passive sentences. Agentiveness is the main criterion for tell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of them, that is to say, quasi-active and quasi-passive sentences have no possibility of agent addition, and they only denote the state of the subject of a sentence, whereas passive sentences possess an agent or it is possible to supply it when it is omitted. In this sense, the essence of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the passive voice is agentiveness.
Key words:Agentiveness; English; Verb; Passive voice; Essence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15)06-0031-06
作者简介:黄湘(1955—),男,汉族,湖南省资兴市人,译审,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法。
收稿日期: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