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2016-02-18张卓艳

关键词:文明理念科学

杨 莉, 张卓艳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杨 莉, 张卓艳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绿色发展;生态思想;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科学认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绿色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关于发展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绿色发展作为并行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被提出来并对此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绿色发展的理念在生态理论与生态实践上进一步深化了“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等生态思想的内涵,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进入20世纪,西方工业文明频繁出现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开始全面的反思人类的文明进程。在原始社会,为了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人类开始适应自然界,从自然界中获取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进入农业社会,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农业生产。随着人的实践活动逐渐丰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加强,但由于受到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农业的发展仍依赖于自然环境,虽然人的能动性有所增强,但仍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进入工业社会,资产阶级不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受“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影响,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更加强烈,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生态危机也频频发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揭露了生态危机背后的根源,提出了解决生态危机的办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生态危机也开始呈现出全球化态势,我国的生态问题也开始显现。20世纪末期,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资源危机、环境危机频频发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规划资源的使用、加大力度治理环境污染成为我国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有着丰富的内涵,是针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2003年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1〕。同年,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完整使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2〕,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又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论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3〕。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并把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从战略的高度肯定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一定的物质财富;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存得到保障,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人们探索社会应该如何发展则具有了客观必然性。对此,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观念,有些人片面地强调把GDP数量的增加等同于发展,而多数人能科学的看待发展,认为发展应是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对如何发展做出了科学的回答,即注重可持续发展,并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科学发展的方向,具有鲜明而又突出的生态意蕴,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态思想。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理念

“持续”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维持下去”或“保持持续提高”。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学领域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即是发展的方式和目标,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人口的过快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并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通过提高人口素质、转变观念、发展生产力等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必须把握好资源利用问题。我国现存资源多数为不可再生资源,虽然还尚存一部分可再生资源,但其再生周期较长;这种紧张的能源资源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整合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中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压力,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重大。党中央多次强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胡锦涛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4〕。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力图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成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新举措。

(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追求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在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强调自然的先在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办事,重视自然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并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在自然界中的承载力,切实做到在实践中保护自然;另一方面,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体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动创造性,实现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的有机结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绿色发展理念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与发展

(一)绿色发展的演变及其内涵

中国发展理念的“绿色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在我国古代,儒家把人在自然中的作用定性为“参赞化育”,把“以诚待物”作为对待人与自然的方法〔5〕,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墨家提倡节俭,佛教提倡“众生平等”,把人与自然都概括其中。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资源、人口、战争、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也凸现出来,这些问题开始成为学者们纷纷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进入现代社会,绿色发展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题为《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绿色发展。在之后的发展中,多次提到“绿色发展”,并强调绿色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第26届理事会暨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上发布了《绿色经济报告》,强调了绿色经济在推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6〕,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7〕的理念,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来强调;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并提出了“绿色化”的理论,指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发展,实现了由“四化”到“五化”的转变,并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在“十三五”规划中,党中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实现绿色发展提升到关系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党中央对绿色发展的理念的不断探索,体现了对绿色发展的理念的不断重视和持续关注,表明绿色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出路。

所谓绿色发展是指“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下,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发展理念”〔8〕,是在传统发展理论基础上的衍生,是以不均衡发展为切入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理论依据,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内在动力,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最终目标的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的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可发现其具有不同的内涵:把绿色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结合起来,可以形成绿色经济发展观、绿色政治发展观、绿色文化发展观、绿色社会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发展观;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在经济发展中,可以形成绿色经济—绿色转型—绿色发展的链条〔9〕;把绿色发展的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绿色和谐发展论,国策战略绿色论,绿色文明发展道路论,国际绿色合作论”〔10〕。此外,还存在许多对绿色发展的理念的探索,它们进一步丰富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二)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生态理论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为绿色发展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绿色发展的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对发展问题再一次的科学回答,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笔者认为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生态理论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发展”理念的创新。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而绿色发展则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方向,针对我国存在的能源、资源问题,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以此为切入点,提出要实施一种绿色的新型发展模式。在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明确提出绿色发展,把实现绿色发展放在战略高度,肯定了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的重要性。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1〕,这种理念的提出是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重要尝试,其试图把生态思想贯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此外,还有许多具体的论述,比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3〕。这一系列的论述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的内涵,使发展具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第二,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创新。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而绿色发展则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的生存空间,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着力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活环境。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共中央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肯定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许多疾病的流行、恶化都与生态环境的异常有关,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于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现实诉求不断增强,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了重要的民生问题。对此,党中央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14〕,高度肯定了党中央对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重视,为解决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方向。

第三,对“全面、协调、可持续”思想的创新。科学发展观重视“全面、协调、可持续”,对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绿色发展则从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高度来分析,从宏观的角度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指明了方向。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在处理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关系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间的协调统一。绿色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理论成果,而且是一种新的实践成果,绿色发展是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深入的实践,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凝练的理论,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绿色发展试图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提供路径,“四大空间格局”、主体功能区战略等开始贯穿在绿色发展中,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进一步指引着实践道路的发展方向。

第四,绿色发展理念定位的提升。科学发展观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重视统筹兼顾,重视“全面、协调、可持续”,实现了科学的发展,而绿色发展则被放在治国理政的层面,放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来重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保护环境和资源节约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新时期党中央把绿色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结合在一起,直接突出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五大发展理念与“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其作为国家的顶层设计来强调,从国家宏观的高度肯定了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把实现绿色发展放在美丽中国建设的体系中,突出了我国对实现绿色发展、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视。这种重视的程度在人类社会发展理念中是绝无仅有的,无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再次创新。

(三)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生态实践的创新

理论最终要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实现理论的凝练与升华,从而推动实践的发展与转变。在科学发展观丰富的内涵中,关于生态实践的内容相对较少,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非常重视生态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生态实践,并具体指出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这四大格局共同为绿色发展指明了具体的发展道路,是为实现绿色发展的新的实践探索。绿色发展的生态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执政理念提出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美丽中国放在了时代和民族的高度。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15〕,这是新的提法,类似于我们所说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强调了美丽中国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整个“五位一体”中的重要性,这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生态实践的必由之路。

第二,促进资源节约,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我国的能源资源总体比较丰富,煤炭储量位列世界第三,水利发电量占世界首位,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同时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资源分布不均,开发难度大等问题依然存在。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我国不断进行探索,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性,突出持续性、实践性,节约使用能源、资源,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严守耕地红线。注重从政策上调整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注重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指出了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具体实践方式,为实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第三,重视环境保护,增强生态责任意识。生态危机频频显现,不仅要求我们给予高度的重视,还必须要身体力行,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一方面应重视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生活的载体,其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应增强生态责任意识,要广泛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营造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四,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在我国,环境保护制度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保护工作至今,我国的环境保护制度由无到有,由不严格到逐渐严格,由以行政命令控制制度为主到以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并用,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环境法治制度、环境管控制度、环境经济制度等为主体的制度体系”〔16〕;十八大也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并提出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环境保护一系列制度的建设、完善和发展,为绿色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为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五,推动绿色发展的工程建设。针对我国的绿色发展实践,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一是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二是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三是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四是蓝色海湾整治行动〔15〕。这四大工程分别对气候中的碳排放问题、生态环境的修复问题、国土资源问题以及海洋问题提出了整治的要求,这些具体的修复工程进一步推动了绿色发展的实施,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是当代中国发展理念的新的理论探索,从科学发展观到五大发展理念的转变,不仅是意识层面的深化,而且也是实践层面的探索结果,这就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独特的发展路径,即通过绿色发展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因此,把绿色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前进方向,发挥好绿色发展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社会,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绿色发展在新时代的价值分析

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与时俱进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从理论方面来看,绿色发展的理论价值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层面,绿色发展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并结合我国在生态建设中的的理论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为我国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生态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南。第二层面,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成果,其在能源、资源、制度体制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探索,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建构,推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从实践方面来看,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在不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绿色发展是在生态问题不断凸显的背景中产生的,其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态危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此,党中央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依据具体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实现绿色发展的措施:针对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落后产能、能源资源危机等问题,党中央提出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合理规划国土空间的开发,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能源资源的优势,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党中央还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制度、法律法规方面进行了规范,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生态立法,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制度、法律体系建设。这一系列的实践都丰富了绿色发展的内涵,为实现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重视绿色发展,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减缓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口的过快增长,资源的过度利用,环境的不断恶化,长期制约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绿色发展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其次,重视绿色发展,有利于明晰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绿色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再次,重视绿色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使我国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一个国家在国际中所处的地位得益于各个方面在国际中的影响力,而实现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要求各个国家都发挥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真正实现国际竞争与合作。

通过对绿色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绿色发展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是一种新的探索,是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新尝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绿色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作出了理论贡献;同时,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

〔1〕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01).

〔2〕胡锦涛.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强调继承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N〕.人民日报,2003-09-03(01).

〔3〕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3-10-22(01).

〔4〕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3-11(01).

〔5〕刘 静.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探析〔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0,(2):90-92.

〔6〕秦书生,杨 硕.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探析〔J〕.理论学刊,2015,(6):4.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8〕王玲玲,张艳国.“绿色发展”内涵探微〔J〕.社会主义研究,2012,(5):143-146.

〔9〕郑德凤,臧 正,孙才志.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及绿色转型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15,(2):64-68.

〔10〕刘思华.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绿色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1,(5):65-70.

〔1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01).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1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89.

〔14〕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01).

〔15〕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人民出版社,2015:11-12.

〔16〕张永亮,俞 海,夏 光,等.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现状、经验与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90.

(责任编辑:陈艳艳)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to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Yang Li,Zhang Zhuo-yan

(SchoolofMarxism,LanzhouUniversityofTechnology,Lanzhou730050,China)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ecology consideration;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 scientific comprehension about development, shows enough consideration for ecology in itself, and is an important resultant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a new theory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proposed and elaborated as one of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the other four concepts being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opening-up and benifit-sharing) in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s deepened the ecology connotation of “developing”, “people-oriented”,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ideas on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bases. It therefore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What’s more, it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realistic value for turning out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on bot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016-06-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承续及现实价值研究”(13XKS001)

杨 莉(1964-),女,云南凤庆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等领域的研究。E-mail:86139904@qq.com。

F124; F205

A

1009-4474(2016)06-0116-06

猜你喜欢

文明理念科学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科学拔牙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