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个别化教学探究
2016-02-18董晓
◆董晓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个别化教学探究
◆董晓
在教学信息化大背景下,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个别化教学,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延伸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提升教学的实效。
信息技术;个别化教学;教学资源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3.101
1 个别化教学需要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入
个别化教学源于一对一的个别教学。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善于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才情,采取不同的对策,造就一批有特长的名士,形成把握学生个别差异、施以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对应教学方法、充分发展学生才情特长的因材施教基本理论,成为贯穿我国教育史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并且其内涵不断地在历史演进中得以丰富。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社会发展及人才批量的需求,与此相对应的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加快了人类文化的进程。但是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中,一个教师面对数十名社会背景、知识技能基础、认知能力、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生,因时间、精力有限,只能将这几十名学生当作一个“假设的人”。这个“假设的人”一般是以班级中的中等生为标准,教师就是以这个“假设的人”为施教对象来设计、开展教学,而忽略了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个性,不可避免地抛弃了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也难以忍受,背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随着主体教育思想的兴起,人们也设法采取种种措施来优化班级授课制教学,努力突出以学定教的教育新思潮,产生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国外的导听教学、程序教学、掌握学习、凯勒计划等,国内的“自学、议论、引导”、分层教学、异步教学等。但由于学习时空的限定性、课程资源类型及呈现方式的不全面、自主学习的难以监测、交往互动的局限性、学习反馈缓慢且难以分析等不足,个别化教学依然难以真正得以有效实施。
而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在呈现教学内容及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及氛围、加深学生学习体验、实现教学反馈即时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更为直观、主动、生动,进而为个别化教学突破目前的困境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 信息技术有助于个别化教学的开展
信息技术已经并将继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沟通方式,信息技术环境使得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对实施个别化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资源个别化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传统教学中,教材、挂图、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大多是静态的、平面的,难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也难以借助有限的教学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自学。而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可以提供更多、更优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超文本、动画、视频等海量的学习资源,相应的学习软件或网络课程、仿真虚拟实验室、智能化交互平台等,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翻转课堂的实现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延拓了学习时空传统教学中,学生大多只能局限于课堂中进行学习。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个别化教学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学习者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习场地等方面可以进行自主选择与控制。如课前,学生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微课等资源进行自主预习,使得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实现不同的学习成为可能;课后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答疑,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努力方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泛在学习”。
信息技术优化了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能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者和课堂的组织者。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个别化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准备教学资源,设计适合各种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优化师生互动交往方式,克服传统教学“一刀切”的人为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层次、学习进度,扩大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范围及可能性,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使得个别化的“教”和自主化的“学”真正得以落实。
3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个别化教学案例分析
以笔者所承担的一节市级公开课“制作交通安全宣传演示PPT动画”为例,阐述对于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个别化教学的理解和应用。
整体教学设计由于教材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进行编排,与学生实际关联度不高,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教材进行项目化的改造:以制作交通安全宣传主题动画为引领,细分为“绿灯亮一路畅通”“黄灯亮注意安全”“红灯亮文明礼让”三个子任务。采用情境创设、任务驱动、问题引导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加强课堂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将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内化;利用微课视频、学生学习平台、交流平台、测试评价平台等信息化教学工具,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掌握技能知识。
教学组织实施在课前准备阶段,录制本节课的准备知识,如常见动画效果的演示、动画的基本插入和设置等,上传至E学习平台供每位学生在课前下载学习。一方面将准备知识前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种终端,保持随时随地学习的好习惯。
在预备检验环节,利用学生自测平台,将微课中出现的、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罗列出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平台,完成自测,教师从后台汇总分析答题情况,把握各位学生个体的学习掌握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后续的课堂教学。
在实践探究环节,首先师生共同欣赏任务样稿,分析任务制作的流程,明确任务目标。学生分组,参考样稿效果,借助相关学习资源,合理选择素材,完成“绿灯亮一路畅通”或“红灯亮文明礼让”动画制作。
基本要求:1)完成PPT所需对象的插入与调整;2)参考样稿确定所需动画类型并完成设置。
拓展要求:1)另外添加多个对象及其动画;2)用双向红绿灯控制不同对象。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推荐部分学生演示制作效果并分享制作方法,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单击时”“之前”和“之后”的区别,并借助每个对象前的数字标号理解并设置动画的先后顺序,合理设置持续及延迟时间,让自己的动画效果更连贯生动。学生通过案例制作、师生沟通,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接着,学生先自主制作“黄灯亮”动画;教师针对学生操作情况,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样稿,让学生讨论并尝试解决方案,教师适当点评。最后,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资源及参考案例,自主完善作品,教师适时辅导并鼓励在参考案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学生两两为单位,观看、评价对方作品,并提出完善建议。
在评价反馈环节,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同时欣赏其他学生同学的作品。模仿微博点赞的功能,给自己喜欢的作品一个“大拇指”。学生在课后在微博上发表自己本节课的学习心得,进行PPT动画制作技巧的话题讨论,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交流学习心得,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平等是社会追求的和谐状态,只有建立一个满足全体学生需求的教育,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平等。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只有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积极实行个别化教学,促进全体学生有差异地发展,才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均等。
G718.3
B
1671-489X(2016)13-0101-02
作者:董晓,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教务处副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