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数码郭为:我所理解的“互联网+”
2016-02-18郭为
郭为
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首度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强调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制造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的结合与发展。在此,我结合个人在IT行业的实践,谈谈对“互联网+”的理解。
虚拟世界带来的颠覆性变革
哲学上有一个命题,叫做“认知的无限性”,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是不断变化的。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对世界重新认知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诞生了,我们进入了一个现实和虚拟交互组成的时空。
现实空间可以说是由原子构成的,而虚拟空间则是由比特组成的。原子和比特有着本质的不同。原子构成的世界里“物以稀为贵”,你占有、消耗了的东西,就不能再属于我了。而虚拟空间中,数据和信息则是被分享的次数越多,价值越高。从这个角度来说,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完全的颠覆。
要理解“互联网+”,首先要理解这个新的世界,也就是互联网。我认为整个网络空间存在着三层架构:
第一个层面是消息层,网络在这个层面上实现了消息的采集和分发,Web1.0时代互联网的爆发性增长主要集中在这个层面,比如新浪、搜狐等网络门户的兴起,腾讯从即时通讯起家;第二个层面是工作流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层面。在这个层面,我们不只是从网络获取信息,而是开始把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与互联网对接起来;第三个层面是数据层,前两个层面中海量信息的交互、工作流的汇集,就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大数据”。
“互联网+”正是从消息层逐步渗透到工作流层和数据层的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把数据层理解为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的一个“映像”,虽然数据是来源于消息层和工作流层的,但是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对“虚拟映像”进行分析,也能反过来对工作流程、商业模式、产品设计甚至思维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活动都是基于工作流层面的,而目前大部分互联网的工作只是建了一个对外发布消息的网站,并没有在业务层面进行实质的互联网化,因此,“互联网+”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当然,我认为目前也已经有很多互联网实践实现了三个层面的交互。
“互联网+”与三大产业
“工业4.0”是给我感触很深的一个例子。在传统制造业的时代,用机床加工一个轴具需要很多道工序,流程之间的切换都需要人工去完成,只有大批量的加工才能实现成本的降低。
今天,在软件定义一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软件重新定义一台机床母机的操作系统,其中涉及到速度、进程管理等等一系列内容,整个轴具的加工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和3D打印机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但由于它是机器加工的方式,所以能有更加广泛的应用,这是“工业4.0”最核心的部分。
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它同企业的设计平台、采购平台、销售平台和ERP系统连接,这事实上就是基于网络化的环境,对工业制造一系列工作流的整合,形成了一个所谓“工业4.0”的新的工作流程,它形成的数据也反过来会不断推动工作效率的改进。
但智能制造业还不止于此。我们最近提出了C2M2C(Consumer to Manufacturers to Consumer)的概念,让我们的工作流程直接与客户的体验对接。
我们可以看到香奈儿、卡地亚的首饰很漂亮,但是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工,加工成本很高,更不要说单独设计定制了。不过,今天智能机床的精密程度,已经能够实现珠宝首饰的一次加工成型,成本大幅度降低。
假如一对夫妻要过30周年结婚纪念日,可以把夫妻俩的生辰、属相和一些有纪念意义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发给我们的设计师,这对夫妻认可设计方案之后,设计图会直接被推送到加工中心,加工中心再根据设计需求进行采购和加工,加工完成后,直接用快递物流的方式把成品送到客户的手中。
而且,这个加工中心也不一定是某个大型的工厂,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众筹的方式,把加工机床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因为它完全是网络化的接单、派单和运输流程。甚至于,每个加工中心的业主也不一定就要购买机床,而是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获得使用权,只需支付租金即可。
神州数码的智慧城市市民融合服务平台,就是一个服务业的“互联网+”产品,我们所做的,事实上就是在工作流层搭建了一个平台。一方面,这个平台可以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流连接起来,互联互通之后,就容易提高办事效率,实现简政放权。另一方面,我们也把政府面向老百姓服务的电子政务工作流,和社会上的各种机构,包括商业和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工作流进行连接。这个平台建立之后,就会产生无穷尽的新的工作流,新的商业服务模式,新的“互联网+”应用。
现在很多人把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混为一谈,事实上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是一个城市智慧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步骤叫做数字城市。主要是通过部署信息采集装置,对城市进行数字化改造,比如给地下管网加上传感器,让我们能够感知电网、水网的流量;在马路上安装摄像头,监测车网、路网的流量,这就是数字化;第二个步骤是智能城市。智能化是在感知基础上,提供一个优化的方案,使得系统更好地运转;第三个步骤才是智慧城市。智慧化基于历史和传统的数据积累,形成更系统的解决方案,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过程。
比如,北京长安街上,有十几个交叉路口,我们在路口都安装上摄像头,通过安装摄像头我们可以清点过往车辆数目,并获取车辆影像,这就是数字化模式。
再进一步,我们把十几个红绿灯指挥系统和来往车辆、行人的数量进行自动化的匹配,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对整条路的红绿灯进行智能化控制,保证一辆车从长安街行驶通过用时最短,而不是机械地按照30秒切换红绿灯,或者人工控制红绿灯转换,这就是智能城市的交通系统。
那什么是智慧城市的交通系统呢?它将是基于整个北京市的城市布局、交通工具分布、各条道路基础情况以及历史的交通数据,结合实时的交通路况,提出的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面向未来的交通体系运转方案,这才是真正智慧的城市交通体系。
因此,智慧城市一定要基于大的互联网平台,这是智慧城市实现的基础。
反观现在的产业界,放一个摄像头也叫智慧城市,做一个解决方案也叫智慧城市,实际上这只是智慧城市的初期阶段。
我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在互联网构成的虚拟世界形成的虚拟映像,从交通领域来讲,它能够优化整个城市的交通布局和交通系统,这样一个大的系统才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交通体系。
同样,智慧农业本质上也是以大数据为基础形成解决方案。其实,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一种“大数据”的结果。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专家把长久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固定下来,目的是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收割……
今天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对传统农业作业流程的再造。国家出台土地流转的政策,本身就会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耕种方式。我们近年来开展的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工作,只是借助互联网方式,整合农业工作流、积累数据的第一步。
接下来,如果能够把中国将近20亿亩耕地的数据都采集到,将每一块土地的数据进行分析,历史上施过什么肥料,用过什么农药,种过什么种子,以及当地小气候是什么样子,据此优化出种植什么作物、怎样种产量最好,才是智慧化的农业解决方案。
现有土地在此基础之上,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提升空间都是十分巨大的。
对未来的信心
从智慧城市到“互联网+”,归根结底是我们如何感知这个世界,如何认识这个社会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赶上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从宏观层面构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的创业创新热情,中国正在逐渐转变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