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垂直之路

2016-02-17魏广广

户外探险 2016年2期
关键词:岩壁攀岩航拍

提名:DV作品《垂直之路》

拍摄制作:张允平(裂缝)

提名理由:影片记录了魏广广(大魏)在美国完成了一条5.14级别线路的全过程,这也使得大魏成为中国首位完成美国To bolt or not to be难度系数5.14线路的攀岩爱好者。在这条只有37米高的攀岩线路下大魏待了二十多天,不停的失败不停的尝试,最终成功站在了线路的顶端。最为国内资深极限摄影师裂缝,把大魏对这条线路的各种状态用镜头细腻地展现给观众,让人们看到一个岩者真正的心路历程。

2015年3月底,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大洋彼岸的攀岩胜地—美国,从五年前第一次接触攀岩以来这是我第一次跨出国门,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出国。当我们这个美国攀登计划开始初具雏形时我越加感觉兴奋,特别激动,浑身上下瞬间充满了力量,我的美国梦终于要实现了!当然,这次美国之行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在国外爬一条5.14级别的运动攀线路,我想对比一下国内国外的5.14级别的线路有什么不同。我的朋友李栋,也是这次活动的策划人之一,他在美国待了六七年,对美国的攀登历史了解得很透彻,于是给我推荐了一条非常有分量的线路—To bolt or not to be 5.14a。说起这条线路它可是大有来头,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条5.14级别的运动攀线路,满分四星的经典线路,像Chris Sharma、Tommy Caldwell、Lynn Hill等等一些攀登界响当当的大牛们都爬过此线路,由此可见这条线路的经典,同时也隐约感觉到这条线路对我来说将是个不小的挑战,毕竟是身处异国他乡,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和心态会有什么变化。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美国攀登文化,跟随一位中国攀岩者的脚步感受这次美国攀登,并向大家展示中国攀岩者如何在美国挑战一条5.14级别的攀登线路,国内著名极限运动摄影师裂缝加入我们的团队并负责影像的记录。从最开始美国攀登计划在脑子里灵光一现,到把这个计划一点点变成现实,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小半年,大伙都在为这次攀登计划紧锣密鼓地筹备着,身在美国的李栋为这次两个月的攀登之旅制定了详细的吃住行安排,摄影师裂缝开始准备摄影器材,构思如何表现一位中国攀岩者在美国的攀登,“垂直之路”这个名字也从裂缝脑子里蹦了出来。而我则开始针对这条5.14的线路做一些训练,并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不能让身体受伤。

尝试5.14

3月19日,我们的飞机顺利降落在旧金山国际机场,但在登上飞机之前我们经历了一个小小插曲,裂缝为这次拍摄计划准备了航拍飞机,而在过安检时航拍飞机的电池被扣了三块,原因是电池上面没有明显的表示电池容量的标识,我们做了电池容量的测量,证明这三块电池是符合携带标准的,但都无济于事。我们开始想办法在美国当地购买航拍飞机用的电池。好事总是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考验,当我落地那刻心情还是无比激动,迫不及待地想感受美国的岩壁。

这次攀岩之旅我们足足待了两个月之久,横跨了五个州,总行程达到了20000公里。沿途感受了各种各样的岩壁,火红的砂岩、坚硬的花岗岩、奇特的石塔攀登,当中包括运动攀、传统攀、野外抱石,实实在在体验了一把美国狂野西部的攀登风格,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同文化带来的不同攀登氛围。在岩场我们见到了各种年龄阶段的攀岩爱好者,上至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们,下至还穿着尿不湿的小家伙,可谓是形形色色,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从第一天踏上美国那片土地到最后依依不舍地离开,在这匆匆忙忙的两个月中发生了很多值得我珍藏一辈子的事情,即使是现在回想起来也像昨天才刚刚发生,当中的一些细节依旧犹如当初一样触动着我的神经。那天见到了什么人?爬了什么线路?磕线遇到了什么困难?心情为什么跌落到谷底?美国第一条5.14级别的线路是何等的难?这些记忆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脑子里,其中最多的记忆还是关于To bolt or not to be这条线路,线路有37米长,就像是一条长三十几米的垂直跑道,看不见任何凹凸的东西,唯一能看见的就是岩壁上那些凌乱的白色粉记,以及岩壁上的14个快挂。它不像我以前爬过的那些线路,像这样难度的线路一般都是有仰角的,快挂一般都和岩壁保持一定角度,垂直下来。像这样一块垂直的大光板还是第一次见到。

一条三十几米的线路从起步到结束有一百多个动作,在这一百多个动作里大多数点都没有超过一个指节大小,最小的点我都快用到指甲盖了。整条线路上没有特别难的动作,也没有特别简单的动作,从一起步开始,直到把绳子挂进顶链里,每一步都需要全神贯注,牢牢记住每一个点在什么位置,做每一个动作的要领,手应该怎样抓,是往左抓一点呢,还是往右一点呢?踩脚点时膝盖要轻轻往右转动一点点,每一步都要做到非常精确,一旦分心或有杂念,在任何一个位置都有可能掉。我在第三个快挂的位置掉过,第4~13的位置都掉过,每掉一次心理受一次打击,然后再重新建立信心。当我爬的时候,下面鸦雀无声,没有一个喊加油的,连大声说话的都没有,我知道他们都是在心理默默为我鼓劲,怕喊出了让我分神,战战兢兢,每过一个难点都为我捏一把汗。

最痛苦的线路

这条线路是我爬过最痛苦的,我能完成这条线路真的是非常的高兴,连着高兴了好几天。在完成那刻我都快哭出来了,所有的痛苦在那刻都烟消云散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完成的前一天我还被这条线路折磨得垂头丧气,丧失信心,没想到第二天我能把它完成,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事情,这就是这条线路的风格,折磨你的精神。在我还没爬这条线路之前,我也看过这条线路的一些攻略和视频,我觉得就一条14a嘛,照着在国内爬线的经历应该很容易拿下。我爬第一次的时候每个动作都已经可以做到,下来后自信满满地说很快就可以完成。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每次我在岩壁下自信心爆棚时,一上到岩壁却被打击得彻头彻尾。随着爬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对这条线路也越来越了解,反而感觉它越来越难,每爬一次,心理和身体就受一次煎熬,手指脚趾的疼痛、一心想完成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开始惧怕它,站在下面看着它手指都不禁颤抖、疼痛,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我很佩服自己能熬过来,坚持到了最后,完成了这条线路,没有被打败,其实我能挺过来多亏我的小伙伴们,在我心情低落、垂头丧气的时候给我鼓励和鞭策。这条线路的难点不在于动作有多么难,需要多么好的力量耐力,而是对心理的极大考验,在每一次受打击的时候,不能怀疑自己,要对自己说可以的,还要能忍受手指脚趾的剧烈疼痛,从起步一直到最后结束。

记录花絮

在这条只有37米高的攀岩线路下大魏呆了二十多天,不停的失败不停的尝试,最终成功站在了线路的顶端。终于成为首位完成美国“To bolt or not to be”难度系数5.14线路的中国攀岩者。

我是拼尽全力完成了这条线路的,但这还远不够,我们还有另外一个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把这次美国攀登磕线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个重担自然就落在了裂缝的身上。每次出去攀岩,我们背的是攀岩装备,而裂缝作为摄影师不但要背攀岩装备,还要背上一堆摄影器材,若干只镜头、脚架,可以说是机不离身,随时准备抓拍有意思的画面。如果要拍摄攀爬的镜头裂缝就要早早拉上升器到线路上面,端着相机在那等着我。在岩壁上拍摄可不轻松,有时候在岩壁上一待就是1~2小时,安全带长时间得把腰勒得紧紧的,时间一长腰是又酸又痛,浑身不自在,感觉都快断了。

而作为被拍摄者的我,首先记住的第一点是不要盯着镜头看,在拍摄的时候要保持自然一点,视镜头和摄影师为不存在。因为我们只有一个摄影师,当要表现多视角时就要一个镜头拍好几遍,上下左右,比平时爬累多了,有时弄得我几乎都要罢工了,不过还是忍住了,因为我们要拍摄一部赶超目前国内所有攀登纪录片的片子!为了拍摄到完美的画面,摄影师真是起早贪黑的干,凌晨4~5点起床拍摄日出,甚至是露宿荒野拍摄星轨。美国西部壮丽的风景拍摄起来虽比较简单,不管怎么拍都不会差,但有时拍摄却让大家捏一把汗,尤其是在航拍时。

在还没到美国之前航拍飞机就遇到了麻烦,电池被扣,航拍飞机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是波折的。有一天早上,具体日期已经不记得了,反正我知道那天起得很早,6点多我们就到岩场了,整个岩场就只有我们几个人,裂缝拿上航拍飞机,准备在这里拍摄一个航拍镜头。飞机慢慢爬升,翻过了一座突起的山头朝另外一边飞去,一切都是那么顺利,航拍飞机传回来的实时图像显示这段拍摄得相当完美,裂缝开始操纵飞机往回飞。但就在此时,遥控器上的监视器开始不停闪烁,雪花突然间占据了整个监视器,直至完全看不清,监视器与飞机信号中断。但裂缝还在继续操纵着遥控器,想把飞机收回来。两三秒之后,一阵摩托车发动机般的轰鸣声从山那头传过来,不一会就听见一阵坠落发出的声响,我们知道飞机撞上什么东西了,已经坠落在某一  个地方。裂缝立马朝着最近能想到的地方奔过去,但却一无所获,只好又跑回来,我们清楚地知道飞机肯定是已经摔坏了,不可能再飞起来,但我们还是必须要找到它,因为Gopro里面有一段最后一次使用航拍飞机拍摄的素 材。我们也非常紧迫,已经没有多少拍摄时间了,必须要完成今天的拍摄任务。发生坠机后的第二天,裂缝一个人爬上飞机失事的那个山头,但又是无功而返。我加入了之后的第二次搜索,我们爬上山顶,仔细检查每一个角落,然后再绳降到山谷里,真有点像是大海捞针。我们把能想到的坠落地点和能达到的地方都找了一遍,却没看见飞机的一丝踪迹,这次我们是真的死心了,飞机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航拍飞机“土鳖一号”短暂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无论如何,《垂直之路》最终的成片让我自己看了都很感动,感谢裂缝记录了我的攀登,记录了一名岩者的心路历程。

猜你喜欢

岩壁攀岩航拍
航拍巴彦呼硕
一只鼠兔
波比攀岩
魅力航拍
岩壁野餐会
AirCraft航拍辅助软件
途遇大蟒蛇
攀岩
攀岩世界杯:速度之争
万事俱备,能飞多远飞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