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迟早”的词汇化考述

2016-02-17郑成朗

关键词:反义古汉语词组

郑成朗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迟早”的词汇化考述

郑成朗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反义并列式复合词“迟早”的词汇化是由词组“迟早”演变而来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迟早”语言环境的变化、反义并列项意义的虚化、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白话小说的出现等等都为该词词汇化的产生、发展并最终完的重要条件。

“迟早”;词汇化;意义功能

21世纪以来,词汇化研究出现一股热潮,主要有词汇化的本体研究、词汇化与语法化的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其一,词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如董秀芳、雷东平、丁喜霞等都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其二,专书的词汇化研究,如刘晓然、王丹等在这方面都作出了不菲的成绩;其三,在词汇化研究中,典型个案的历时考察较多,如江蓝生、李宗江、徐时仪等都进行了相当深入地研究。对于反义并列式复合词“迟早”的研究,目前有以下两个角度:一是从三个平面的理论角度对“迟早”的句法、语义和语用进行考察,例如:《反诉副词“迟早”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二是从历时的角度对反素词“迟早”进行历史的考察,如《试析由反义语素构成的副词》。我们发现,从反义并列式复合词的并列项入手,再对“迟早”的词汇化进行历时分析,最终总结“迟早”发生词汇化的条件。这一研究思路却鲜有涉及,对于我们词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帮助。正如徐时仪所谈到的:“多侧面、多层面、多角度地分析这些语言现象,这不仅对揭示汉语词汇演变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探讨普通语言学有关词义形成的理论无疑也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1]

一、“迟早”反义并列项的意义功能的历时描写

在《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中,董秀芳解释说,双音节的并列项的意义的淡化对并列式词组的词汇化提供了可能[2]107。为此考察反义并列项意义和功能的历时变化是反义并列词组词汇化的重要条件。王云路、方一新:“先秦、秦汉为上古汉语时期,东汉魏晋南北朝隋为中古汉语时期,晚唐五代以后为近代汉语时期。”[3]此就按这两位先生的汉语史的分期对时间副词“迟早”的并列项进行意义功能的考察。

(一)上古汉语时期

上古汉语时期包括周、春秋、战国和西汉,经过资料的整理,我们得出了这三个时间词的基本使用情况及频数,详见表一。

表一

上古汉语时期,这三个词出现的次数都相当的少,尤其是“迟早”,根本就没有出现。

从不同朝代来看,它们略有增加的趋势。

在上古汉语时期,“早”本义为“早晨”,主要用作名词,其引申义主要有“在一定时间之前”和“已经”,分别用作形容词和副词,在句中充当状语,其中副词义相当少见。较“早”而言,“迟”本义为徐行、慢慢走,多为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的缓慢,在句中充当状语。

(二)中古汉语时期

中古汉语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大量传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面貌,尤其是汉语词汇的巨大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双音节词的大量产生。“迟”“早”“迟早”的使用情况见表二。

表二

这个时期,“迟”“早”的使用数量大幅度的增加,历朝文献中未曾出现“迟”和“早”的联合使用,但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隋朝,“迟”“早”似乎消失了一般,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考察,此不赘述。

许慎《说文解字》:“早,晨也,从日在甲上,会意字,是名词。”[4]34《说文》:“迟,徐行也,从辵,尺声。”[4]134至中古汉语时期,“早”不仅沿用原始意义,而且引申义也得到广泛地应用,例如:早早地、已经等。“迟”不仅表示时间、行为动作的快慢,更出现了一些表示落到后面和位置上的靠后的用法。句法上,“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用作形容词和副词,在句中充当状语。

(三)近代汉语时期

唐五代以后,随着古白话的产生,语言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杨荣祥曾指出“近代汉语副词中,大多数是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这与汉语词汇在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双音节化的规律是一致的。大量的合成副词的形成和使用,是近代汉语在构成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点。”[5]

表三

从表三所列使用率上看,“迟”“早”的使用已经是相当频繁,更重要的是出现了“迟”和“早”的并列使用和作为一个时间副词的出现。清代以前的文献中主要以并列式短语出现为主,也有零星的时间副词显现,清代文献中“迟早”已是时间副词,且频次相当可观。意义上讲,“早”的意义更为丰富,“迟”主要表示时间上的慢,句法上来看,“迟”和“早”在文献中单用绝大部分是用作副词,在句中充当状语。清代,作为词组的“迟早”进一步虚化,并逐渐演变为表示时间早晚的时间副词。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可对三者的句法特点、词性和词义进行总结,详见表四。

显然,这三个词发展到近代汉语时期,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即当“迟”“早”都表示时间副词,在句中充当状语的时候,“迟早”作为词组出现了,且在明代开始出现词汇化现象,到清朝时完全词汇化。说明词汇化现象与词汇并列项的虚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表四

二、“迟早”的词汇化

词汇化指的是非词汇性的成分变成词汇性的成分或者词汇性较低的成分变成词汇性较强的成分,简言之,词汇化就是一个构词、产生新词的过程[2]3。吴福祥曾经说过:词汇化与构词的区别是:构词是利用特定规则创造新词,其过程可以类推并具有高度的能产性;词汇化指一个非词汇的语言成分演变成一个独立的词汇项,其过程不具有类推性和能产性[6]。笔者认为,词汇化理论和构词理论都可以用来分析复音新词的产生,主要区别在于分析角度不同,之间并没有相悖之处,所以“词汇化过程跟构词过程并非毫不关涉”[6]。而在构词或是词汇化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分界问题。沈家煊在介绍Langacker关于结构层次变化的现象之一——取消分界现象时指出,汉语中取消分界的情形最多,例如现代汉语的双音副词“好象”来自“状语+动词”的结构“好象”:他们两个长得好象?刚走的那个人好象我哥哥?他好象有个哥哥在东北。表示程度的副词“好”意义虚化,最后消失,“好”和“象”之间的分界也随之消失。取消分界可用公式“A?B?AB”=“好?象?好象”来表示[7]。“迟早”的词汇化同样经历并列项的对举使用、联合为词组出现、词组和时间副词共现到最终词汇化的过程。

(一)明代之前“迟早”的词汇化过程

“迟”“早”作为反义词出现得较晚,在中古后期才出现,都表示时间上的早或迟,时间差异较大,这一时期“迟”和“早”的这种意义特点主要体现在它们在句中的对举和连用上,其他的表示时间上早或晚的词都是名词,比如:“旦”和“暮”的对举,但它们以构词语素出现,后来这种对举就消失;“朝”和“暮”的对举等等。

1.“早”“晚”的对举,表示前后两个事件的时间差异大。

(1)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8]14

(2)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痞也。[8]15

2.“早”“晚”的连用,表示“什么时候”,用例很少,仅发现一例。

(3)偿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乙子称其父已往。时以为笑。[8]10

3.“迟”和“早”的对举,表示前后两个事件的时间差异大,仅发现一例。

(4)问其为田,不必知程早而黍迟也[8]14。

上述(4)例中的“早”“迟”表示时间的“早”和“晚”,且有一种比较的意味在其中,句中当定语。这就为它们的连用提供了可能。

到中古与近代的衔接期,“迟”和“早”在文献中对举出现已经很多了,既有作为定语的对举,也有作为状语的对举,都表示时间的早晚,其中作状语的情况较多。

(5)结发年已迟,征行去何早。(唐·孟云卿《古别离》)

(6)目想春来迟,心惊寒去早。(唐·张说《代书寄吉十一》)

(7)山期须早赴,世累莫迟留。(唐·皮日休《史处士》)

(8)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唐·韩溉《柳》)

唐五代的这一现象充分地说明了“迟”“早”作为反义词联合使用是一种趋势了。至宋元时期,这种对举现象已经是相当的成熟,且“迟”“早”的联合使用已经出现,虽然较少,我们发现了一例:

(9)多谢天工相懊恼。花间不问春迟早。[9]

上述两例中的“迟早”都表示“或早或晚”,中间可以插入“和、或”,结构还是比较松散,意义也不是很固定,故是词组,在句中充当宾语。但其第二例中隐隐约约有提问“什么时候”的含义,说明了词组“迟早”有词汇化的倾向。

(二)明清时期的词汇化过程

待到元代,“明清之前,“迟”“早”经历了对举和联合使用,重要的是联合使用时“迟早”有明显的意义凝固现象,这说明“迟早”的词汇化已经是必然的趋势了。据我们统计,明代“迟早”在文献中作为词组出现已是相当的频繁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迟早”作为时间副词已展现在读者面前。如:

(10)交接女子必乘其时。不可失之迟早。[10]

(11)“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道无报,只分迟早。”[11]

(12)处处有之,但有迟早之殊。[12]

(13)天数有定,迟早有期,各自有主。[13]116

(14)你怎言包罗万象,迟早飞升。[13]88

例(11)中“迟早”充当动词“分”的宾语,意为“只分迟和早”;例(12)中“迟早”作定语修饰名词“殊”,可解读为“有迟和早的差别”;例(13)中“迟早”作主语,受谓语“有期”的陈述;例(14)中的“迟早”充当状语来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以上例(11)到(13)中的“迟早”基本是“语素义和语素义之和”但结构仍然很松散,中间可以插入“和、或”。

陆志韦先生在他的《汉语构词法》中提出扩展法来区分词和词组,即“任何一个语言片段都能够扩展,扩展到不能再扩展,留下来的语言片段就是词,换句话来说,能够进行扩展或是插入其他语言成分的都是词组。”[14]所以我们认为这几例中的“迟早”还是短语,不是词。不过例(14)中的“迟早”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飞升”,此时的“迟早”语义融合,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迟早”成为不能再扩展的语言片段,而是一个词,明代这样的例子只有三例,其余31例都是词组形式,都可以进行扩展,结构比较松散。因此我们认为明朝是“迟早”词汇化的萌芽阶段。

清代,“迟早”在文献中的使用已经相当的成熟了,使用率显著提高,整体认读性加强,且小说成为当时的文学主流,语言的口语化十分浓重,这都为“迟早”的词汇化提供了现实的基础。据统计,“迟早”在《汉籍》清代文献中共出现430多例。

(15)军机重务,迟早由你送阅,你在内阁,也可谓有权![15]

(16)若是一味前进,迟早终必葬入蛇腹中去。[16]

(17)我读书十年,总算上过场,唱过戏了,迟早总有下场的一天,不如趁此走了的干净。[17]

(18)迟早回来,我就与他行这宗事。[18]

从语义、句法两方面对以上三例进行分析。语义上,“迟早”的语义已经融合、抽象、概括,不再是两个构词语素义的简单加合,而是经过了整合出现了浮现义。句法上,“迟早”都位于状位,并且其修饰的成分从明代的单个动词扩大为整个述语部分,辖域范围发生了扩展。因此,我们认为作状语的时间副词“迟早”和作为词组在句中作主语、定语和定语的“迟早”的界限相当明显了,标志着“迟早”作为时间副词已经完成了词汇化。而清代仍然保留了作主语、宾语、定语的并列短语,发展至今,“迟早”的这种并列短语还没有发生词汇化。

三、时间副词“迟早”词汇化的条件

(一)语境条件

在长期的交际实践中,反义并列结构“好歹”“休息”之类通常被视为整体当作主语、宾语或谓语的中心词。同样地反义并列结构“迟早”也经常被作为一个整体用作状语。此语境正是它们能由词组语法化而变成单词的语法形式上的原因。同时,这两种反义并列结构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状语或非状语)也是它们形成不同语法意义的原因。说话者为了凸显自己主观上的某种情感,会经常用“迟早”在句子中作状语,这样它就逐渐取得了副词的地位,渐渐演变为任指意义的并列式复合词。而“好歹”“休息”之类从不用作状语来凸现主观上的情感,就没有演变为表任指意义的副词。

“迟早”作为词组时主要用作宾语,经常构成“V+迟早”或是“VP+迟早”,皆表示动作的或早或晚,明代出现较多。“迟早”作为副词在状语的位置上构成“迟早+V”“迟早+VP”格式中,V的内容受到的限制很少,较为灵活,可替换的词语很丰富。“迟早”在这种语法格式中的用法完全是一种功能标记,也未尝不能说是其词汇化的具体标志。

(二)意义条件

表任指意义的“迟早”从人们最清楚、最了解的具体时间的角度进行高度抽象化以表示“早晚”“终究”成为交际中最需要且最利于交际的任指意义,进而满足意义上的概括性。用隐喻理论分析,交际中需要表示的“任指”“虚指”“遍指”等任指意义是较为抽象的,为了更有效地交际,就需要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和解释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即隐喻的方式。“迟早”这个组合所表示的原始概念是具体时间,极其便于从它所表示的时间域投射到说话者主观评价的情感领域,从而形成更为抽象的任指概念。

(三)语体条件

语法化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例如择一原则。语法化过程中,某种语法意义往往可以用两种以上的形式表达,但为了经济性,一般都只选用一种形式作为该语法意义的常用形式。汉语中自古以来就有“早晚”“旦暮”“旦夕”“朝暮”“朝夕”等十多个,在近代汉语时期,开始选用了“早晚”作为副词表任指语法意义。随着其在句中引申义不断隐现,意义更加丰富多样,与此同时“迟早”作为时间副词也成熟起来,最终为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和避免交际的重复性,最终选择“迟早”表示“早晚”的原始概念的任指意义。但并不是说“早晚”不再表示其原始概念的任指意义。更进一步说,汉语还有其自身特点,择一原则在表任指的并列式复合词的语法化上更有特点。汉语在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内部两个对立体系,即口语和书面语对立,或文言与白话的对立。由于表任指反义并列式复合词是用来强调说话时的主观态度立场的,其语法化的择一原则就倾向于口语或白话。具体说来,“迟早”很早就以口语形式出现,随着后来白话小说的出现,更是为“迟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因而选择它表任指意义,而不取“旦暮”“旦夕”“朝暮”“朝夕”等书面风格极强的文言词。

(四)其他条件

坚持择一原则的同时还要兼顾汉语其他特性,例如隐喻的语法近似性。汉语所谓“意合”语法规律之一是遵循时间先后顺序,词法也是如此。其择一原则还要兼顾构词层面的时间先后顺序,考虑它们是否具有隐喻的语法近似性。例如:“昏晨”(昏晨不废)不符合汉语时间先后顺序上的“意合”,其隐喻意义的语法近似性较弱,因而取语法近似性更强的“早晚”而不取“昏晨”之类。“早迟”和“迟早”都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早迟”遵循了构词层面的时间先后顺序,但其隐喻意义的语法近似性较弱,而“迟早”的隐喻意义的语法近似性较强,且在口语交际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早迟”,因此选择“迟早”表示时间副词。在《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中,董秀芳解释说,表达相反、相对意义的并列项由于概念领域的距离比较远,相应地就在形式上保持较大的距离,因而不容易词汇化,只有当其在功能上发生转类、在意义上转指包容对立的两极的上位概念之后,才会成为词[2]116。“迟早”较其他的并列式词组要更难,但它也发生了词汇化,且词汇化程度较高,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在功能和意义上发生了转类,词性由形容词转为副词,功能则由定语转向状语,意义也变得更加的抽象概括。

四、结语

通过对“迟”“早”和“迟早”的词性、词义及句法成分的历时考察与分析,我们发现反义并列结构的词汇化受反义并列项虚化程度的影响。其虚化的过程也是反义并列结构词汇化过程的必经阶段,且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如上古汉语时期的社会动乱到统一,语言文字的统一也就导致了词汇的变化;中古汉语时期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双音节词汇大量产生;近代汉语时期的白话的大量出现,进一步加速了虚化边缘的词汇进一步虚化。通过对“迟早”的词汇化过程进行考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在明代之前,“迟早”的反义并列项是作为独立的两个词存在于古文献中的,且多为形容词。明代,“迟”和“早”完全虚化为时间副词,与此同时,“迟”和“早”的联合使用频繁出现,且作为时间副词的“迟早”已开始在相关文献中出现。至清代,时间副词的“迟早”在文献中已经是频繁出现,且都表示时间的早晚。这说明明代是“迟早”发生词汇化的萌芽期,清代是“迟早”词汇化的完成时期。

[1]徐时仪.“东西”成词及词义演变考[J].田汉语史学报,2010(2).

[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8.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7.

[6]吴福祥.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J].中国语文, 2005(6).

[7]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2.

[8]颜之推.颜氏家训[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9]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3064.

[10]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77.

[11]安遇时.包龙图判百家公案[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6.

[12]李时珍.本草纲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00.

[13]许仲琳.封神演义[M].深圳: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14]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6.

[15]李百川.绿野仙踪[M].山东:齐鲁书社,2008:566.

[16]无垢道人.八仙得道传[M].江苏:江苏凤凰出版社,2010:461.

[17]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M].印本.上海:上海广智书局,1910:453.

[18]李绿园.歧路灯[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57.

责任编校:汪长林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Lexicalization of“chizao”

ZHENG Cheng-la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Guangxi,China)

The lexicalization of the antonymic compound“chizao”evolved from the phrase.In the process,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the abstraction of the antonymic compounds,the economical principle of linguistic expressions and the emergence of vernacular stories are the prerequisites for the appearance,development and realization of the lexicalization.

“chizao”;lexicalization;syntactic function

H13

A

:1003-4730(2016)06-0082-05

时间:2017-1-20 15:33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70120.1533.017.html

2016-08-29

郑成朗,男,安徽安庆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10.13757/j.cnki.cn34-1045/c.2016.06.017

猜你喜欢

反义古汉语词组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认识反义词
反义疑问句小练
这山望着那山高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副词和副词词组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
使用广泛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