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湖湘文化的湖南高职旅游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6-02-17石通和谢永林

职教通讯 2016年27期
关键词:湖湘学时学分

杨 琼,石通和,谢永林

基于湖湘文化的湖南高职旅游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杨琼,石通和,谢永林

湖湘文化是湖南地区特有的文化类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学子,担负着传承与传播本土文化的重任。基于此,课程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面貌与格局。对湖湘文化类课程在湖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湖湘文化的湖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旅游课程体系;构建;湖南;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即指湘楚大地上历代湖南人逐渐形成的一种趋于稳定的社会思想与民间风俗。心忧天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实干精神;慷慨激越、卓励敢死的士风民气;灵动激越、瑰丽新奇的浪漫风格以及不拘泥于陈见的创新精神,这些已被普遍认为是湖湘文化的特征。旅游,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1]景区,尤其是历史文化景区,是旅游文化重要的表现载体。旅游与文化互相辉映,相辅相成。一般而言,凡是能代表湖湘文化的各类有形以及无形的旅游资源,都可称之为湖湘文化旅游资源。地方高校要使自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长盛不衰,就需要构建自己的特色,挖掘地方先进文化。高职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湖南高职旅管专业来说,结合省情,培养为地方旅游业服务的经营管理人才是其担负的责任。由此,构建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体制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创新的重要内容。

一、湖湘文化类课程在湖南高职旅管专业开设现状分析

翻阅2015年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生源计划专辑》,统计发现,截止2015年,湖南省内已有各类专科院校75所,没有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30余所。其中,办学最为突出的是长沙商贸旅游职院。该校设有旅游管理系,分设旅游管理、导游、空中乘务、高速铁路动车乘务四个方向。

为了解湖湘文化在湖南省内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开设情况,课题组成员通过采取典型抽样法,选取部分高职院校作为代表,以期掌握全貌概况。在这当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选取长沙民政职院、湖南工业职院、永州职院、湖南科技职院为样本;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中选取长沙商贸旅游职院、湖南现代物流职院、湖南工程职院、湖南生物机电职院、湖南外贸职院、湖南商务职院为样本;湖南一般高职院校则选取了湖南安全职院为样本。

当前,湖南各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学生三年总体的授课安排可以从各校各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查阅。通观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上,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在湖南本土地域特色课程的植入上,学时比例的分配,也具有很大的共同点。具体表现如下:湖湘文化类课程在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都是单独列出,只占据两至三门课程,学分总分在5学分左右。湖湘文化在湖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融入,大部分院校开设的是旅游文化/现场导游/湖南导游/湖南景点之类的课程。通常占2个学分32学时,在第三/四学期设置。

除了以上专业课程的设置,许多高职院校会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对本土教学内容的重视。比如,民政职院,在第一、二学期的寒暑假进行专业基础社会实践(2周),在第二学期的第18、19周会进行专业认知实践(2周),在第三、四学期的寒暑假进行专业深度社会实践(2周)。每次的社会实践,带队老师会组织学生深入湖南的一些景区景点,了解其历史民俗。其他高职院校则是在现场导游/综合实训等课程中体现。

二、基于湖湘文化的湖南高职旅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

作为培养准导游员以及旅游行业未来经营者的主要机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担负着培养本土旅游人才的重任。学校教学体系的设计,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及素养的形成,间接显现出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翻阅以上各校的资料,显然,本土旅游教学的课时及学分分量是不够的。相应地,学生对本土文化知识的掌握也不够。这一方面源于课时比重受限;另一方面,还有各校领导对湖湘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湖湘旅游教材缺乏等多重原因。在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对湖南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具体分析如下。

在高职学生三年的学习期间内,除去新生入学教育、军训与公共安全类教育和毕业教育、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这两个头尾部分内容,其在校期间的主体学习可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这四个板块。有部分高职院校将课程体系切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专业应用课程模块、专业活动课程模块。就湖湘文化类课程而言,它可融合进理论类课程与实践课程类中,所以第二种区分无助于本研究中课程体系的架构。

综合各校的学时/学分分配比例,一般而言,公共学习领域的学时学分比均为20%左右,入学教育和毕业实习等头尾部分相加的学时学分比为25%左右,专业必修课和各选修课占比在55%左右。在专业必修课中,各校一般会开设旅游学概论、导游语文、旅游政策法规、导游实务、导游基础、旅行社计调实务、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管理等课程。它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不能缩减,也不能调换,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作为一名旅游人的支柱性骨干课程。除去以上专业必修课程,留给湖湘文化类课程的专业必修课程大概可有2~3门课程。

通过比对分析,在传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融入湖湘文化类课程并非不可实现。略去必修的思政课英语课体育课人文素养课等,就专业课程体系的必修课程而言,可构建为:第一学期:旅游学概论(4学分、64总学时);湖湘文化(2学分、32总学时);第二学期:管理学基础(2学分、32总学时);导游业务(4学分、64总学时);政策与法律法规(4学分、64总学时);全国导游基础知识(4学分、64总学时);导游服务能力(2学分、32总学时);湖南导游基础知识(2学分、32总学时);第三学期:旅游英语视听说Ⅰ(4学分、64总学时);旅游美学(2学分、32总学时);中外民俗(2学分、32总学时);旅游地理(4学分、64总学时);第四学期:旅游英语视听说Ⅱ(4学分、64总学时);旅游礼仪(2学分、32总学时);餐饮服务与管理(2学分、32总学时);旅行社运行与管理(4学分、64总学时);旅游市场营销(4学分、64总学时);旅游线路设计与计调实务(4学分、64总学时);第五学期:湖湘民歌鉴赏与演唱(2学分、48总学时);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3学分、48总学时);旅游企业会计实务(3学分、48总学时);旅游心理学(2学分、40总学时);旅游英语视听说Ⅲ(3学分、48总学时)。

本教学安排以每学期20周为单位计算。其中,第19周、20周为复习考试周,第17、18周为实训周。其余课程均以16周为单位计算。按照课程的重要程度高低一般分设2或4个学分,每周排2 或4个课时,课程总课时一般为32或64课时。这当中,第一学期的公共课占比较重,专业课程较少。第五学期因面临毕业,以14周为单位。第六学期是学生的外出毕业实习,不列在其中。

就湖湘文化类课程而言,它贯穿在每个学期。除了总览性的一般课程,还按照湖南区域分设在每学期末的实训练习中,以让学生了解掌握并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例如,第二学期实训的模拟导游(长株潭区域),学生需要掌握岳麓书院、贾谊故居、湖南省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湖南第一师范纪念馆、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马王堆汉墓、曾国藩基地及其纪念设施、火宫殿与湘菜文化、九芝堂传统中药文化、铜官窑遗址公园与陶瓷技艺、浏阳花炮工艺、靖港古镇、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等旅游文化知识与技艺。第三学期实训的模拟导游(湘西区域),学生需要掌握湘西八县市地名文化、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习俗、洪江古商城、湘西民歌等区域旅游文化知识与技艺。第四学期实训的模拟导游(湘南区域),学生需要掌握船山书院与王船山思想、罗荣桓故居纪念馆、湘剧、衡山影子戏、衡州花鼓戏、南岳宗教文化等区域旅游文化知识与技艺。第五学期实训的模拟导游(湘北、湘中区域),学生需要掌握岳阳楼诗词楹联、湖南黑茶等旅游文化知识与技艺。

除了必修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也应当嵌入湖湘文化类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在每个学期均可开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总体上,只需修满指定的学分即可。湖湘文化类课程,在这个领域可设置三门课程。其中,湖南地方戏曲赏析(主要含花鼓戏、祁剧、辰河戏、巴陵戏、苗剧、傩戏等地方剧种),湖南民间技艺赏析(主要包含长沙湘绣、土家织锦、苗族银饰、醴陵釉下五彩瓷、益阳小郁竹艺、宝庆竹刻、浏阳菊花石雕、浏阳花炮工艺等),湖南文物精粹鉴赏(例如马王堆汉墓、齐白石书画、青铜器、长沙简牍等)及其他。以上课程,受到师资力量以及课程总体安排布局限制,并不能在各校广为开设,或者不能深入讲析。其中,部分内容适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

其他选修课,可开设旅游电子商务、咖啡与茶艺、出境领队实务、航空与票务知识、韩语入门、日语入门、宴会设计、摄影实务等课程。

三、延伸拓展学习与实践

人才培养是立体的,是多种方式的综合体。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限之外,课外阅读与景点实习实训是有效延伸与有益补充。

就本土文化的掌握而言,编撰系列乡土教材供学生课外阅读是必要的。对高职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湖南旅游乡土教材,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读物,更是学子们应对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书。

当前,在湖南的各个景区内,大部分已有独立的介绍景区资源与文化书籍/小册子。例如简牍、火宫殿、岳阳天下楼、湖南菊花石、岳麓书院……,这当中的每一项,大部分已经独立成册出版发行,供游人随手拿取阅览。其中,也有碎片化的知识,不成体例。要将这些文字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形成一个系列,符合湖南高职院校总体的培养目标,契合教学大纲要求,则需要学校与景区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耗费大量的心血和劳动。评议、筛选、改编、创作、整合、补充、拓展、评估,如此不断反复,才可能形成湖南本土特色的符合高职旅游教学需要的教材。

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准导游员们有着熟悉家乡文化并传播家乡文化的使命,学校有着培养自己学生具备广博精深专业知识的义务与责任。湖湘旅游文化课程体系的创建与实施,还有待进一步的改革与实践。

[1]刘淑平.“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J].职教通讯,2015(36):27-29.

[责任编辑陈国平]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湖湘文化的湖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XJK015CZY086)

杨琼,女,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和礼仪教育;石通和,男,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

G712

A

1674-7747(2016)27-0011-03

猜你喜欢

湖湘学时学分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