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为”走向“智慧”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研究
2016-02-17方振政
方振政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从“行为”走向“智慧”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研究
方振政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已经处在需要进一步深入提升内涵的阶段。分析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职业行为塑造和智慧生成的课程建设理念,从课程体系、职业文化机制等方面出发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实践体系。
关键词:职业指导体系;行为塑造;智慧生成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是高校就业、创业、创新教育必须面对且要持续性完善的研究课题:一方面,高职学生在数量上占据了高校学生的半壁江山,做好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对对整个社会的就业稳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整体职业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较弱也体现了对职业指导的迫切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在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典型性和迫切性,在实践中有针对性采取措施,使高职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沿着科学化、层次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对高校领域及其他领域的就业指导机制的完善和相关政策制定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聚焦: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程序化的指导,缺乏对学生自身的直接关注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常常被曲解为就业指导的代名词,其不仅仅是讲解相关政策法规,发布就业信息、传授求职面试技巧等事务、程序性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从学生本身的实际特征和需求出发,对其职业价值观、就业心理和职业适应能力进行指导。目前,高职院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主要体现在追求高就业率。就业率统计来源于就业协议书的签约率,这远远无法说明高职生的就业质量。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尽管很高,但就业质量还不如人意。高职学生就业质量主要存在问题有:专业对口率偏低;就业薪酬偏低;工作稳定性偏低;就业满意度偏低[1]。高职生毕业后对自身缺乏清晰的职业定位,这是学校就业指导教育的缺失,缺乏对高职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关注。因此,教育部从2007年就明确要求高校要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学生生涯规划。但目前仍有一些学校认识不到位,课程局限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
(二)职业指导体系独立性差,与专业及实践教学结合程度低
职业指导相关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开设至今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始终未能明晰地建立起独立性系统体系:职业指导教学机构的归属不明确;职业指导课程性质未能明确;教学人员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低。同时,在教学实践当中,职业指导与专业、实践的结合研究较少,无法对高职生进行更深入的渗透。
(三)职业指导校本课程缺乏,教育内容不够系统全面
当前职业指导课程主要依据职业发展理论构建起来,具有普遍宏观的指导意义。但是高职生是一群具有典型性特征的规模群体,需要针对性的指导。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偏低、质量不高,针对高职生特性和院校专业特色的校本课程更是缺乏。现有的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也不够全面,例如职业素质的实训和实践模拟的缺失等。上述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职业指导对高职生的实际作用力。
(四)职业指导信息技术渗透率低,硬件配置亟待提高
职业指导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规模化指导的效率,还可以实现非课堂时间的职业指导,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远远没有达到高质量的信息化。如网站虽然建立了,但功能单一,信息查询系统、职业测评系统有效利用率差,信息化课堂硬件资源更是亟待提高。
(五)理念开放性不足,未形成职业指导文化观
受院校传统文化的影响,职业指导拘泥于课堂式的指导,视职业指导为例行的一门课程,缺乏构建校园职业指导文化的意识,没有形成校园职业文化营造的气氛,因而大大降低了职业指导的持续性和对学生教育的实效性。
二、审思: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理论的支撑
上述存在的各种问题其基本成因是没有明确的理论主线支撑其发展,容易造成经验主义和盲从效应,体系构建系统化和科学化不足。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必须要有理论思想做内在支撑,使职业指导具备方向性。国内外职业指导理论观点各异:首先是职业选择论,如弗兰克·帕森斯的人职匹配、威廉斯·佩特森的“特性一因素”理论;其次是职业服务论,强调为求职者提供帮助服务;第三为过程发展论,认为职业指导是人们在正确和充分了解自身及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职业决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持续性的,并体现于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2]对于职业指导及相应理论,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职业指导内在目的都是一致的,即帮助个体实现合理的职业决策和获取健康的职业发展。从这个目的出发,依据理论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在理念上应该做到两个实现:
(一)实现职业行为的塑造
遵守特定职业规范的行为和坚持,会使得相应的行为意识获得内化,对个体行为的反复训练会促使其改变,观念从接受到自动化的过程,是技巧与知识逐渐融合深入潜意识的过程。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讲,更加适应行为训练的学习方式。通过外显式的教学方式实现职业行为的基本形成,是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最基本的理念和目标。
(二)实现职业智慧的生成
职业指导对个体的关注还应该体现在职业智慧的生成上,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知识行为告知。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应当对高职生负有帮助其未来健康发展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要通过合理的体系建设帮助高职学生获取职业实践智慧,在未来多样化的职业情境当中能灵活合理地实现职业决策,解除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职业困惑。
三、重构:基于职业行为和智慧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实践体系
基于高职院校的特性和行为与智慧相结合的理念,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服务对策主要包括:
(一)构建行为性特征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1.明确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的独立性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一门课程的基本归属和教学地位,职业指导在高职院校必须实现全员化的覆盖,因此职业指导应当是一门公共性质的必修课,每个学生都应当修满该课程学分。同时,职业指导课程应当归属公共教学部门,而不是归属就业指导中心等行政机构,保证职业指导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评聘教师职称,这是职业指导专业化的基础。
2.开发行为化的校本课程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具有特殊性[2],高职教育具有地方性和行业性特征,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应当开发校本课程,才能实现职业指导的地方适应性。课程内容应当具体化,告知学生职场当中应当表现的行为,在职业生涯应当培养的职业素养,摈弃职业指导理论的学习。教师应当把理论要点内化在具体化的行为教学当中。同时,对不同系别的学生应当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3.配置理论化程度高的师资队伍[3]
职业指导老师必须是具备丰富教学理论背景的专职教师,保证教学、指导、研究的专业性;同时,必须构建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师、创业指导师等必须有相应的教师资格;不同类型的教师应该脑力激荡,开发体现职业智慧的行为教学系统[4]。
(二)完善职业指导行为文化机制
1.举办多样化的竞赛活动
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25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 232km2。主要取得了四大成效:
举办职业指导类的竞赛,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职业技巧的认识和掌握,强化学习职场行为的意识,更有利于形成浓厚的职业指导文化氛围。
2.组织多层次的培训
竞赛活动要求学生自发性的学习,与之配合的就是组织相关的指导性培训,提高一部分学生的水平。这部分学生将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学生产生职业指导学习意愿。形成例行的专家讲座制度,对职业指导教师、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开拓职业指导的课堂范围,逐渐推动职业指导行为文化的形成。
3.倡导职业智慧文化观
实现职业指导智慧文化要依托校园文化,因此,高职院校要确立学校的校园文化主题,这是一个学校继承发展的灵魂,职业指导文化可以依托该主题文化进行合理的构建并大力宣传,实现职业指导智慧文化与院校传统的契合提升。
(三)实现个体行为的职业关怀
1.建立大学生涯发展档案
建立从入学到毕业的大学生涯发展档案,通过设置档案多层次的指标体系,来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引导。例如:职业资质,团队成就、职业实践等。
2.设立个性化咨询机构
(四)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
1.加大对毕业生的职业跟踪统计
建立毕业生实际就业跟踪通道并进行有效的统计,有利于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可以通过采访总结案例,也可以选择邀请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这些都能对学生职业行为的塑造和改变产生极大的渗透力。
2.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企业作为职业的真实情境,对学生产生的职业教育影响是直接的、富有渗透性的。定期参观企业,与企业人员进行丰富的互动,是职业指导最有力的行为课堂拓展。
(五)小班教学并建立职业指导基地,开展职业指导实训教学
实践证明,小班教学开展职业指导实训教学取得的效果比大班教学好得多。配合具有高度信息化特征的职业指导基地,来开展职业指导实训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职业行为的训练与塑造,可以通过基地创设不同的情境,提高学生职业适应的灵活性,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着高职学生自身的成长,因此,基于行为塑造和实践智慧的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建设一个合理、科学、规范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每一个致力于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人应当努力的[5]。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71-72.
[2]王东芳.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08:6-8.
[3]王晓光.基于学生满意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服务质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45-49.
[4]孙志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现状调查及实施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38-39.
[5]康芬.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D].湖南师范大学,2011:49-50.
(责任编辑:黄文丽)
From“action”to“wisdom”——Research on vocationa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ANG Zhen-zheng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Abstract:The vocational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in need to further enhanc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tage, through from the study on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system of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relevant theories of career guidance, the study attempts to based on professional behavior shaping and wisdom of curriculum,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system, professional culture mechanism of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guida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actice system.
Key words:vocational system;behavior training;wisdom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17(2016)01-0096-04
doi: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6.01.0020
收稿日期:2016-01-02
作者简介:方振政(1984—),男,福建莆田人,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教学训练与信息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