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肇庆市鼎湖山茶文化及其开发利用

2016-02-17陈伟明

肇庆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鼎湖山肇庆市肇庆

何 崚,陈伟明

(1.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2.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肇庆市鼎湖山茶文化及其开发利用

何崚1,2,陈伟明1

(1.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2.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肇庆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产茶记载,宋时已有贡茶,明清时鼎湖山茶已名声显赫。肇庆鼎湖白云茶是岭南历史名茶之一,《广东新语》和《续茶经》中均提到端州白云茶,即指鼎湖茶。建国以后,鼎湖茶几乎销声匿迹,王镇恒主编《中国名茶志》仅提到鼎湖茶为明代贡品,属小叶种绿茶。近年,肇庆市政府逐渐重视鼎湖山茶的开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重现鼎湖茶的风采。本文从茶史、茶文化视角挖掘展现肇庆市鼎湖山茶文化,并对肇庆茶文化的开发利用提出几点构想。

肇庆;鼎湖山茶;茶文化

肇庆位于广东中西部,北回归线横贯境内。肇庆地势卑湿,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多雨,极宜植物常年生长。境内鼎湖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据记载:“鼎湖山,高而谷深,四面无缝,八风不动。盛夏清凉,隆冬暄燠。风雨往来,顷刻聚散,阴晴上下远近不齐,而云日蔽亏。忽而晴晹洞徹,忽而雾蔚霞蒸,忽而虹销雨霁。二十六时中,千变万化,不可名邈。”[1]164文献中说到,鼎湖山势高耸,峡谷陡峭,垂直地带气温变化大,因此雨雾变幻无常。鼎湖山上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浓荫蔽日,而且水源丰富,因此盛夏清凉。

肇庆鼎湖山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繁茂,历史以来不仅盛产良材美竹,而且产佳茗,据记载:“考邑志所传,谓山多佳茗,以龙口为最胜,汲龙泉烹之,香色殊常。窃谓茶性清洁,如幽人之高尚,宜于烟霞,不宜尘坌。均草木耳,产于名山,瀹以清泉,则气味深邃;移植人间,火焦水浊,则味薄而气索然。所谓‘迁乎其地,不能为良’,物性宜然,亦阴阳之气有以致之也。”[2]这段记载出自于鼎湖山庆云寺第七代住持成鹫跡删所著《鼎湖山志》之《土产》一文,成鹫大师住持庆云寺六年,对鼎湖山茶钟爱不已。茶树生长在鼎湖山,如“幽人之高尚”,然生长在城市,则“火焦水浊”。成鹫亦不禁自问,世界之大,何独鼎湖山能产如此佳茗?成鹫认为,其实是阴阳之气互相调和的结果,而鼎湖山独特的自然、佛道和人文历史环境才是造就鼎湖山名茶、珍贵物产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肇庆市鼎湖山茶史溯源

肇庆产茶最早记载可追溯至唐代。唐代诗人杨衡途经肇庆羚羊峡,写有《经端峡》一诗:“搴茗庶蠲热,潄泉聊析醒。”[3]121-122杨衡,陕西宝鸡人,出生于唐代初年,德宗年间登进士第,后又入岭南任职,期间游览高要县羚羊峡(古称高要峡、端峡或端溪峡等),途中摘茶烹饮去除烦热。可知肇庆产茶历史悠久。毛文锡《茶谱》记载西乡茶出封州,“封州之西乡,茶研膏为之,皆片团如月”[4]81。毛文锡,河北高阳人,唐进士,在蜀做翰林学士,官至司徒。蜀亡,降后唐,后又事后蜀。据复旦大学陈尚君考证,《茶谱》成书于唐末昭宗年间[5]。《茶谱》一书虽已佚,但尚存佚文较多。现存唐代茶书中,除陆羽《茶经》外,惟有《茶谱》是沿袭《茶经》体例而续有开拓,是极具研究价值的茶叶专著。《茶谱》记载的封州西乡研膏茶,为当时流行的团饼茶,形如团月。可知唐代肇庆不仅出产茶叶,且产名贵的西乡研膏茶,因此被《茶谱》所收录。

五代至宋时,肇庆地区已出产贡茶。成书于宋初的《太平寰宇记》记载,封州土产有“春紫笋茶、夏紫笋茶”[6]。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肇庆高要县,“高望山,在四会县西二百五十里,山多茶木。”[7]另万历《肇庆府志》记载:“《宋史》高要,……有山茶。”[8]《太平寰宇记》记载的是五代至宋初时全国各地土产及贡品情况,封州土贡茶有春紫笋茶、夏紫笋茶,亦说明封州地区自唐至宋为岭南著名茶产区之一。而南宋《舆地纪胜》和万历《肇庆府志》则说明两宋时肇庆府所辖高要县等地已盛产茶叶。许多文人墨客游览七星岩时,遇景色幽胜之处,或佳泉处,均就地汲泉烹茶,稍作休息。据道光《高要金石志》记载: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伯通、伯源和介夫三人同游七星岩石室洞,就地“汲泉煮茶,清论竟日”[9]1225。另有记载是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高要县令吴展趁空检视水利,与梁元龄等同游七星岩石室洞,亦就地“煮茶小酌”[9]1237,切磋诗词。

明清时期,鼎湖山白云寺庙产的白云茶已是肇庆的著名茶品,亦是岭南历史名茶之一。鼎湖山白云寺创建于唐开元年间,然而却不见有关白云寺僧种植、制作白云茶的记载。直至明代,崇祯《肇庆府志》记载:“白云寺,城东顶湖山上,……僧解种茶,名曰白云茶,与黄山争胜。”[10]226从记载可知,鼎湖山茶与黄山茶难分上下,珍贵异常。无怪陆廷灿在《续茶经》中写道:“端州白云山,出云独奇。山故莳茶在绝壁。岁不过得一石许,价可至百金。”[4]718屈大均亦在《广东新语》中评价白云茶道:“端州白云山,其上有湖,僧于岩际种茶,岁收石许,烹之作素馨花气,味甘淡而清,称顶湖茶,然不能恒得。”[11]可知,端州白云茶亦称鼎湖茶。鼎湖茶是岭南历史名茶,然其茶树品种源自哪里?其品质与内地盛名一时的松萝、龙井相比如何呢?据康熙《高要县志》记载:“茶,所在近山居民植之,皆成树,此乐昌茶种也。植者作茶芥,称冷水茶,烹之带山叶气,鼎湖山茶,制同苏歙。”[12]290另有崇祯《肇庆府志》记载道:“近高要鼎湖山得制茶法于吴越,香色将与松萝、龙井等,而味颇薄劣。”[13]565可知,鼎湖山民制作鼎湖茶,采用的是乐昌茶树品种,仿制吴越地区制茶之法,其茶香气不亚于松萝和龙井,但滋味稍逊一些。尽管如此,鼎湖茶依然“价亦甚重,以饷贵游,珍秘难得”[13]429。

关于白云茶的题咏记载甚多,亦说明了白云茶的优异品质。据李初荣《顶湖山白云茶铭》一文记载:“此茶产于白云之巅,根盘崔嵬,柯笼烟雾,沆瀣朝零,月华霄度,春后雨前抽新,谢故菩蕾蠏日之萌,依稀雀舌之吐,採弗后时制也,合度烹新,啜温宜日适腑。清芬入唇,烦襟亦潄,解醒比梅羹之和,佐读代熊丸之苦,赏此清供,可以朝暮。”[10]585此铭文称白云茶产于鼎湖山顶,山顶云雾缭绕,茶树吸收日月精华,春芽刚出,即被采摘制作,故香气清芬,除烦醒神。另有冒起宗的《白云茶》:“生憎蜀州雀舌,谩夸顾渚兰馨。解却茂陵渴吻,填入鸿渐茶经。鼎铛初试蟹眼,笙箫出自云间。倾耳双瓶音节,沁心七碗蹒跚。”[3]667-668诗人写道只恨陆羽仅将蜀州雀舌、顾渚茶写入《茶经》,叹息陆羽未能品尝到白云茶,此茶亦可“沁心七碗蹒跚”。还有浙江鄞县人全祖望来肇庆端溪书院讲学期间,对鼎湖白云茶亦赞赏不已,在其诗中写道:“山僧爱敬客,啜我白云茶。肺腑涤尘氛,齿颊吐香花。”[14]166可知,山僧将白云茶作为最好的特产,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鼎湖山白云寺,自禅宗六祖慧能高徒智常禅师创建以来,历经唐宋元明四朝,至万历年间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鼎湖山庆云寺。尽管明末以后,白云寺已不再辉煌,然而白云寺的白云茶依旧是鼎湖山的名产。据《鼎湖山志》记载:“白云寺,在鼎湖之西南,去庆云十里。唐大鉴祖师会,下高弟智常禅师,开建山外招提,凡三十有六。历宋迄元兴废失,稽至明万历间……,今复荒废,惟存寺宇,旁多种佳茗,以龙口为贵,清香可人,世共赏之。”[1]185-186直至民国时期,宣统《高要县志》仍然记载鼎湖茶为岭南历史名茶,但“岁收石许,……不恒得。”[15]

鼎湖山及周边寺院众多,除了白云寺出产极品好茶之外,各寺院亦辟地植茶,以满足日常之需,这也极大促进了周边茶业的发展。成鹫和尚在《鼎湖山志》中写道,鼎湖庆云寺有“炒茶寮。在浴房旁,山中茗荈自种自制”[1]209。东莞人谭清梅的《游梅庵》写道,梅庵周边“石竹山茶绕径栽”[3]627。高明人区怀瑞的《重拓岭山寺香涧庵疏引》写道,羚羊峡的岭山寺,僧人“植茗数亩”[16]。高要县七星岩的屏风岩,方志中记载道:“自十仙洞至玉皇殿,沿路皆松萝茶树”[17]95。高要县境内的老香山,“山深林密,松衫最繁,出茶甚美。又有一种野生者,叶大而粗,土人呼为云雾茶,能除瘴气热病”[17]131。

清末至民国时期,鼎湖茶虽为岭南名茶,然珍贵异常,产量不多,且价格昂贵,难以满足大众需求。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广东茶叶的需求不断增加,肇庆所辖各县纷纷植茶,由于物美价廉,茶业逐渐兴盛,并逐渐占领了广东的茶叶市场,最具代表性的是鹤山县和广宁县。雍正十年(1732年),新置鹤山县,隶属肇庆府。鹤山县自清以来就盛产茶叶。据康熙《鹤山县志》记载:“古劳之丽水、冷水、山阜皆植茶,其最佳者曰雨前。生石地者尤良,匹武夷而带芳。……邑中物产惟此可以甲诸郡”[18]。道光六年(1826年)县志记载:“鹤邑无多物产,古劳茶之外,惟烟草最盛”[19]528。另有道光十六年(1836年)县志记载:“近则海口直至附城,毋论土著客家,多以茶为业”[19]528。据记载,鹤山县的古劳墟、永宁墟、朱六合墟、白水带墟、铁冈墟和宅梧墟等均有多处茶行和茶市,且由于水利交通便利,茶叶贸易十分兴盛。清末至民国期间,鹤山县年产茶两万担以上,出口国外甚多,据乡土志记载:“鹤山、清远之茶叶,二者均为出口之货”[12]267。另有民国县志记载:“鹤山茶叶,……全邑产茶之多少,实无确数。大约以全县制茶庄十二间计之,每间每年约制茶二千担,合共即有二万余担。每担出口价约四十元,二万余担,则约百万元以上”[12]269。可知,清末至民国时期,鹤山县已成为肇庆府的产茶大县,和清远县一起成为广东的重要产茶县,不仅产量大,品质亦佳,鹤山的古劳茶享誉一时。

肇庆府下广宁县亦是清末民国时期广东的重要产茶县。广宁产茶较晚,直至道光年间还未成气候。然而至光绪年间,广宁茶业已经一跃而起,据乡土志记载:“本境每岁销十万余斤。自本境由水路运往清远、省城等埠,每岁销行一百余万斤”[12]269。从记载的产量可知,广宁县茶产量在肇庆府排名第二,位鹤山之后。民国县志记载:“广宁茶叶,茶以五区之春水池、六区之潭布曲水地以北为最多,约有数千亩,年中收入数万元以上。查其销路,多售于清远。故清远茶,实多数为广宁茶也”[12]273。

二、肇庆市鼎湖茶文化述略

鼎湖茶是肇庆的特产名茶,是岭南历史名茶。鼎湖山寺庙僧人,在日常生活修行过程中,不断摸索茶树品种的培育,并不断改良茶叶制作方法,最终创制了鼎湖山白云茶。鼎湖山白云茶盛名远播是有历史原因的:一是鼎湖白云茶品质优异,二是鼎湖山自然地理环境优越,三是鼎湖山白云寺和庆云寺声名远播。这三个方面成就了鼎湖山白云茶的神秘身份。许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或来鼎湖山游览,或来寺庙祈福,或与寺庙高僧切磋讲学,寺庙僧人皆以鼎湖茶招待远来的客人,而鼎湖茶的品质亦十分令人叫绝,不少文人墨客在品饮后,留下了赞赏的诗文。

(一)鼎湖山“龙潭飞瀑”烹茶故事与茶文化

南海县人冼国干游览鼎湖山飞水潭,惊异于鼎湖山的鬼斧神工,且飞瀑洗尽一切烦热,而汲泉烹鼎湖茶,饮后则已不知酷暑了,诗人诗意盎然,写下《天湖飞水潭》,其中写道:“手掬清冷浇残儡,枯渴沁润肝脾彻。一瓢浥注鼎中茶,绿波歇涌沸恣饱。划然长啸不知暑,仙浆瑞露逊甘冽”[14]155。诗中描绘了诗人汲泉烹茶的场面,赞美鼎湖茶烹煮时“绿波歇涌沸恣饱”,饮后消渴解暑,即使仙浆瑞露亦不如鼎湖茶甘冽,对鼎湖茶给予了极高的赞赏。“龙潭飞瀑”是鼎湖山著名景点之一,站在观瀑亭上欣赏白练悬空,让人心旷神怡。众多文人墨客喜在观瀑的同时品饮鼎湖茶,高要桃溪人何光文写有《飞水潭呈雪立上人》一诗道:“一勺可人清俗眼,半壶宜茗涤诗脾。”[20]1588成鹫大师在主持庆云寺期间,多次游览飞水潭,而鼎湖茶则不可或缺,其《飞水潭观瀑》一诗写有:“茗椀试将新石乳”[1]538。成鹫大师亦与友人观瀑,亦招待鼎湖茶,写有《初秋陪宋澄溪观察游飞水潭观瀑》一诗:“松风送响弦歌和,瀑水添流茗椀清。”[21]293

“龙潭飞瀑”之龙潭,潭水碧清,四周林木苍翠,潭水继而下泻又有一潭,称为“浴龙池”,真的好山好水,令人流连忘返,而在龙潭烹煮鼎湖茶又是怎样一番体会呢?东莞人陈嘉谟游龙潭,深山暑月气如秋,看着潭水滚滚,那种品茶的感觉正是“清风凉拂松千树,活水香烹茗一瓯”[14]173。端州太守宋志益,过鼎湖山庆云寺,访迹删和尚,后游龙潭,烹清泠泉试茶,写道:“清泠泉试茗花浓”[1]466。

(二)鼎湖山饮茶故事与茶文化

鼎湖山庆云寺创建于崇祯九年(1636年),第一代主持为著名高僧栖壑。在栖壑的主持下,庆云寺四次扩建,声名大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秋,成鹫和尚入鼎湖山主持庆云寺。主持期间,不仅于康熙戊子(1708年)扩建庆云寺,还纂修《鼎湖山志》等。在开山几代主持的努力下,鼎湖庆云寺成为岭南名刹,还将周边的众多寺院如峡山寺、白云寺、梅庵、天宁寺等划入庆云寺的子孙丛林,庆云寺盛极一时。成鹫初入鼎湖,赋诗道:“雾蒸霞蔚庆云深,龙降虎伏师王踞”,其钟爱鼎湖茶,采茶日与僧人一起“手携杖笠摘茶回,相呼相唤同归去”[22]36。由于鼎湖山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且庆云寺为岭南名刹,游人多慕名而来。一次李天章过访鼎湖庆云寺,成鹫与其同游飞水潭,且试茗,赋诗道:“白首不堪同草木,青云还许到林泉。茶香静发烟霞气,诗句平分水石缘。”[22]260另有李峻瞻来鼎湖访成鹫不遇,赋诗一首留下,而成鹫回后赋诗回复:“洗耳泉声里,澄怀茗椀中。半生惭独往,一笑可谁同……感君知意重,使我得心空。”[21]403诗中写道,诗人独自在深山,惟有泉水与鼎湖茶相伴,懊悔没能与其相见,深感心空。

清人金武祥在《粟香随笔》中讲述,游览羚羊峡后,第二日乘船至鼎湖山,沿着石径盘曲而上,周边泉声叮咚叮咚响,好像在迎客,至半山亭“小歇”,“坐石而啜茗焉”[23],再上至庆云寺,游遍各堂。清人全祖望入肇庆端溪书院讲学,描绘鼎湖山景色时写有:“山花不识名,各各吐香气。山鸟啼其间,盎然感春意。”至庆云寺时,庆云寺僧待客以鼎湖茶,诗人饮后大悦,写诗有:“山僧爱敬客,啜我白云茶。肺腑涤尘氛,齿颊吐香花”[14]166,对鼎湖茶赞赏不已。成鹫大师邀请香山人陈兰芝为所著《鼎湖山志》作序时,陈兰芝亦不推辞,且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春游鼎湖山,至庆云寺,“入方丈室,与跡公茗话,昏黑下山,宿舟中。”[24]另有高凉太守吴柯过访鼎湖山庆云寺,并出资在鼎湖山修建补山亭,亭内刻有《鼎湖山庆云寺补山亭记》一文,文中高度评价了庆云寺历代主持对鼎湖山的保护和庆云寺的扩建,文中写道:“鼎湖山庆云寺,岭南名刹也。天作地藏,待其人之继起。昔也,龙湫虎穴,今为绀宇珠林,补造化之缺者。栖壑老人开创之力也。六传继体,草堂石门二湖,如幻刍庐。至今东樵跡,公次第补缺宗律之规摸。门庭之高峻,僧蓝之,恐固供具之。庄严美矣,备矣。”[20]1360且庆云寺有专门的茶寮“设茗饮以待倦客”[20]1360,其目的与当年吴柯出资修补山亭一样,“……惟是山之前后左右,更需广建亭榭,为往来休息凭高望远之所不可缺者。”[20]1360

三、肇庆市茶文化开发利用构想

茶文化的开发首先是茶的开发,树立著名品牌,在有一定产量推广情况下,借助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步开发利用茶文化资源。现今,肇庆茶业发展生机勃勃,其中以高要、广宁、德庆等县茶业为主,然而肇庆茶业最终做大做强,不应以产量多和品牌多取胜,必须重新整合品牌,以质取胜。鼎湖山茶是岭南历史名茶,亦是肇庆市著名茶叶品牌,文化底蕴深厚,肇庆市可考虑深入开发鼎湖山茶文化资源,以鼎湖山茶带动整个肇庆茶业的发展。关于肇庆市茶文化的开发利用,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构想。

(一)成立茶叶科研机构,加快鼎湖山茶的育种选种

茶的育种选种、修剪采摘、加工焙制、病虫害防治等都是非常专业的技术,需要掌握一定专门技术的科研工作人员予以指导。因此,肇庆市政府可以考虑从现有的科研单位抽调相关科研人员组成专门的茶叶队伍,或者与广东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茶叶系等科研单位联合,成立专门的茶叶科技攻关队伍,为肇庆茶叶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

鼎湖山茶的开发必须依赖优秀的茶树品种,这是鼎湖山茶发展的最根本所在,因此必须加快鼎湖山茶的育种与选种。目前,鼎湖山唯一的茶园鼎醇园已有一定规模,但其茶叶品质和声誉还不能使其在广东占得一席之地,在广东2010至2015年第九、十、十一届名优茶评比中,鼎醇园的“鼎醇”茶未能榜上有名。尽管茶只要种在高山上,稍微打理都能制作不错的茶品,但是优秀的鼎湖山茶还必须依赖优秀的茶树品种。肇庆市政府必须加大支持力度,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和队伍,加快本地品种的育种,或者根据鼎湖山的气候、土壤环境特征,有针对性地引进优秀的茶树品种进行栽植,或者引进优秀品种与本地品种进行杂交,增强其在本地的适应性。育种选种是一个十分耗时和费力的工作,需要政府耐心和持续的支持。优秀品种一旦选育成功,则肇庆鼎湖山茶将一定成为广东名茶。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都有,英德市的英德红茶就是引进了国家级品种云南凤庆大叶种,后经过十多年的育种选种成功后,才逐渐进入规模化生产,现在的英德红茶是广东最好的红茶,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整合茶叶品牌

鼎湖山茶是岭南历史名茶,鼎湖山茶品牌是历史赋予肇庆市的,值得好好利用。一个地区的茶叶品牌众多,良莠不齐,是不能形成气候的。例如福建省在成功培育了大红袍品种后,重新整合整个闽北的茶叶品牌(包括闽北乌龙、水仙、肉桂等),名称上均以大红袍作为大的品牌来宣传闽北的岩茶。肇庆市政府可以考虑在推动鼎湖山茶育种选种的过程中,重新整合肇庆各县的茶业资源,共同使用鼎湖山茶这个大的品牌(兼顾保留一些小品种的有特色的品牌),不仅在质量上打造著名的鼎湖山茶,而且在产量优势上广泛宣传鼎湖山茶。当然,品牌整合的过程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经过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制定科学详细的方案,同时预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如此方能成功。

(三)开发茶旅游资源

肇庆市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著名的自然景观包括鼎湖山、七星岩、九龙湖等,著名的寺庙景点有庆云寺、白云寺、梅庵、慈云寺、白沙龙母庙等,这些均是肇庆市宝贵的旅游资源。同时,如上文所述,肇庆还具有丰富的茶业和茶文化资源。但当前肇庆茶叶品牌多而名气不响,鼎湖山茶品质较好而产量不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肇庆茶业的发展。对此,肇庆市可考虑以旅游业带动茶业、以茶文化刺激旅游业,实现旅游与茶业的聚合式发展。当前,茶文化资源在肇庆市旅游资源中还不甚鲜明,在此情况下可以采取以旅游资源统摄茶文化资源的方式,将鼎湖山茶作为整个肇庆市的主打茶叶品牌,在各种旅游路线、主题线路中加入或融入以鼎湖山茶为题的茶饮、茶俗、茶歌舞、茶艺等节目,不断宣传肇庆茶文化。

历史上,白云寺、庆云寺、梅庵等皆是肇庆著名的寺院和旅游景点,且寺院殿堂中设有专门的茶寮。寺庙的僧人可以学习或创作一套独特的禅茶技艺,在众多信徒、游人等登山朝拜之际、疲倦饥渴之际,为游客们提供一杯特产鼎湖山禅茶,不仅有助于消除疲劳、振奋精神,而且有助于将茶文化资源融入旅游资源中。另外,可以在许多主题景点中建设茶馆和茶亭,用鼎湖山茶招待客人,让客人在茶艺表演中、在美的享受中领会鼎湖山茶的魅力,使得游人在向往优美自然环境的同时,接受人文文化的熏陶,使游人流连其间。这样不觉中宣传了鼎湖山茶,而且对于肇庆市的旅游业发展亦起到推动作用。

肇庆有悠久的产茶历史,从唐代的著名茶品研膏茶,至宋代的土贡紫笋茶,再到明清时岭南名茶鼎湖白云茶,其名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为肇庆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茶文化。但当前肇庆的茶历史文化遗产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包括肇庆的茶叶发展史,与茶叶有关的诗文、碑刻、摩崖石刻等。通过仔细收集正史、方志、诗文集、史料笔记等文献中关于肇庆茶叶的记载,整理肇庆茶史,发掘肇庆茶文化,并有目的地将其利用到旅游资源(如旅游景点中的茶艺馆、茶亭、茶寮、茶园、茶包装和茶相关纪念品等)中,将有助于提升肇庆旅游的档次,推动肇庆旅游业的发展。

[1]释成鹫.鼎湖山志[M]//杜洁祥,高志彬.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1辑):第48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

[2]成鹫和尚.咸陟堂集:第2册[M].曹旅宁,点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272.

[3]陆鏊.肇庆府志[M]//殷梦霞.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18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朱自振,沈冬梅,增勤.中国古代茶书集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5]陈尚君.毛文锡《茶谱》辑考[J].农业考古,1995(4):272-277.

[6]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3139.

[7]王象之.舆地纪胜[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796.

[8]郑一麟,叶春及.肇庆府志[M]//周德明,黄显功.上海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198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414.

[9]马呈图.宣统高要县志:第4册[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17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38.

[10]陆鏊.肇庆府志[M]//殷梦霞.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15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1]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384.

[12]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13]陆鏊.肇庆府志[M]//殷梦霞.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13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4]刘明安.鼎湖山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15]马呈图.宣统高要县志:第2册[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17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38:510.

[16]陆鏊.肇庆府志[M]//殷梦霞.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17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690.

[17]马呈图.宣统高要县志:第1册[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17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38.

[18]刘继.鹤山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广州府县志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692.

[19]吴觉农.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20]马呈图.宣统高要县志:第5册[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17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38.

[21]成鹫和尚.咸陟堂集:第3册[M].曹旅宁,点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22]成鹫和尚.咸陟堂集:第1册[M].曹旅宁,点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23]金武祥.粟香随笔[M]//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一一八三子部杂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68.

[24]郭棐,陈兰芝.增补岭海名胜志:第11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588.

(责任编辑:董娟)

The Cultureof Dinghu Mountain Tea in Zhaoqing and and It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HE Ling1,2,CHENWeim ing1
(1.Collegeof Literature,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32,China;2.Schoolof Biosciencesand Biopharmaceutics,Guangdong Pharmaceutical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China)

ract Zhaoqing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of producing tea,whose recordmay track back to Tang Dynasty,and and the tea became the tribute in Song Dynasty.From M ing to Qing Dynasty,Dinghu Tea had been well known,being one of the famous tea in Lingnan.TheworksNew W ritingson Guang Dong and Sequel to the Classic of Tea had recorded the Duanzhou White Cloud Teawhich referred to Dinghu Tea.After liberation,Dinghu tea gradually lost its fame Thework The Record of Chinese Tea only mentioned that Dinghu Tea was tribute in M ing Dynasty,and the type of tea belonged to little leaf green tea.In recentyears,Zhaoqing governmentcame to pay attention to develop the industry of Dinghu Tea,and the glory of Dinghu Teamaybe reappear in the future. This article shows the Dinghu MountainTea history and tea culture,providing several ideas about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ea culture resource.

ords Zhaoqing City;Dinghu Mountain Tea;tea culture

K203;F592.7

A

1009-8445(2016)04-0042-06

2016-03-10

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之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13WYXM 0065);广州市委《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专项课题资助项目(2015GZY21)

何崚(1980-),男,广东高明人,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助理研究员。

陈伟明(1957-),男,福建永春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鼎湖山肇庆市肇庆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星科学校
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幸福街道中心小学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中心小学
基于指数模型的R = P(Y <X <Z)统计推断
生态旅游发展视角下的智慧景区建设研究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CO2浓度及通量变化特征
肇庆·鼎湖山
肇庆市排舞运动的推广及其启示
北回归线理念在生态旅游营销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