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家族书风研究
2016-02-16■程渤
■程 渤
赵孟頫家族书风研究
■程 渤
赵孟頫一生主要的活动地点在大都与江浙一带:大都是赵孟頫北上任职的地方,也是他声名得以享誉全国的地方;浙江因为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有很多亲朋故旧在此,而江浙向来是文人荟萃之地,所以赵孟頫时常往返在大都与江浙之间。因为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与教育背景的接近,江浙书家也更容易接受赵孟頫的复古观念。赵孟頫在赴大都任职以后直至辞世,仍有一半的时间居住在浙江,因而对江浙书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大都受到特别的礼遇之后再返回故乡,对当地书家的心理震动无疑会大大超越之前。大德三年 (1299),赵孟頫返乡任职,在江浙一带活动长达十年之久,此时他不管是书艺还是社会地位,都达到了顶峰。而长达十年的活动时间,也将赵孟頫在江浙的影响力推到了顶点。
赵孟頫回到江浙并大施身手的这段时期,正是元中期。而在元代中期,赵孟頫的复古观念走向成熟,相当程度上是因为首先得到了江浙书家群体的充分认同。此时江南文人既没有元初南宋政权刚被异族所覆灭时的慌张与彷徨,也不像元末受到频繁战事的干扰,正是社会祥和、政局平稳、民心安定的黄金时期。文人也有馀兴进行文艺创作,所以赵孟頫的书法观念在江浙一带得到了最充分的认同。
由于得天独厚的关系,赵孟頫的家族成员,包括其弟、妻、子、孙等,因为和赵孟頫的书法有更多接触的机会,或出于对家族中长辈的景仰与敬重,所以在书风上更容易受到赵孟頫的影响。
在赵孟頫家族中,书画受其影响并取得不俗成就的,主要有兄弟赵孟颢、赵孟籲,妻管道升,子赵雍、赵奕,孙赵麟、王蒙等人。一门之中,擅书画者比比皆是,这不仅是在元代绝无仅有,即便是放在整个书画史上也极为罕见。故元仁宗曾取赵孟頫、管道升、赵雍三人书法,精心装为卷轴,并识以御宝,藏之于秘书监, “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也”。(陶宗仪 《书史会要》卷七)以下分述之。
一.赵孟颢、赵孟籲
赵孟頫兄弟共有八人,依次为:孟頔、孟颁、孟硕、孟颂、孟頖、孟颢、孟頫、孟籲,赵孟頫排行第七。兄弟中目前可见六哥赵孟颢及其弟赵孟籲的书作,二人皆深受赵孟頫书法的浸染。赵孟颢有书于至大元年 (1308)三月的 《跋沈忠肃公行状》 (上海博物馆藏),系大字行书,笔势和结构上,与赵孟頫的大字作品 《二赞二诗卷》 (故宫博物院藏)等极为接近。赵孟颢的书迹仅见此一件,而赵孟籲的作品就极多了。
赵孟籲,字子俊,陶宗仪 《书史会要》云其 “工书,殊得公 (赵孟頫)之家传”。其现存书作,相当一部分是为赵孟頫的书画作题跋,如 《跋赵孟頫水村图》 《跋赵孟頫人骑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题赵孟頫归去来辞》 (辽宁省博物馆藏)、 《跋赵孟頫并管夫人致中峰和尚十二札》 (刻于 《三希堂法帖》)等,此外尚有 《跋蔡襄谢赐御书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1)、 《跋程粲蚕织图卷》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题水仙图卷》(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等,书体多为行书。在 《水村图》中,赵孟籲跋: “问谁为此图,吾兄固能尔。”表达了对赵孟頫的服膺,所以他的书法面貌与赵孟頫极为接近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二.管道升
管道升 (1262—1319),字仲姬,赵孟頫妻。她是齐国名臣管仲的后代,仁宗延祐四年封魏国夫人,世称 “管夫人”。 管道升精通诗词、绘画、书法,曾手书 《金刚经》数十卷,以施名山名僧。董其昌在 《容台集》中称: “管夫人书牍行楷,与鸥波公 (赵孟頫)殆不可辨同异,卫夫人后无俦。”可见推崇之高。
管道升作书精美细腻,传世作品以题画与信札居多,我们以 《赵孟頫、管道升尺牍合璧卷》 (故宫博物院藏,图2)与 《致亲家太夫人尺牍》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观之,笔调、结体完全就是赵孟頫的翻版。实际上赵孟頫曾为管道升代笔,也说明二者书法的接近。今故宫博物院所藏管道升 《致婶婶夫人尺牍》 (《秋深帖》),即是赵孟頫代笔,落款处原写作 “孟頫”,后改笔为 “道升”。不过管道升与赵孟頫的书法仔细辨别还是有差异的,管道升的字更富有女性温婉柔美的因素。
三.赵雍、赵奕
赵孟頫有子三人,依次为赵亮、赵雍、赵奕。赵亮早逝,得赵孟頫真传的,乃是赵雍和赵奕。
赵雍 (1291—1361),字仲穆,早年以父荫入仕,官至集贤侍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晚年仕途不得意,弃官归家。因为赵孟頫的关系,赵雍年少之时即得与柯九思等名家接触;在元末,赵雍因与顾瑛交好,故又能广泛结交玉山草堂的访客,使其眼界更为宽广。
陶宗仪称其: “工真草行篆,篆法二李,而清劲有馀,真行草法魏公。”赵雍完整地继承了赵孟頫家法。据陶宗仪记载,赵孟頫曾为幻住庵的和尚写 《金刚经》,未写完人已逝,赵雍在后面续写,写毕浑然一体,他人根本无法判断是从何处续书。可见赵雍学赵孟頫已达神形俱似的地步。
赵雍传世书迹极多,相当一部分是题画,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应人邀请,以赵孟頫后人的身份为赵孟頫的书画鉴定作跋。在赵孟頫故后,请赵雍鉴定乃父的作品并跋,成为当时最可靠的保证。
赵雍传世最早的作品,是作于至治二年 (1322)的 《赵孟頫自题小像观款》 (装为 《赵孟頫书高峰和尚行状》引首,故宫博物院藏),赵雍书此时32岁,虽书学其父,但尚显稚嫩,用笔较弱;赵雍的主要作品集中二十年后即至正二年 (1342)以后,如当年所书的章草 《千字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在笔法上已经老到了许多;再过十年,即至正十一年 (1351),赵雍作行书 《跋赵孟頫书道经生神章》 (故宫博物院藏),其在赵孟頫结体的基础上,掺入己意,体现在中宫更为紧缩,横划、捺划更为舒展等,这个阶段,我们可以认为是赵雍书风达到成熟的阶段;赵雍最晚年的作品,是至正二十年 (1360)所作 《松溪钓艇图》的楷书题款 (故宫博物院藏),这个题款只有十一字,但是和以往的书法面貌颇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下笔的轻重对比上,一些突出的重笔使得赵雍的书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厚重感。这种轻重的强烈对比,也未曾出现在赵孟頫的作品中,我们相信赵雍是在尝试形成自己的风格,可惜第二年他即离世,未能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赵雍传世的大部分书迹是题画或跋文,书写起来较为轻松随意,而一些具有独立意义的书作才是他的刻意精心之作,如行书长卷 《彰南八咏》 (故宫博物院藏,图3)等。在苏州天平山范仲淹祠堂现存赵雍行楷书 《义田记》碑石,也是赵雍少见的大字碑版书法,其点画精到、体势宽博、运笔自如,与赵孟頫的书法极为接近。
赵孟頫三子赵奕,字仲光,陶宗仪称其 “工真行草书,其合作者,可与魏公乱真”。赵奕的存世书迹除至正五年 (1345)的行书 《梅花五十咏》 (附 《王冕梅花图》后,上海博物馆藏)外,其余的都是应人约请为赵孟頫的书画作跋如至正六年 (1346)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观款、至正十四年 (1354) 《跋赵孟頫临小楷黄庭经》《跋赵孟頫人骑图卷》 (以上故宫博物院藏)、至正十七年 (1357) 《跋赵孟頫前后赤壁赋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跋赵孟頫吴兴清凉图》 (上海博物馆藏)等,从这个角度看来,赵奕的书法更像是因赵孟頫而传。赵奕与赵雍书法同学赵孟頫,但是赵奕在用笔的细腻精微处,和赵雍相比尚有差距。
四.赵麟、王蒙
赵雍子二人:赵凤,字允文;赵麟,字彦征。赵凤无作品传世,而赵麟则继承了他的祖父和父亲书画全能的传统,其作品墨迹如 《衡唐帖》 (故宫博物院藏,图4)、 《跋赵孟頫人骑图卷》 (书于至正二十六年即1367年,故宫博物院藏)、 《题相马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法帖如 《奉酬廷璋博士及奉和谢太守诗二首》 (刻于《停雲馆法帖》)、 《和谢太守绝句一首》 (刻于 《泼墨斋法书》)等。
赵麟传世书体俱为行书,而 《衡唐帖》无疑是他行书的代表之作。赵麟的行书与其父赵雍相比,在不失家法之中,更得灵动超逸之美,章法也极为自然高妙,所取得的成就高于赵雍。
王蒙 (1308—1385),字叔明,号香光居士,后隐居临平黄鹤山,又号黄鹤山樵,浙江湖州人,元末杰出书画家。王蒙家学渊源,其母为赵孟頫第四女,故学赵也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黄公望在与王蒙合作的《竹趣图》上盛赞其书法: “叔明公子,文敏公之外孙也,天姿神品,其于翰墨深入晋汉,至于鉴裁,尤所精诣,鸥波(赵孟頫)之宅相,非子而谁?”
王蒙以其画家的身份,却做到真、草、隶、篆、行五体俱通,其篆书如 《花溪渔隐图》题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行书如 《致德常判府尺牍》 (又名 《爱厚帖》,故宫博物院藏,图5)、楷书如 《跋赵孟頫临定武兰庭》(书于至正廿五年即1365年,故宫博物院藏)、草书如 《梦梅花处诗》 (故宫博物院藏)、隶书如 《题具区林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诸体皆备,极为难得,天资与勤奋,两者当缺一而不可。
在王蒙诸书体中,以行书与楷书成就最高。其 《跋赵孟頫临定武兰庭》与 《致德常判府尺牍》,用笔与结体皆规模赵孟頫,楷书雅逸,行书温润。而王蒙五体俱能,又何尝不是对赵孟頫诸体皆工的效仿。
赵氏家族学赵,大致有如下特点:
一、书画全学赵孟頫,且不出赵氏藩篱。赵氏家族学赵,学得虔诚而彻底,是一种放弃自我存在的学习,所以其妻、其子、其孙,都与赵孟頫如出一辙。即使赵雍晚年尝试稍作变化,但仍然是在赵氏书风下的微调。
二、学者书画皆通,以赵氏家族中的佼佼者,如管道升、赵雍、王蒙等为例,都是书画全能,这体现了这个家族整体的良好素养。
元代书坛的中晚期,都是被赵氏书风所笼罩的时期。在赵孟頫去世以后,元仁宗等以帝王之力对其一门书翰加以推崇,使得赵氏家族的地位更为稳固。赵氏后人对其书风的继承,成为维系赵孟頫在书坛和画坛持续影响力的重要力量。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元代书法家群体研究”阶段性成果(2016SJB760088)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