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以忘却的帮助与支持
——游寿先生手札解读

2016-02-16杨克炎

书法赏评 2016年6期
关键词:书体书风书法

■杨克炎

难以忘却的帮助与支持
——游寿先生手札解读

■杨克炎

关于魏碑研究,游寿先生惠我颇多,感激之情至今难忘。先生生前关于书法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退笔成冢,不如读书万卷”。此观点是胡小石先生 “学书贵于多读书,下笔自有意境。否则,但手技,不足为贵”观点的延续。游寿先生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书法热并非正常现象,不求学问只练书法不是学书正途。特别对那些社会小青年一下笔就叫自成一家了更是深恶痛绝,认为那只能算写字匠。先生要求我写魏碑先要熟读 《魏书》《北史》。她认为魏碑字体的形成和北魏孝文帝拓拨宏迁都有很大关系,要求我要研究得细一点。还特此借给我一套 《魏书》 (现在手头的 《魏书》是游老师逝世后于上世纪90年代我自己买的)。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 (公元494年)在包括太子在内的大多数王公贵戚强烈反对声中,从大同迁都洛阳,途中做了一件大事:经殷商比干墓,孝文帝亲笔写了一篇悼念比干的祭文,刻石立碑以为纪念,这就是有名的《孝文帝吊比干文》碑。原碑已佚,现存为北宋吴处厚翻刻。到了清朝,随着金石书风兴起,此碑也受到关注,大都认为是北魏最著名书法家崔浩所书。康有为肯定地说: “《吊比干文》瘦硬峻峭……必为浩书。”一直被奉为定论。接触 《吊比干文》碑最令我惊讶的是碑阴随迁都从驾王公大臣名字中并无崔浩的名字!倒是他的亲属,比如其妻侄郭祚,姑母的孙子刘芳,刘芳表兄弟崔光赫然在列。 《魏书·释老志》记载崔浩被魏武帝拓跋焘处死时是70岁老翁,离立 《吊比干文》碑还有44年。即是不被处死,崔浩地难以活到孝文帝迁都。典型的张冠李戴,觉得此碑真的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

1987年,黑龙江省首届书法理论研讨会在省书协大楼召开,游寿老师参加了研讨会。我提交的论文是 《有关〈孝文帝吊比干文〉几个问题的探讨》,观点是:一、 《吊比干文》肯定不是北魏最著名的书法家崔浩所书,两者年代有差异;二、最可能书写 《吊比干文》的书法家应当是郭祚、刘芳、崔光;三、 《吊比干文》书法风格属北魏前期书风,与后期的龙门造像题字、云峰山题字,众多的北魏墓志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篇论文得到 《青少年书法报》副主编郭恒关注,开完研讨会,即在 《青少年书法报》理论版连续刊载。特别是游寿先生,我宣读完论文后,激动得连声称赞,认为能以实据推翻康有为的结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太有价值了。并说她手头还有一些资料,可以帮我丰富这篇论文。当时的权威专业刊物 《书法研究》也全文刊发此论文于1988年第二期。我把发表论文的报刊寄给游寿老师不长时间,收到先生第一封信,全文如下:

克炎同志:

惠书及大作收读,甚好、甚好!吊比干书体为隶,是北魏后期书,与前期不同,近日出土诸刻可证。

前嘱件,连月打开包,翻箱倒箧均未找到,甚歉!

此致

敬礼

游寿 端午

接游寿老师的复信,反复诵读、分析,对老师信中观点有两点觉得还是有必要申明个人观点,继续深入商讨。一 《吊比干文》书体游寿老师认为是隶书,与我认为是发展中的楷书显然不同。二、游寿老师认为 《吊比干文》书体为北魏后期书体,与我认为的 《吊比干文》属北魏前期书体也差别很大。为此,我先后三次拜访游老师,并写了一封长信申诉个人观点,寄给游老师。个人愚见,立 《吊比干文》碑是北魏从大同迁都洛阳途中发生的,还没有到达新都,书风就属后期了,有点儿牵强。 《吊比干文》点画基本属楷,还是称楷书或近楷更妥当些。对此,游寿先生一直未置可否,我也在惴惴不安中期待……过了很长时间,收到游寿先生信,内装 《书法新认识》一文。

书法新认识

拓跋魏迁洛之举,是中国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民族史上一次大联合。我们读北史,当时虽统一了北方,实是非常混乱。所以孝文 (拓跋宏,即元宏)决(定)移都历化文代中心的洛阳。由于移风易俗不是轻而易举的,正如克炎同志详考前后,北朝和各部落商洽,而必须要有文教号召。正如 《尚书》盘庚为了迁都的 《诰誓》,所以有 《吊比干文》。隋唐以前立碑多无书丹者姓名,而这篇却定为崔浩书,本来只是传说,所以康有为便定为崔浩书。孝文迁洛,既是历史上大事,而太和迁洛在496年,太和二十年,相去已是46年了。以康有为是近代有名的政论者,大概并不看史书。在近代, 《广艺舟双楫》是一般人论书学的依据,而有此大错,实是憾事。

由于近代文物考古兴盛,北朝碑帖有所发现,如辽宁之李贤墓志,及大兴安岭嘎仙洞拓跋魏太平真君四年祭祖摩崖,可证北朝初期北魏书风,朴拙犷悍,存汉隶之意。从孝文迁洛之后,改拓跋为元,于是元魏诸贵族墓志盛行,又洛阳造像题名,多自相似矣。阮元先生之北碑南帖之论有所改正。不久前有少数人忽然攻击乾嘉学派,专门看报纸的附后和,反对乾嘉考证。幸亏此说并不流行。如果乾嘉学派写孝文迁洛,决不会不看北史、崔浩和孝文的年代了。

近来书法之风新起,做文章人甚多,但深入考证的人却不多见。中国书法是依赖文字生长的,所以会书法的,必以多读书作为内在力量。东坡有言, ‘退笔成冢,不如读书万卷’,此是名言。克炎同志,有志于学,初好诗词,近来多读史书,一晤书学,必以学术为根,一洗今时一任意挥毫之病。既成此文,可以悟书学之理矣。游寿,1989年2月4日。

信是用 “游寿稿纸”写的,签名并钤上印章,以显郑重之意。那一年游寿先生已是84岁高龄,给后学写这样一封长信,真是让人万分感动。信中游先生谈了以下几点:一、孝文皇帝迁都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大事件,《吊比干文》的作用等同于盘庚迁都的 《诰誓》。二、说 《吊比干文》是崔浩所书错误;源于某些古人不读书。有人攻击考证为尚的乾嘉学派是错误的。三、学习书法必须以多读书为内在力量。以学术为根,避免任意挥毫之病。 “退笔成冢,不如读书万卷”。

当时我正着手选注 《书法咏论》,也请先生看了部分初稿,先生非常欣赏,夸我是踏实作学问的人。并答应出书时作序言,不幸出书前先生仙逝,令人痛心不已,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

今年是游寿先生诞辰110周年,仅以此文缅怀先生。

猜你喜欢

书体书风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书法欣赏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齐鲁书风万陈锡山书法展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