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游戏特点,缓解幼儿争抢现象
2016-02-16张子贤
◆张子贤
(连云港市花果山幼教中心)
剖析游戏特点,缓解幼儿争抢现象
◆张子贤
(连云港市花果山幼教中心)
幼儿园各种大小玩具,对幼儿来说都是公有的,每个孩子都可以玩。从整体看,人多玩具少。可孩子们不管这些,他们却偏偏是你要玩我也要玩。这时候,正是对幼儿进行自觉守纪教育、谦逊互让教育、集体教育的好时机。
玩具 争抢现象 幼儿特点 指导策略
一、小班争抢现象的指导策略
小班幼儿游戏特点:只要单一、独占地玩。幼儿在家习惯于独自玩玩具,到了幼儿园,他只要玩自己喜欢玩的玩具,不管别人怎么样,他要什么就要立刻得到,不喜欢等待。
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些游戏特点,我概括出了两种适合小班的指导方法:
1.交叉式介入法——与幼儿互动。当遇到争抢现象,却又不想破坏游戏的开展时,教师可以运用交叉式介入法,在游戏中以角色的身份介入与幼儿发生互动,在与幼儿共同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指导的目的,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减少争抢现象的发生。
2.材料提供法——诱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小班的幼儿喜欢模仿他人,看到同伴玩什么游戏材料就也想要玩那个游戏材料,有时因为同种游戏材料提供的少也会引起幼儿的争抢现象。这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的游戏材料,避免幼儿为争抢游戏材料而发生纠纷。
一开始,我在点心店里提供了很多种类不同的模具,便于幼儿制作小蛋糕,但是,游戏开展了几次以后,我发现,尽管旁边有多的模具,但每次游戏时都会有2~3位幼儿争抢同一个模具。于是,我收回了一些模具,留下了那些幼儿特别喜欢用的模具,并增加了这些模具的数量,再开展游戏时,争抢的现象就好了很多。
到小班下学期时,也可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和游戏发展水平,逐渐减少同种游戏材料的数量,增加不同的游戏材料的种类,让幼儿通过对多种材料的探索来诱发幼儿的操作兴趣,使幼儿专注于操作自己的材料,减少不必要的争抢。
二、中班争抢现象的指导策略
中班幼儿游戏中的特点:中班幼儿正处于联合游戏的阶段,游戏内容、情节的开展方面比小班幼儿丰富了许多,在游戏中有了较强的角色意识,也有了与别人交往的愿望,但却还不具备交往的技能与策略,因误会而产生的争抢现象不胜枚举。
针对中班幼儿的这些游戏特点,我概括出了两种适合中班的指导方法:
1.垂直介入法——避免争抢情况的加剧。有时候,幼儿游戏中出现了较严重的争抢现象或上升为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这时候交叉介入法就不适合运用了,可以采用垂直介入法,以教师的身份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的争抢行为进行直接干预,避免争抢情况的加剧。
如建筑工地里,小宇和洋洋正在造房子,小宇想把房子造的高一点,于是把一条长积木竖在刚拼好的地板上,可是手一放,积木就倒了,怎么也竖不起来,这时旁边的洋洋一把抢走了小宇的积木,小宇一边喊着“那是我的,还给我”,一边去把积木抢回来,刚抢到手,又被洋洋拿了去,于是小宇和洋洋拉着积木推来推去,谁都不肯放手。这时,我走过去制止了他们:“先把积木放下,谁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呀?”小宇急忙向我告状:“老师!是洋洋抢我的积木!”我问洋洋:“你为什么要拿小宇的积木呀?”洋洋边摇头边说:“不是的,他不会搭那个积木,我想帮他搭好。”我点点头:“原来是这样啊,可是,你帮忙之前都没有和小宇讲清楚,当然会被小宇误会了,如果你要帮忙,那先把你的想法告诉你要帮的人,好不好?”洋洋点点头,对小宇说:“我来帮你搭这个积木吧。”小宇想了想说:“那好吧。”
垂直介入法运用起来很有效,但这种方式很容易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2.游戏评价法——游戏快结束时,我提醒幼儿要整理游戏材料了。有一位幼儿想帮点心店里的另一位幼儿排列牛奶瓶,可是另一位幼儿并不想让他帮忙,于是两人便争抢起牛奶瓶来,最后在争抢中花了很多的时间才把牛奶瓶都排列好。在讲评游戏时,我将这件事情说了一遍,并请发生争抢的两位幼儿说了说各自的想法,然后请所有幼儿一起来动脑筋帮他们想办法。有一位幼儿说:“帮忙前要先去对他说清楚”我:“那要是他不想请你帮忙,想自己完成呢?”另一位幼儿又说:“那就不去帮忙,不能抢东西。”
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共同讨论问题时还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在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幼儿们的讨论后,那两位争抢的幼儿也明白了再遇到类似情况后的解决办法。跟教师的直接灌输来比,这样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三、大班争抢现象的指导策略
大班幼儿游戏中的特点:大班的幼儿游戏经验已相当丰富,在游戏中能主动反映多种多样的生活经验。游戏主题新颖,内容丰富,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能按自己的愿望主动选择并有计划地进行游戏。在游戏中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强。
针对大班幼儿的这些游戏特点,我概括出了三种适合大班的指导方法:
1.放手教育——让幼儿自己来解决问题。在大班中遇到争抢问题,教师马上要做的不是怎么去阻止,而是应当静静的观察,留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有时候,给了他们机会和时间,他们完全有能力来针对这个争抢现象来提出解决的方法。
棋社里成成和小杰都想要蓝色的棋,争抢了一会后,小杰对成成说:“那你先用蓝色的,这局棋下完以后你再和我换个颜色好不好?”成成点点头说:“好的,你先用绿色的,一会我跟你换。”经过商量,他们很好地解决了遇到的争抢问题。
2.适当引导——鼓励幼儿想出解决方法。当幼儿争抢了好一阵,并一直得不到适宜的解决方法时,教师可以适时介入,通过恰当的提示来引导幼儿想出解决的方法。
小银行里有很多小顾客去领钱,翔翔和佳佳也都在排队,等到佳佳去领钱的时候,小银行10元的纸币只剩一张了,而翔翔也想领10元,于是两人争抢起来。这时我走过来问:“这是发生什么事了?你们要来抢银行吗?”两人都被我逗乐了,佳佳说:“我们不是来抢银行,我要领10元,翔翔也要领10元,可是只有一张了,我先来排队的,应该先给我。”……“那可不可以用2张纸币来代替10元呢?哪两张纸币加起来也是10元?”翔翔想了想说:“5元的,我可以领两张5元的纸币。”说完,翔翔高兴的领了钱,继续去游戏了。
3.自主讨论——引导幼儿分享他人经验。幼儿的经验需要分享,对于争抢现象,教师可用一次专门的时间来引导幼儿讨论,充分发挥幼儿的学习主动性,不仅使全体幼儿在同一情景中学习了彼此的解决经验,而且节省了教师重复劳动的时间和精力,达到了游戏与教学相融合的效果。
课利用游戏后的评价时间想幼儿提出问题“老师在刚才的游戏中看到有两个小朋友在争抢玩具,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解决呢?”
幼儿一:我会跟他讲好轮流玩,一个人先玩会然后再给另一个人。
幼儿二:我会把这个玩具让给她,我去拿别的玩具玩。
幼儿三:如果是我,我不会去抢那个玩具,我会去和那个小朋友说,请他让我玩一会。
由此可见,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总结出怎么解决争抢的好办法,经过教师引导,幼儿彼此之间分享了别人的经验,增长了解决折争抢问题的能力。
对游戏中争抢现象的合理指导是保证游戏有效进行的依据,想要游戏中的争抢现象减少,就必须以有计划的观察作为前提,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策略。同时也需要教师合理的安排游戏场地,适当添加游戏材料,避免产生争抢的情况。当然,游戏中教师的介入和游戏的评价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希望通过教师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更多适合幼儿特点,减少幼儿争抢现象的指导策略。
[1]梁志燊.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黄进.文化与天性——儿童游戏性质的双重规定[J].幼儿教育,200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