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2016-02-16◆厉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35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阅读教学

◆厉 斐

(山东省日照市实验小学)

谈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厉 斐

(山东省日照市实验小学)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对象——文本,其本身是具有生命力的,学生作为读者,通过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引发共鸣,从而赋予文本不可替代的意义。实现共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亦是学习语文过程中不可多得的美好体验。在阅读中,学生与文本之间是对等的关系,绝非凌驾于文本之上,只有引导学生真正用心灵去跟文本对话,把在阅读中的感受和体验沉淀成一个新的“自我”,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共鸣。

对话 文本 品味 共鸣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专家指出,对话是阅读的本质,而对话的基础是平等。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对象——文本,其本身是具有生命力的,学生作为读者,通过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引发共鸣,从而赋予文本不可替代的意义。窦桂梅老师曾经对小学语文教学中“阅”与“读”的割裂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语文先辈的强烈呼吁下,小学语文教师懂得了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书声朗朗,这一点的落实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不过,“课标”中提出的“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很多老师理解得并不全面和深刻,也没有具体弄清阅读的真正内涵。结果导致教师在语文学习中把“阅”和“读”割裂开来。在阅读中,学生与文本之间是对等的关系,绝非凌驾于文本之上,只有引导学生真正用心灵去跟文本对话,把在阅读中的感受和体验沉淀成一个新的“自我”,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共鸣。在教学实践中,我对这一点感悟至深。

一、遵循规律,打好基础

教师在进入朗读教学之前,一定要先有比较充分的朗读体验,还要正确了解文章的整篇大意和章法结构,考虑它的主题思想、语言特点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对情节的发展和高潮也都应该心中有数。然后就要考虑,如何通过言语声音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把文章的思想感情再现出来。

在朗读教学中必须发音正确,不能随意添字或减字。朗读要用普通话读,不能读出方言音来。特别要注意形声字、多音字的读音,切记蒙着来,把音读错。朗读要严格按全文读,不能随心所欲,为了读着顺当就添字或减字。

人的思想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只凭读准每个音节的声、韵、调是不能全部表达出来的,还必须凭丰富变化的语调来帮助表达。语言中表现出来的仰、仰、顿、挫就是语调。语调主要包括重音、停顿、快慢、升降等。凡是内容上要突出的地方,往往用重音表示。

二、充分阅读,全面感知

充分地阅读,就是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这是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感知作者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我组织学生多次与文本进行交流,抓住关键词句,充分感悟小女孩一次次划着火柴所看见的幻像说明了什么。在学生的体验朗读中真切的体会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是,语文学科是非常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具备一种特殊的韵律美和画面美。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搭石》一课时,这种韵律美和画面美就很突出。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遥远,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的阅读在此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段文字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了有声有色的“走搭石”是如何美好,同时也理解了“协调有序”这个词语。

三、逆向思维,创新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直接对话对象是文本,同时还有一个“隐形”的对象,即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阅读。何谓“创新”?我认为这需要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很多时候“反其道”更有助于“明其道”。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时,对于周总理生活俭朴这一点,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是可以感受到的,但这种感受并不真切。在这种情况下,我抓住“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这一点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想一想,这样的房子在过去是谁来住的,这样的房子里通常会有什么样的摆设;与之对比的是周总理现在房间里极其简单的摆设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调动,畅所欲言,这样一来,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就更加完满了。

四、入情入境,实现共鸣

朗读和品悟二者密不可分,只有在品悟的基础上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才能读出韵味,只有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品悟,才能走进文本。作为有感情朗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诚然没错,但是如果一味为了突出多读的效果,不管读的怎么样,也不管为什么要读,只是变着花样的翻新就难免造成“盲区”。小学是研究艺术的课堂(窦桂梅老师),朗读要体现出目的性和层次性。重点指导读题,由课题入文本,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样学习课文就不盲目和听不懂了,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朗读中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融于反复的诵读中。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触摸春天》,讲的是一个盲女孩的故事。这篇课文历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而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学习障碍就是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没有盲人的体验,因而难以理解盲女孩安静的一系列心路变化,更难以与文本产生共鸣。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蒙上眼睛,体验一下没有光明的世界,很多孩子在这个体验环节中发出感叹:原来一片漆黑的世界是这样单调啊!有了这样的体验基础,我接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以不同的方式读了8遍课文,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

在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进入了情境,知道了安静的小手“悄然合拢”拢住了什么,懂得了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中划过的“美丽曲线”是什么。这样入情入境的阅读,让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的共鸣,在共鸣中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五、绿色评价,积极鼓励

在阅读教学中,课堂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课堂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两个方面,评价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之所以不可或缺,是因为它能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实践,坦诚地交流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评价,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切记盲目点评。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你读得有感情,把小乌鸦着急喝水语气读了出来!”“呀,孩子们多高兴啊!”“语音准确,并且没有漏字。”这样的评价,比起“你真棒”“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有实效得多。对学生具备具体指导作用的鼓励性评价称之为“绿色评价”,这样的课堂评价方式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起积极性作用的。

窦桂梅老师说,一个人的高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向上的态度。阅读教学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一条值得不断探索的路,而美好的语言值得一读再读。实现共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亦是学习语文过程中不可多得的美好体验。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真正提高课堂阅读效率,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3.

[2]窦桂梅的阅读课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