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思考

2016-02-16◆李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35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三角形创设

◆李 英

(沈阳市回族小学)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思考

◆李 英

(沈阳市回族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而,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枯燥、神秘,就是在生活中发生的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培养什么能力、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空间等三方面进行论述。

教学观念 创设情境 能力

现代教学理念研究曾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去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抓住有利时机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下面就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批卷之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我认为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我们老师不妨也反思一下,平时教学中是怎样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获取的。反思之前,先得搞清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究竟是指什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这种问题,常常隐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教师主导几乎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很多情况下,学生是观众与听众。这样,整堂课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导致了“主导地位丧失,儿童好奇心与创造欲逐渐减弱”。学生对课堂教学反应呆滞,学生与教师最后把课堂教学当成无奈的场所,这严重导致课堂教学没有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促进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发展与提高。

1.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情绪调控,使之合理优化;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现在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也正是如此。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二、明确培养什么能力

1.发现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才会有动力。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提高难度。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老师让学生观察量角器,发现了什么?学生江报,通过观察发现,量角器上有180个小格,和18个大格,而且有两圈刻度。这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提问:为什么会有两圈刻度呢,它有什么用呢?这时老师出出示一组角(有开口朝左的,有开口朝右的)让学生量出它们的角度,这时学生会发现,角的开口的方向不同,在使用量角器时,会用到不同的刻度线,这样学生既发现了问题,又激发了探索新知的兴趣,同时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2.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促进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发展与提高,为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时,老师提问:我们都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那么,任意给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然后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从所给的四要小棒中,任意选择三根首尾相连摆三角形,不重复不遗漏。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在观察记录的结果,分析什么情况可以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伴随老师的课件演示,这样更直观,更清晰,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三、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空间

1.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景中,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从而顺理成章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节约用水一课时,老师先提出:你知道每年的3月22日是什么日子吗?这样引出水资源的重要性,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如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天大约能浪费多少水呢?那么上节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个滴水的水龙头的滴水量进行了测量,下面请大家,把你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算出滴水的速度。这样的情境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更益于接受,主动去探索,其结论更有说服性。

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趣味情境”为中心,来组织和调控主题活动起始课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题活动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周长时,教师可利用课件演示,两只小蚂蚁赛跑的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他们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然后引出,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从而引出周长的概念。

3.创设观察性情境问题。利用观察法创设情境,就是创设一个让学生的观察事物、现象及事物、现象变化发展过程的真实情景,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发现问题,这样学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既精确又客观,发现的问题也更具有研究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一课时,老师可出示一组题目让学生来完成,并提出要求:计算后,请你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这样学生计算后带着问题去观察、比较,并发现其中的规律,也许孩子在语言表达上,不是那么完美,但是在结论的方向上是相通的,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四、结束语

总之,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学生的印象深刻,不容易遗忘。教师如果在教学中都能注意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我想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何可抗.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三角形创设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解决问题的设计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